古北
羅蘭·巴特曾在一本雜志的“符號學專號”引言中說道:“我們一轉入具有真正社會學深度的(符碼)總體,就會再次遭逢語言?!笨蓪⒋俗鳛椤熬迡搿钡纳鐣W意蘊在語言方面深刻投射的注腳,或者說當我們抽取“巨嬰”社會學上的內(nèi)容做標本式的觀察,也難以回避它歸宿于“巨嬰”這一語詞軀殼的強烈愿望——這不是“巨嬰”一詞能指的解放,而是所指的“強權”——入木三分的刻畫,早已鋪平它符號化的路徑。這是社會和語言“合謀”的結晶,亦不存在社會視野或語言視野在符號成熟后任意一方的淡出。
“巨嬰”一詞的力量來自它的精準性之外,還來自于被它所描述的生動的畫面感,它引起的懶惰、無知、依賴、自戀的想象,以及這種習性出場連帶的混沌的軀體輪廓線的勾畫。如果說“嬰”忠實于人們對其“生活不能自理”的判定,進而演化為天真幻想、自我中心、脫離現(xiàn)實等脆弱感的寫照,那么“巨”則再次強化了這種不成熟感給人的壓迫。他/她一味滯留在初生狀態(tài),又年齒徒增頑固“老化”,叫人不知如何是好。雖然在社會和家庭流蕩分化中角色的歸入和調(diào)整總是會帶來剝離、牽拉等各種痛苦,但人們大致還是愿意接受人生變遷本身所帶來的改造和教育,而“巨嬰”唯以嗷嗷待哺的姿態(tài)應付生活變化之全部,其自身貧乏的意識竟又足以消解圍繞他/她的一切譴責,于是更是無可救藥地以侵吞為樂。巨嬰是人的“肉化”,在這里“肉化”并非任人宰割之意,而是抽離精神性骨質后,軟塌不支的存在,偶爾抽動于隨心所欲的感覺之中。沒有正常的責任擔當,始終以自我需求作為人生準則,對貪婪寄生的宿疾毫無清醒的自省,迷醉在始途的夢鄉(xiāng),又豈是與外界脫節(jié)的指斥所可揭穿的。當其無辜的狀貌配置于成人的軀體之上造成一種神情的奇觀,更可從中看出人格的強烈錯位,那是人的精神成長未發(fā)育便凝止的征狀。
值得注意的是,“巨嬰”往往不是一個人品行全部的體現(xiàn),或許只是局部的心態(tài),也就是說成長的斷裂廣泛存在于人們身上。最常見是從原生家庭攜帶的不當言行進入婚姻里面引發(fā)伴侶長期的不適——某一部分自嬰兒期就順延下來的習慣,在原來的環(huán)境下被包容,卻令新的共同生活者不滿。在生活日常流程方面,人是很容易進入到原來與家人相處的模式中去的,比如與母親搭建的家務關系,如果他/她對原來依賴的角色或是嚴重戀母的情結缺乏審視,將會引發(fā)家庭不解之矛盾。也只有存在觸發(fā)改變的契機,“巨嬰”之病才得以療救。
總之,被語言準確打撈的“巨嬰”窺探的是我們每個人身中之事,或者說人性的源頭可借之以察。因此,我認為“巨嬰”是近幾年流行語中的拔萃者,當受嚴肅之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