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利 于宏川 王英飛
【摘要】 目的 比較經胸乳入路腔鏡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療效。
方法 146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79例)和對照組(67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放手術治療, 實驗組采用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切口滿意度評分、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手術時間(75.0±18.5)min長于對照組的(47.2±12.4)min, 術中出血量(18.6±6.8)ml、術后引流量(22.3±8.7)ml均少于對照組的(45.9±14.2)、(36.0±17.8)ml, 住院時間(2.4±0.9)d短于對照組的(3.6±1.2)d, 切口滿意程度評分(7.5±1.3)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4.1±1.1)分,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13%低于對照組的49.25%,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安全、有效, 具有出血少、疼痛輕、恢復快、美觀等優(yōu)勢。
【關鍵詞】 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傳統(tǒng)開放手術;甲狀腺良性腫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36
甲狀腺良性腫瘤包括甲狀腺腺瘤及囊腫, 多見于女性, 常需要手術切除達到治療的目的。隨著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 患者希望在疾病得到治療的同時越來越重視手術的微創(chuàng)和切口的美觀。甲狀腺傳統(tǒng)手術使患者頸部留有較大瘢痕, 對其心理造成較大的影響, 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 越來越多的疾病得到了微創(chuàng)治療, 近些年很多學者在甲狀腺手術方面也應用了腔鏡技術, 其中以胸乳入路最為常用, 本研究通過與傳統(tǒng)手術進行比較, 探討其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療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146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 病理證實均為甲狀腺良性腫瘤, 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79例)和對照組(67例)。實驗組中男18例, 女61例;年齡28~62歲, 平均年齡(38.12±7.96)歲;腫瘤大小2.80~5.20 cm, 平均腫瘤大?。?.34±1.28)cm。對照組中男12例, 女55例;年齡31~61歲, 平均年齡(39.56±7.15)歲;腫瘤大小2.58~5.15 cm, 平均腫瘤大小(3.28±1.45)cm。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腫瘤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放手術治療, 術前影像學檢查明確腫瘤部位, 采用全身麻醉(全麻), 在患者胸骨上窩處做一弧形切口, 長約6~8 cm, 暴露甲狀腺后, 行甲狀腺腫瘤切除或行甲狀腺次全切除, 避免損傷血管神經, 切除組織術中冰凍及常規(guī)病理檢查, 充分止血后留置引流管, 縫合切口。
實驗組采用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 采用全麻, 患者取仰臥位, 充分暴露頸部, 兩腿分開, 顯示器置于患者頭部, 于乳溝正中平乳頭水平取長約10 mm皮膚切口, 創(chuàng)造空間后, 置入10 mm Trocar, 于乳暈上緣分別置入12 mm和5 mm Trocar, 應用超聲刀切開頸白線, 充分暴露甲狀腺。根據(jù)術中探查情況決定采用甲狀腺腫瘤切除或次全切除, 將切除的甲狀腺腫瘤組織送冰凍病理檢查, 放置引流管, 縫合切口。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疼痛程度、住院時間、切口滿意度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切口疼痛、術后出血、聲音嘶啞、吞咽困難。術后隨訪1年, 調查患者對切口美觀的滿意程度, 采用數(shù)字評分系統(tǒng)(NSS)予以評定, 得分范圍0~10分, 分值越高, 滿意度越高。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以及切口滿意度評分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75.0±18.5)min明顯多于對照組的(47.2±12.4)min, 術中出血量(18.6±6.8)ml、術后引流量(22.3±8.7)ml均顯著少于對照組的(45.9±14.2)ml、(36.0±17.8)ml, 住院時間(2.4±0.9)d短于對照組的(3.6±1.2)d, 切口滿意程度評分(7.5±1.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1±1.1)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13%,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9.2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甲狀腺腺瘤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疾病, 患者常出現(xiàn)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 其中部分有出現(xiàn)惡變的風險, 因此早期手術切除是治療該疾病的重要方式[1]。傳統(tǒng)開放手術切口長約6~8 cm, 常常留下較大瘢痕, 對美觀造成影響, 尤其是給特殊職業(yè)及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負擔[2]。近些年來,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 使微創(chuàng)技術應用于甲狀腺疾病的手術治療成為可能, 常見的腔鏡手術有經頸部入路、胸乳入路以及經腋窩入路[3], 胸乳入路是較為常用的腔鏡甲狀腺手術方式, 其優(yōu)點為切口小、瘢痕小, 隱蔽, 操作空間相對較大, 能夠同時處理雙側甲狀腺疾病[4-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手術時間(75.0±18.5)min長于對照組的(47.2±12.4)min, 術中出血量(18.6±6.8)ml、術后引流量(22.3±8.7)ml均少于對照組的(45.9±14.2)、(36.0±17.8)ml, 住院時間(2.4±0.9)d短于對照組的(3.6±1.2)d, 切口滿意程度評分(7.5±1.3)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4.1±1.1)分,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13%低于對照組的49.25%,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雖然手術時間延長, 但術中出血量以及神經損傷并發(fā)癥明顯少于對照組, 考慮與腔鏡有放大作用, 讓視野更加清楚, 同時應用超聲刀, 對于小的血管出血止血比較徹底有關。術后患者頸部無切口瘢痕, 且胸部瘢痕也較小, 而且隱蔽, 不影響外觀, 患者滿意度高, 說明胸乳入路腔鏡手術具有極好的美容效果, 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腔鏡手術也有其特有的并發(fā)癥, 如高碳酸血癥、皮下氣腫等, 但對于患者預后影響較小。
腔鏡甲狀腺手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10]:①當腫物較小, 僅做單純腫物切除時, 腫物很難定位, 不能保證腫瘤徹底切除;②操作空間略受限, 當腫物較大時, 影響視野及手術操作;③腔鏡手術器材及住院費用高, 對患者存在一定的經濟壓力。
綜上所述, 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應用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的治療方式, 可以在切除腫瘤治療疾病的同時, 大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相比, 優(yōu)勢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軼, 李正凱, 李洪濤, 等. 經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與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的療效對比.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 2015, 23(24):3585-3588.
[2] 周毅, 沈國雙. 胸乳路徑腔鏡甲狀腺手術的新技術、方法及其研究進展.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6, 21(4):312-315.
[3] 王平, 謝秋萍. 腔鏡甲狀腺手術臨床應用爭議和共識.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5, 35(1):76-78.
[4] 石朝績, 羅永香, 鄭達武, 等. 經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與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效果比較. 中國臨床新醫(yī)學, 2017, 4(4):356-359.
[5] 趙霞, 張能維, 朱斌, 等. 經胸乳入路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對比研究.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1, 31(5):423-425.
[6] 孔延龍, 于建平, 朱萬坤, 等. 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良性腫瘤切除與傳統(tǒng)手術的臨床對比.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5, 20(11):
844-847.
[7] 高志軍. 胸乳入路腔鏡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應用分析. 中外醫(yī)療, 2015, 34(13):86-87.
[8] 尚紅剛. 經胸乳入路腔鏡與開放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對比研究.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7, 17(4):80.
[9] 樊敦徽, 程生林, 張軍, 等. 對比經胸乳入路腔鏡、開放手術運用于甲狀腺良性腫瘤治療中的效果.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6, 26(33):28.
[10] 劉濤. 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與開放手術的臨床對比研究. 蘇州大學, 2013.
[收稿日期: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