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
【摘要】數學是一門具有嚴密邏輯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有抽象性思維的能力,還要學會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而數學學困生恰恰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對癥下藥,以此來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對癥下藥?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數學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形式與特點,因此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他們來說更為重要。這篇文章我從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和歸納演繹等教學方法來介紹怎樣培養(yǎng)學困生的思維能力。
一、學會分析綜合,整體認知
學困生與優(yōu)生有一定的差距是因為學困生沒有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傳授理論知識,更要使學生學會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建立起一個整體框架,對知識有一個整體性認知。
如我在教學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我拿了一塊正方形的木框,讓學生們分別測量這個正方形四個邊的長度,測量完之后學生們發(fā)現四個邊的長度一樣,同學們又測量了一下它們的角度,發(fā)現四個角分別都是90度,這說明四個邊互相垂直而且對邊是平行的。然后我將這個正方形的其中一個對邊拉成了相同的長度,變成了一個長方形,同學們經過再次測量后發(fā)現這個長方形對邊平行且相等,而且除了邊長不同外剩下的特點都與正方形相同。接著我捏著長方形的對角,將這個木框拉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同學們測量之后說:“邊長沒有改變,角度不再是90度了,但是對邊仍然平行,而且對角是相等的?!弊詈笪覍ζ溥M行總結:“平行四邊形是對邊平行對角相等的,而正方形和長方形由于他們的鄰邊互相垂直,四個角都為90度,因此它們不僅對角相等,而且四個角都是相等的,所以他們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p>
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們在腦海中對平行四邊形建立了一個整體框架,分析了它的特點和結構,從而得出了平行四邊形整體性的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教學生怎樣使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培養(yǎng)整體認知思維能力。
二、掌握比較分類,多向發(fā)散
學生們通過比較來領悟知識之間的不同,然后才能將其進行分類歸納。這種方法能夠增強學困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掌握比較分類的方法,培養(yǎng)多向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如我在教學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小數的大小比較”時,我先出了一道整數比較大小的題:“比較25和34的大小”,同學們回答說“34大”,接著我出了一道整數部分相同的小數比較題讓學生們比較大小:1.5與1.8哪個大,哪個小?同學們說:“1.8大”,我又出了一道題:比較1.23與1.45的大小。學生們回答說1.45大,問了原因同學們說因為45比23大,我向同學們解釋了在小數大小比較中,我們要一位一位的進行比較,在這道題中小數點后一位4比2大,所以1.45比1.23大。之后我出了一道整數部分不相同的題:比較1.5與2.3的大小。學生們回答2.3大。最后我將整數和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了分類和歸納:整數比較是比較位數較高的部分,此部分數字較大則這個數字就大。而在小數比較中,若整數部分相同,就要比較小數點后面的數字的大小,從第一位開始比較;若是整數部分不相同,則只需比較整數部分的大小即可。
在這節(jié)課中,我通過區(qū)分整數大小比較和小數大小比較之間的不同,帶領學生們對其進行了分類和概括,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這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所以教師應該教會學生運用比較分類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
三、領悟抽象概括,意義理解
數學學習有時會表現的較為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思維混亂,難以理解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教會學生運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從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進行分類和概括,從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義。
如我在教學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平行與相交”時,由于這需要同學們有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我用畫線的方式進行教授。我先在黑板的最左邊畫了兩條線,然后再將這兩條線不斷的延長,這時同學們就可以直觀地看見這兩條線在延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交點,我向同學們解釋到這樣出現交點的兩條線就是相交。之后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兩條互相垂直的線,并且讓同學們測量了一下角度,向同學們說到:“這兩條線之間的角度是90度,它們互相垂直并且有一個交點,所以它們是相交中的特例——互相垂直且相交的線?!苯又矣衷诤诎迳袭嬃藘蓷l平行線,并且一直將它延長,這時同學們發(fā)現這兩條線在延長的過程中并沒有出現交點,我對其進行解釋:“這樣的沒有出現交點的兩條線稱之為平行線。”最后我讓同學們對平行與相交進行總結:“在一個平面中兩條線出現交點則為相交,之間的角度為90度則為互相垂直,若是兩條線在一個平面中沒有出現任何的交點則為互相平行的線?!?/p>
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歸納出了平行與相交的本質,對平行與相交的概念也進行了分類概括,理解了什么樣的兩條線的是相交,什么樣的兩條線是平行,沒有出現思維混亂,并且很好地理清了它們之間的框架和思路。
四、嘗試歸納演繹,有序有據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讓學生嘗試歸納演繹的推理方法,即從個別的事物中總結歸納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再從一般規(guī)律中演繹出個別事物的特點。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擁有有序有據的思維能力,而且還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
如我在教學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解決問題”時,我先出了幾道題讓同學們從中總結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小明一分鐘30步,他一共走了8分鐘,那么他一共走了多少步?”同學們很快列出了算式:30×8=240(步)。我又出了一道題讓同學們計算:“假如小華一小時寫50個字,他一共寫了3小時,那么他一共寫了多少字?”同學們很快地算出來:50×3=150(個)。之后我讓同學們用公式表示題中的數量關系:“速度(V)×時間(T)=路程(S)”。然后我又出了一道題:“如果小花一共走了90步,并且一共走了3分鐘,那么他每分鐘走多少步?”同學們將這道題中的已知量與公式進行比較,發(fā)現有路程和時間缺少速度,同學們很快明白計算出了答案:“90÷3=30(步/分鐘)”。我又問同學們:“如果這道題是給出的已知是速度和路程呢?”同學們回答說:“用路程除以速度得出時間”。最后我讓同學們總結了公式:“路程(S)=速度(V)×時間(T),速度(V)=路程(S)÷時間(T),時間(T)=路程(S)÷速度(V)?!?/p>
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們通過做題總結出了一般性的規(guī)律,又通過已有的公式推理出其他的規(guī)律。通過學生們自己的推理他們能夠很好地記住課上的內容。所以數學學習不能依靠死記硬背,學生需掌握一定的歸納演繹推理能力。
這四種方法都是數學學習中比較重要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教給學生適合自己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可以使學困生了解到自己哪方面比較欠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困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使學困生轉化為優(yōu)生。
參考文獻:
[1]呂榮權.淺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探索[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06):14.
[2]秦麗華.提高小學數學學困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5,(14):21.
[3]胡茂軍.提高小學數學學困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科普童話,2017,(4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