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赟娟 王瑞雷
內容摘要:女護法神多杰欽姆的信仰范圍覆蓋了古代西藏西部的“阿里三圍”,時間跨度從10世紀末的佛教后弘期開始延綿至今,其歷史形成和信仰演進的考證對明晰古格王統(tǒng)建制以及溯源藏傳佛教護法神靈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梳理與多杰欽姆有關的早期藏文文獻,基于實物圖像調查分析,欲從歷史淵源、圖像變遷、儀軌傳存與地域信仰傳承等層面對該護法神予以考察,旨在探討藏傳佛教中護法神的象征意涵和社會功能。
關鍵詞:多杰欽姆;阿里三圍;護法神靈;圖像變遷;古格王朝
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4-0049-12
Abstract: rDo rje Chenmo is one of the guardian goddesses of lokuttara in the guardian deity system of Tibetan Buddhism, her main task is to maintain the peace of Buddha and protect Buddhist dharma and she is usually represented in a fierce, intimidating appearance. The belief in this deity, starting from Phyi dar(the second propagation of Buddhism)and continuing to the presen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Nga ris skor gsum region of ancient west Tibet. A textual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belief of rDo rje Chenmo is important for illuminating the royal pedigree of the Guge Kingdom in Tibetan history and the origin of the guardian deities of Tibetan Buddhism. Through a textual examination of the early Tibetan documents about rDo rje Chenmo, and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extant images depicting the de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ymbolic connot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guardian deities in Tibetan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origin, iconographical changes, and inheritance of religious and ritual practices.
Keywords: rDo rje Chenmo; mNa ris skor gsum; guardian deity; iconographical changes; Guge kingdom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在藏傳佛教諸多神靈體系中,以怒相顯現(xiàn)、周身配以鎮(zhèn)魔神器、專職護持佛法清凈、捍衛(wèi)教義免遭破壞的護法神,其藏文名為“蘇瑪”(srung ma)或敬稱“丹蘇瑪”(bstan srung ma)。其中,按是否獲得圣道及威力大小又將其劃分為出世間護法神(jig rten ladas pai lha)和世間護法神(jig rten gyi lha)?!疤K瑪”多杰欽姆(rDo rje chenmo,意為大金剛女)作為10世紀末出現(xiàn)在西藏西部的重要出世間護法神靈,她不僅是大譯師仁欽桑布(Rin chen bzang po,959—1055)的個人護法,亦是守護古格地方政權的地域神靈,至今仍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里高原深受尊崇。
阿里在前佛教期為古象雄王國(Zhang zhung)的腹地,早期漢文史籍中將此稱作“羊同”或“女國”[1]{1}。9世紀中期,吐蕃最后一位贊普朗達瑪(Glang dar ma,799—842)因滅佛被刺,吐蕃后裔吉德尼瑪貢(sKyid lde nyi ma mgon)西逃至阿里開創(chuàng)地方政權以延續(xù)吐蕃王朝血統(tǒng)。待其三子長大成人后,吉德尼瑪貢采用分封制,將原象雄故地易名為瑪域(Mar yur)、古格(Gu ge)和布讓(Pu rangs)分賜給三個兒子貝吉袞(dPal gyi mgon)、扎西貢(bKra shis mgon)和德尊袞(lDe btsun mgon),建立拉達克王朝(La dwags rgyal rabs)、古格王朝(Gu ge rgyal rabs)和布讓王朝(Pu rangs rgyal rabs),形成藏族史載的“阿里三圍”(mnga ris skor gsum)。“阿里三圍”的時空概念在藏文史書中多有變動,但早期基本是由瑪域、古格和布讓三方領地構成{2}[2-3]。古代的瑪域,涵蓋了今天印度西北部拉達克地區(qū)的斯匹蒂(Spiti)、桑斯噶爾(Zangs dkar)、金努爾(Kinnaur)、拉胡爾(Lahul)等地;古格和布讓分別為當今我國西藏西部阿里地區(qū)象泉河流域和孔雀河流域的札達縣與普蘭縣。多杰欽姆的信俗時空與“阿里三圍”地緣認同緊密關聯(lián),維系了西藏西部獨有的文化祭祀圈,見證了藏族古代社會政教合一的歷史發(fā)展軌跡。
一 多杰欽姆的歷史淵源與地域圖像變遷
自朗達瑪滅佛后,佛法在西藏再度弘揚興盛,這與“阿里三圍”之古格政教首領松額[Srong nge,出家法名“益西沃”(Ye shes od,947—1042)]開辟的上路弘法事業(yè)密不可分。在位期間,他頒布開國大詔令(bKa shog chen mo)確立以教治國、政教合一的方略。后讓王位于哥哥柯熱(Khor re),自己出家為僧并派遣青年學子赴印、克什米爾求法。在招攬克什米爾班智達與造像工匠于西部阿里講經說法和傳授技藝的同時,他還與從印度學法歸來的大譯師仁欽桑布一道組織翻譯佛典并興修佛寺。藏歷火候年(996)由王室號令、貴族贊助、僧眾參與共建,并由大譯師仁欽桑布開光的“阿里三圍”早期三大寺之古格托林寺(mTho lding)、布讓科迦寺(Khor chags)和瑪域聶爾瑪寺(Nyar ma){3}即為象征“阿里三圍”權力分布的典型性地標建筑。作為自上而下護持古格政教權力的女護法神多杰欽姆,其身影也伴隨著三大寺的建立進入了佛教的殿堂空間中。
(一)多杰欽姆的歷史溯源和信俗生成
據藏文史料和佛教經典記載,多杰欽姆多以古代“阿里三圍”之政教首領的個人護法神形象出現(xiàn)。據洛桑杰布(Blo bzang bzod pa)撰寫的《仁欽桑布傳記》記載,多杰欽姆是佛教經典翻譯大師仁欽桑布的個人護法神,她居住在聶爾瑪(Nyar ma){1}這一圣地,后演變?yōu)楸娝苤穆櫊柆敹嘟軞J姆(Nyar ma rDo rje chen mo),該神靈后來受到拉達克國王(La dwags rgyal po)的招請,并成為國王的個人護法神{2}。類似的記載也見載于16世紀囊瓦根達噶爾瑪(Nang wa gindra karmas)撰寫的《至尊大寶銀質三昆季所依·能依者目錄之悅曲》(rJe bo rin po che dngul sku mched gsum rten dang brten par bcas pai dkar chag rab dgai glu dbyangs)中。據載,古格第四代國王沃德(Od lde){3}指認多杰欽姆為其護法神靈“蘇瑪”(srung ma){4}。在這份歷史資料中,緊接著強調被國王沃德認定為古格“蘇瑪”的多杰欽姆最初是由大譯師仁欽桑布從印度瑪噶哈(Ma ga dha)帶到托林寺,其隨從女性伴屬神靈是熱瑪底(Re ma ti)和噶孜瑪(Gar rdza ma){5}。這些歷史文獻記述了在仁欽桑布時期的古格和拉達克地區(qū),作為“阿里三圍”保護神靈的蘇瑪多杰欽姆已經出現(xiàn)。同時,從零星史料記述中亦可發(fā)現(xiàn),多杰欽姆的地域神靈信崇應為10世紀末在“阿里三圍”自上而下地推廣沿襲。以執(zhí)掌政教最大權力的國王和身居高位的宗教人士仁欽桑布等為首,或將她作為個人護法神靈,或將她招請至當時的王室宗廟。
比照歷史圖像與文本遺存,還可追溯該護法神靈更早的歷史記憶?!度蕷J桑布傳記》所載多杰欽姆神靈居地聶爾瑪,即996年同期建成阿里三大寺之一,該寺早期佛殿的繪塑現(xiàn)已毀壞。其余兩大寺廟分別是我國境內的托林寺和科迦寺,早期繪塑也已毀壞,故無法考證當初這些寺院佛殿中的繪塑現(xiàn)狀。所幸的是,位于今天印度西北部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斯匹蒂(Spiti)河谷中的塔波寺杜康殿內,還保留有多杰欽姆的早期圖像遺存。這座寺院曾是“阿里三圍”之古格王國早期轄控的重要區(qū)域。最初由益西沃(Ye shes od,智光)建于996年,其后又由他的孫侄強曲沃(Byang chub od,菩提光)在1024年間重繪了部分壁畫[4]。有意思的是,這座由古格王室在后弘期初所建的佛殿中,發(fā)現(xiàn)了前佛教期土著護法神靈“衛(wèi)茠茗”(Wi nyu myin)和后佛教期阿里王室推行的女護法神靈多杰欽姆同時出現(xiàn)在杜康大殿殿門內外正上壁的現(xiàn)象。據維也納大學喜馬拉雅藝術史教授克林伯格索特對塔波寺早期壁畫的研究表明,在996年所建的塔波寺集會大殿中,唯有門廊(sgo khang)西壁還存留前佛教時代的文化痕跡,她便是被認為多杰欽姆前身的地方保護神“衛(wèi)茠茗”[5]{6}。根據壁畫中該神靈的形象和所處特殊位置可推斷,在塔波寺建寺之前,即在佛教文化還未進入這塊土地之前,“衛(wèi)茠茗”肯定是當地尤為重要的古老土著保護神。不然被特意繪制于塔波寺集會殿門廊位置的她也不會占據如此大面積的空間。她應該是慢慢地被轉化、收容成為藏傳佛教神靈體系中的護法女神[6]。
塔波寺“衛(wèi)茠茗”像繪于集會大殿外門廊進入大殿門頂的正上方,她沒有被納入集會大殿內以大乘佛教為主導的神靈體系中。然而,就在進入大殿門內與“衛(wèi)茠茗”隔墻背對背的門頂正上方,便是多杰欽姆和她的隨從眷屬所居之地。圖像所處的空間位置說明了在古格王國建制初期的益西沃與仁欽桑布時代,多杰欽姆已替代了原象雄故地土著神靈“衛(wèi)茠茗”的重要位置而成為推行佛教文化復興的新興王國古格王朝(11—17世紀)的護法神。她們所處的位置亦隱含了新舊兩個歷史時期的教權、王權交替更迭。自此在西藏阿里這片以佛教文化為主導的廣袤大地上,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象征前佛教期信仰的“衛(wèi)茠茗”與她的隨從眷屬。經文獻與圖像的雙重考據,作為古代“阿里三圍”的重要護法神靈,多杰欽姆的歷史溯源反映出西藏西部社會對后弘期初佛教文化的受容進程,更說明其集護法、護教、護地的“蘇瑪”神格大致成型于古格王朝早期,而其信俗生成期至遲在仁欽桑布時代已定型。
(二)多杰欽姆的地域圖像與特征變遷
目前所存多杰欽姆的圖像分布整體可劃為三個區(qū)域,分別是現(xiàn)屬印度西北部的拉達克地區(qū)以及我國境內象泉河流域的札達縣和孔雀河流域的普蘭縣。這三個區(qū)域的現(xiàn)代行政劃分分別對應古代阿里三圍之瑪域、古格與布讓的領地。古往今來,此三地文化共生、互通相連,多杰欽姆的圖像整體也趨于一致。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新興文化的不斷輸入,加之受到晚期多杰欽姆儀軌的生成與影響,其圖像亦在發(fā)生細微變化。以下筆者基于壁畫遺存分析其圖像特征與變遷關系的同時,解讀其背后的時代因素。
1. 拉達克地區(qū)
目前在拉達克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多杰欽姆圖像主要集中在塔波寺和阿奇寺(Alchi)。其中在塔波寺中出現(xiàn)的圖像除上文已提到的杜康殿(du khang)之外,另在強巴佛殿(byams pa lha khang)、壇城殿(dkyil khang)和護法殿(mgon khang)內均有遺存。其中,杜康殿的壁畫年代可追溯到建寺初的996年,其余三座佛殿除強巴佛殿為14世紀前后之外,另外兩座均為15—16世紀的壁畫遺存[6]65[7]。
塔波寺杜康殿中的多杰欽姆繪于殿內門楣正上方,以此為往來禮佛的男女信眾護佑消災。她的形象特征是(圖1—2):身著白色大氅,寬大的領袖與衣角邊緣呈寶藍色,并夾雜有紅色紋飾,大氅底邊一周用孔雀翎毛裝飾;其兩手掩于大氅之下方,呈坐姿??勘程幵O團花絲質背屏。她金色頭光,赤面,厚實的烏發(fā)披在左右兩肩,脖頸處飾滿了珍寶異石,光彩奪目。高挑的眼眉與櫻桃小嘴所呈現(xiàn)出的情態(tài)使人難以想象她是一位護佑“阿里三圍”之廣袤大地的護法神靈,而更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王宮貴族公主。其左右各有9尊女眷屬;右側伴有6匹青馬,左側伴4匹青馬(另有著稻草衣服,赤面立姿的尊者和披鞍的麋鹿)。左右女眷屬均盤腿簇擁而坐,與左右青馬一并側顏目視中央的主尊,這是最早關于多杰欽姆圖像的遺存。
這一圖像底本后在塔波寺15世紀的壇城殿和護法殿被繼承。三者在構圖與形象特征上基本趨于一致,尤其是壇城殿壁畫中用以白描線條勾勒多杰欽姆白色大氅的表現(xiàn)形式(圖3),以及主尊兩手掩于大氅下和坐姿等更貼近于杜康殿的圖像特征。在護法殿中(圖4—5),多杰欽姆的位置、構圖方式亦基本延續(xù)了早期杜康殿中的表現(xiàn)手法,除主尊保持原跏趺坐坐姿并被左右眾眷屬環(huán)圍之外,圖像上的另一轉變是:1.相比其他眷屬,該佛殿中特將噶孜瑪(Gar rdza ma)和熱瑪底(Re ma ti)的身形放大,并置于主尊的左右兩方;2.將原杜康殿中主尊僅著用孔雀翎毛裝飾底邊的白色大氅變?yōu)樯碇G色的孔雀披風,雙腳也穿上了長筒靴,并在耳墜處配有火焰紋的金色大耳環(huán);3.主尊面色由早期的赤色變?yōu)榍嗌?,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長壽瓶。不過在強巴佛殿中(圖6),首次將多杰欽姆兩側眾眷屬中的青馬轉化為坐騎,并將早期圖像中左右兩側女伴隨與高頭青馬簡化成只剩熱瑪底和噶孜瑪兩尊,其他無論身色、持物與著裝打扮均與護法殿類同。
13世紀前后拉達克之都列城(Leh)西北方阿奇寺杜康殿內及松載殿(gsum brtsegs)一、二層[8]殿內門楣上方的多杰欽姆形象{1}是:面呈青色,頸部佩戴珠寶,身著孔雀披風,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嘎巴拉碗,身騎青藍駿馬,并有噶孜瑪和熱瑪底附隨其后(圖7)。此特征除左手持嘎巴拉碗與塔波寺強巴佛殿不同之外,其余均基本一致,亦與現(xiàn)藏于托林寺內的多杰欽姆念誦儀軌中的圖像記載大致吻合。
2. 象泉河流域的札達縣境內
象泉河(glang chen gtsang po)流域札達縣境內現(xiàn)存多杰欽姆壁畫遺存有:11—12世紀前后古格王朝早期石窟寺東嘎石窟(dung dkar){2};13世紀前后古格王朝早中期卡孜河谷(mkhar rtse)流域的帕爾嘎爾布石窟(bar rdzong gog po)[9];15—17世紀古格王朝中晚期的托林寺紅殿、白殿[10-11],古格故城紅殿、白殿與藥師殿{3},卡孜河谷查宗貢巴石窟(brag rdzong dgon pa)[12];古格王朝晚期王室家族東宮與17世紀后期札布讓宗本(rtsa rang rdzong dpon)夏季辦事處香孜城堡(shang rtse am byang rtse mkhar gog)等。另在大譯師仁欽桑布出生故地,現(xiàn)中印邊境底雅鄉(xiāng)(gti yag)的布日寺大殿堂(spu ri dgon gyi lha khang che ba)和小經堂(lha khang chung ba)內亦有16—17世紀前后繪制的多杰欽姆圖像。
從圖像特征分析,古格王國早期東嘎石窟壁畫中的多杰欽姆與古格王國中晚期出現(xiàn)的形象特征各有不同又前后接衍。東嘎1號與2號窟中的多杰欽姆繪于窟室門楣正上方,其中1號窟中的形象特征是(圖8):顏面與身色均呈藍青色,厚實的烏發(fā)垂于她的左右兩肩;頭戴白色黑邊夏帽,身披寬領白色大氅,其寬領呈赤色,領沿與底邊下擺處用孔雀翎毛裝飾。身騎青色大馬,鬃、尾均呈赤色,她右手緊勒馬韁,左手掩于馬后,并佩有白色華蓋,華蓋邊沿亦用孔雀翎毛裝飾。在她的前方是騎在麋鹿背上的伴隨噶孜瑪,身披青白相間大氅,左手牽曳主尊多杰欽姆的馬韁,右手緊抱麋鹿脖頸處。其他眷屬均緊隨其后。東噶2號窟中的多杰欽姆僅殘存頭部及坐騎馬頭,殘存的顏面為淡藍色,厚實的烏發(fā)垂于她的兩肩。馬亦為淡藍色,鬃毛呈赤色,與1號窟相同。
由地緣特征可知,東嘎石窟中的多杰欽姆形象與塔波寺杜康殿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在她們之間仍能找到早期形象所具有的共性。尤其是主尊垂于兩肩厚實的烏發(fā)以及外披白色大氅大圓領中央部位的紅色裝飾與青色沿邊,還有底邊下擺處用孔雀翎毛的裝飾,此類特征在中晚期石窟寺院壁畫中亦可尋覓。中晚期壁畫中的多杰欽姆一改早期著衣方式,將原來只有底邊下擺處飾孔雀羽毛的大氅直接改換為身披孔雀披風,驕奢華麗的宮廷風貌已現(xiàn)。
按時序分布推斷,古格王國早中期的多杰欽姆圖像遺存目前僅發(fā)現(xiàn)于卡孜河谷帕爾嘎爾布石窟,亦繪于窟室門楣的正上方(圖9)。她面呈白色,頭戴寶冠,身著紅色大氅,外披孔雀披風;左手于胸前托持長壽寶瓶,右手舉肩執(zhí)金剛杵;騎白色駿馬,馬鬃呈赤色。此圖像造型被古格王國中晚期所建的托林寺紅殿白殿(圖10)、古格古城紅殿白殿與藥師如來殿(圖11)、香孜城堡佛殿(圖12)以及卡孜河谷查宗貢巴石窟所繼承,唯一不同點在于晚期壁畫中出現(xiàn)的多杰欽姆身色呈藍青色,其他均一致??梢钥闯?,在象泉河流域的古格腹地,自13世紀以后本地長期供奉的護法神靈多杰欽姆的形象特征已趨于一致,尤其是到了15世紀后,石窟寺院壁畫中所出現(xiàn)的形象均呈現(xiàn)出標準化趨勢。另從塔波寺強巴佛殿中的多杰欽姆圖像可以發(fā)現(xiàn),同在15世紀后,古格與瑪域所在地的拉達克地區(qū),該神靈圖像構成也融為一體(表1),這折射出該神靈祭祀圈的文化互動更為密切,政教步調趨于統(tǒng)一。
3. 孔雀河流域的普蘭縣境內
孔雀河流域普蘭縣境內目前發(fā)現(xiàn)的圖像僅存兩處,分別為科迦寺藏17世紀前后的崗孜唐卡(圖13)與科迦村藏17世紀中晚期多杰欽姆與眷屬唐卡。與象泉河流域札達縣境內圖像特征不同的是:主尊呈三眼怒相,并在左腋下方另挾彩箭(mda)一支。這一圖像演變與普蘭民間信仰之關聯(lián)筆者另有專文討論,此不贅言。
早期三大區(qū)域間的多杰欽姆壁畫一般均繪于佛殿門楣的正上方,與眷屬一并獨占一方。大約從14世紀前后開始,多杰欽姆在“阿里三圍”佛殿空間中的比例日漸縮小,之前龐大的隨從眷屬最終被簡化成熱瑪底和噶孜瑪兩尊。此外,隨著衛(wèi)藏各大教派(噶舉、薩迦與格魯派)勢力的西擴,在以他們教法為主導的佛殿內,原獨占門頂一方的多杰欽姆開始出現(xiàn)了與衛(wèi)藏新興教派所尊崇的諸護法神靈融合的現(xiàn)象,其所占空間位置與次第關系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參看表1)。即便如此,在“阿里三圍”中晚期所建的佛殿內,其門楣上方或進殿門左側壁位置仍延續(xù)著先輩益西沃與大譯師仁欽桑布們在建國初期所推行的護法神靈多杰欽姆的信崇。甚至在古格王朝早期所建大型寺院(托林寺、科迦寺、塔波寺)內,該信仰一直延續(xù)至今并專門設有供奉多杰欽姆的護法殿。這些寺院每天或重大節(jié)慶時會特派僧人在護法神殿內念誦多杰欽姆的禱祀儀軌{1}[13],以此護佑這片土地上的子民平安吉祥。古今“阿里三圍”政教腹地均會在年度盛典表演專祀該神靈的古格宣舞亦傳承至今,尤其普蘭縣科迦寺藏歷正月十五和二月初十的兩大節(jié)慶中均有特定儀軌敬奉[14]。
二 多杰欽姆的儀軌傳存與圖像表述
目前共發(fā)現(xiàn)有3份多杰欽姆念誦儀軌,其成書年代相對較晚。根據儀軌內容與圖像記載,推測托林寺與科迦寺藏影印本念誦儀軌為15—16世紀的刻本{1},而六世班禪貝丹意希文集中收錄的儀軌,應該撰寫于18世紀中晚期。以下僅輯錄出三份儀軌中的圖像部分,結合上文討論的多杰欽姆現(xiàn)存壁畫地域分布與圖像特征,借此分析儀軌所載圖像與現(xiàn)存寺院壁畫中多杰欽姆之關系。
1. 托林寺藏(木刻本)《護法神多杰欽姆與托林天王禱祀》(bStan bsrung rdo rje chen mo dang mtho lding rgyal chen gyi gsol mchod bzhugs so),對其圖像描述如下:
渾然天成之虛空,神通欲界之具主,護持仁欽桑布之譯師,言教諸神之首領;身著緲緲輕紗衣,黑如云煙具衣衫,一面青色與二臂,右手掌持破魔之金剛,左手托起長壽之寶瓶,絲質綾羅珠寶冠,絲緞服飾孔雀氅,腳蹬鞋子呈珍寶。禮贊護持三世諸佛法;左面騎鹿者噶孜瑪,右面騎騾子上者熱瑪底,主持諸事內外四神母及眷屬。{2}
2. 科迦寺藏(木刻本)《護法神多杰欽姆供養(yǎng)寶藏鬘》(bStan bsrung rdo rje chen moi mchod phreng rin po chen bang mdzod ces bya ba bzhugs so)中的多杰欽姆圖像構成:
無量宮殿四角法相具足,裝束圓滿。中央飾五彩珍寶,日輪座具呈青寶馬,赤色鬃毛為裝束。在馬鞍處由青色(種子)kshā圓滿生成圣母多杰欽姆,身色為深藍色,著紅色大氅,一面三眼,獠牙切齒。雙手之右手持金色九股金剛杵,左手持長壽瓶并挾彩箭(mda)于胸口(thugs kha),珍寶裝束……身著孔雀長毛大披氅;其右側德寶馬馬鞍處,由青黑色的(種子)ma圓滿地化現(xiàn)為黑色女神熱瑪底,一面三眼,獠牙,做食人肉狀,以獅子和蛇為裝飾,二臂之右臂持青劍,左臂于胸口持嘎巴拉碗(thod khrag),黃發(fā)逆上而豎,骷髏冠為頭飾,頸飾頭蓋骨,具環(huán)形瓔珞,人皮和象皮為肩帔,黑牦??椢餅槿寡?于(多杰欽姆)左側的雌鹿鞍背處,由黑色的(種子)bhyo圓滿生成噶孜瑪,黑色,一面三眼獠牙狀,兩臂之右臂持青色鐵鉤,左臂于胸前持嘎巴拉碗。頭纏白巾,身著無袖紅色長衫。其周圍是藏地khams skyod ba十二丹瑪(brtan ma bcu gyis),各自裝飾具足,且各自位于不同的座具處;其外重之東方為白色的烏德(bum sde),持鐵鉤;南方為黃色烏德,持套繩;西面為紅色烏德,持腳鐐;北面為綠色烏德,持鈴。{3}
3. 六世班禪貝丹意希(dPal ldan ye shes,1738—1780)文集(gsung bum)第5卷收錄有《大譯師仁欽桑布之護法·吉祥多杰欽姆(之足意)與戰(zhàn)神九兄弟禱祀》[Lo chen rin chen bzang po'i bka' srungs dpal rdo rje chen mo('i bskang ba) dang dgra lha spun dgu'i gsol mchod]儀軌(以下簡稱“貝丹意希本”),對多杰欽姆圖像記載如下:
班丹拉姆多杰欽姆身色如烏云般烏黑,一面二臂略顯怒,多半微笑狀。右手持青色閃耀金剛杵,左手端盛無量壽之甘露瓶于胸口。著各種綾羅織衣,以珍寶花鬘裝束為喜悅,于獅子(坐騎)上略顯傲慢姿。在她右側的騾背上,為黑色女神熱瑪底,手持嘎巴拉碗。左方之鹿背上,為噶孜瑪。[15]
通過以上三份儀軌內容兼及圖像的比對,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科迦寺藏本在圖像構成上更像是一幅用以觀想的曼荼羅。其主尊為多杰欽姆,左右兩側為熱瑪底和噶孜瑪,中間部位為十二丹瑪,外重之東南西北四方分別安置持不同法器的烏德(bum sde),它們的身色與方位色一致,分呈白(青)、黃、紅、綠四色。此類圖像僅用以觀想,在現(xiàn)存繪塑及唐卡遺存中并未見到實例。此外,在主尊圖像的表述方面,科迦寺有別于托林寺和貝丹意希本的是,其主尊具三眼并呈怒相,且在左腋下方挾彩箭一支,而這些圖像描述與科迦寺及科迦村所藏17—18世紀前后多杰欽姆及兩隨從唐卡中的形象完全一致。
第二,托林寺藏本中除對主尊有詳載之外,其他兩隨從噶孜瑪和熱瑪底的記載僅限于坐騎。此外,古格王國中晚期所建的托林寺紅殿,古格古城紅殿、白殿與藥師如來殿,香孜城堡佛殿以及卡孜河谷查宗貢巴石窟中的多杰欽姆及兩隨從坐騎與托林寺藏本中對此圖像的記載完全吻合。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在科迦寺藏本與實物圖像中,多杰欽姆及兩眷屬的圖像特征與托林寺藏本差異明顯。
第三,貝丹意希本雖然在經題中指出多杰欽姆為大譯師仁欽桑布的護法神,但在整個行文與圖像敘述的過程中,曾多次強調“班丹拉姆多杰欽姆”(dPal ldan lha mo rdo rje chen mo)字眼。班丹拉姆(dPal ldan lha mo,吉祥天母)為拉薩及整個格魯派最大的護法女神,在此將她的名字置于護持“阿里三圍”之多杰欽姆名字前方,看似是一種融合,實則反映了背后的一種政治心態(tài)與權力言說,即阿里的地方護法女神仍在衛(wèi)藏的掌管之內,阿里隸屬于首府拉薩;阿里舊有的政教權利均匯入格魯派主導的話語體系中;同時也凸顯出當時格魯派在藏傳佛教各宗派中教權的正統(tǒng)性和合法性;更旨在彰顯了它在西藏地方政權上的神圣性和至上性。圖像上,多杰欽姆騎青馬并著孔雀披肩的典型特征在此儀軌中已被略去,取而代之的是她身著各種綾羅織衣,以花鬘裝束為喜悅,并坐于獅子座上。
經三大區(qū)域間的圖像比對后發(fā)現(xiàn),以古格王城札布讓(現(xiàn)札達縣城)為中心的象泉河流域,自15世紀以后陸續(xù)興建的托林寺紅殿,古格故城紅殿、白殿與藥師殿,香孜城堡佛殿以及卡孜河谷查宗貢巴等處佛殿所繪多杰欽姆竟然與14世紀拉達克地區(qū)塔波寺強巴佛殿中的形象完全一致,也與拉達克列城西北方阿奇寺松載殿13世紀前后的多杰欽姆形象基本相同(唯一不同點是松載殿多杰欽姆左手托嘎巴拉碗而非長壽瓶)。此類圖像特征的趨同出現(xiàn),印證了以塔波寺為中心的拉達克地區(qū)與以托林寺為中心的古格最晚在14世紀以后,其圖像所取底本和流播文本基本一致。據此我們也可以向前推測,早期兩區(qū)域間的念誦儀軌也應該存在著相似性和一致性,很可能屬于同一祭祀文化圈。
我們暫時還無法確定文本(儀軌)是先于圖像還是圖像先于文本。但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最晚在14世紀以后塔波與托林兩地間的寺院在圖像與文本上已經完成了統(tǒng)一。故推測在托林寺藏本之前,該區(qū)域間已出現(xiàn)了與多杰欽姆相關的念誦儀軌并開始流通于各大寺院。相反,以科迦寺為中心的普蘭,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早期圖像遺存,但從所見到的17世紀中晚期的唐卡及念誦儀軌看,該區(qū)域的圖像在古格與拉達克之間取其共性的基礎上,也存在著自己獨特的地方性特色。
三 結 語
藏地護法神多杰欽姆的源流圖景及其信俗譜系反映了“阿里三圍”的社會情境。托林寺所在的古格和科迦寺所處的普蘭,是古格王國(早期稱布讓—古格王朝)創(chuàng)建之初的政教腹地。以這兩座大寺為首,當時由王室號令、貴族贊助、僧侶參與而興建的寺廟為宗教階層奠定了尤為重要的制度基礎。除了在以托林寺、科迦寺為中心的地域遺存有多杰欽姆的刻寫形象外,相關圖像在古格國王政教韜略影響所到之處——現(xiàn)存西藏西部邊界最早的王室建筑塔波寺中可窺一斑,亦能在鄰近拉達克王國之都列城西北的阿奇寺內找到13世紀前后的圖像文本。這些圖像遺存均例證了阿里王統(tǒng)尤其古格王朝早中期對象征教權、王權的護法神靈多杰欽姆的重視。15—16世紀,古格王國仍然將自己的王統(tǒng)源流追溯到布讓—古格王國初期,繼替了益西沃時期的宗教信俗。該政教韜略折射在復興期所建的托林寺紅殿、白殿,古格故城紅殿、白殿與藥師如來殿,以及香孜城堡古格王國夏季辦事處等佛殿圖像的敘事中,繪制先輩所推崇的護法神靈多杰欽姆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后期圖像與早期圖像之間存在部分差異,但其信仰根源仍可追溯到早期的圖像與特定的佛殿空間中。
從文本、圖像與文物遺存的綜合調查研究表明,多杰欽姆的地域神靈信奉應該是自上而下依次推廣沿襲。神靈造像在經歷從人(塔波寺杜康殿)到神,從靜相到怒相衍變,其位置以及眷屬配置等也伴隨著衛(wèi)藏新興教派勢力的西進融合,對應次第與方位也陸續(xù)發(fā)生著細微的變化。古格王朝早期,以身居高位的宗教人士大譯師仁欽桑布和執(zhí)掌政教最大權力的國王為首,或將她迎請為個人護法神靈,或將她招請至當時的王室宗廟,旨在形塑她成為后弘期初古格王國抑苯崇佛與政教一統(tǒng)中的權力象征并不斷強化合法性。15世紀后,拉達克地區(qū)部分佛寺內出現(xiàn)的多杰欽姆形象與古格王國復興期所建佛寺中的圖像已趨同源,這與當時政教首領參與多杰欽姆儀軌的生成及其話語權影響到各地圖像的統(tǒng)一性有著必然的關系。
概言之,古格王朝早期出現(xiàn)并一以貫之的“阿里三圍”地域信仰多杰欽姆在普蘭、古格以及拉達克三地間,從上至下以向心的方式將西藏西部前佛教文化信仰逐漸消融、整合納入興佛治政的社會框架中。如此一來,地理行政空間和文化區(qū)域空間漸趨疊合,擁有類似集體記憶的民間社會對于地域邊界的隔閡也不斷消融。在同一信仰共同體的糅合進程中,草根社會的地方認同與統(tǒng)治階層的王權建構達到高度契合。如此自上而下推行的地域信仰綿延七百余年,并沒有因為古格王國的滅亡而終止,多杰欽姆護法神的地方信仰在歷史上古格—布讓—拉達克轄屬的主要佛教寺院中仍然延續(xù)至今。她們或被刻寫在“阿里三圍”尤為重要的寺院門楣上方,或被精心繪制于唐卡之上,抑或塑像專門設佛殿供奉,至今仍是該地域僧俗最敬奉的神靈之一。
歷經千年,曾經象征護國護教的神靈其社會功能已經完全接衍并下移到老百姓自發(fā)的日常信俗活動中{1}[13]556-559,鎮(zhèn)魔、驅邪、祈福,以及救度眾生所面臨的種種危難與災害已成為當前寺院供奉與民眾信仰的目的所在。多杰欽姆的圖像和儀軌說明在藏傳佛教信仰體系中,護法神靈的信仰不僅記憶了自上而下的權力象征,也接衍了由下而上的地域信崇并成為接通上下的社會紐帶。
參考文獻:
[1]霍巍.從新出唐代碑銘論“羊同”與“女國”之地望[J].民族研究,1996(1):94-100.
[2]尊勝.分裂期的阿里諸王朝世系:附:談“阿里三圍”[J].西藏研究,1990(3):55-66.
[3]張云.阿里王統(tǒng)分析:疑義辨析之一[G]//拉巴平措.中國西部西藏的文化歷史:來自中國藏學研究機構和維也納大學的最新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55-61.
[4]Pritzker Thomas J.The wall paintings of Tabo[J].Orientations,1989(2):38-47.
[5]黛博拉·克林伯格索特.從10世紀塔布壁畫構想益西沃的世界[G]//拉巴平措.中國西部西藏的文化歷史:來自中國藏學研究機構和維也納大學的最新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88-136.
[6]Klimburg-Salter Deborah E.Tabo,a lamp for the kingdom:early Indo Tibetan Buddhist art in the
western Himalaya[M].New York:Thames & Hudson,1998:12.
[7]Klimburg-Salter Deborah E.Tabo monastery art and history[M].Vienna:Austrian Science Foundation,
2005:31-33.
[8]Goepepper Roger.Alchi:Ladakhs Hidden Buddhist Sanctuary-The Sumtsek[M],London:Serindia Publications,1996:18.
[9]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西藏阿里札達縣帕爾嘎爾布石窟遺址[J].文物,2003(9):58.
[10]王瑞雷.托林寺紅殿的建造者及年代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8(3):83-91.
[11]王瑞雷,賈維維.西藏阿里托林寺白殿壁畫配置與殿堂功能[J].考古與文物,2019(1):95-104.
[12]西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古格故城: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66-68.
[13]煎本孝.ラタック仏教僧院と祭禮[M].東京:法藏館,2014:502-563.
[14]任赟娟.一個藏族村落“男人節(jié)”的多層記憶:普蘭縣科迦村節(jié)慶“普堆羌”的傳統(tǒng)及其變遷[J].中國藏學,2018(1):96-102.
[15]Lo chen rin chen bzang po'i bka srungs dpal rdo rje chen mo['i bskang ba]dang dgra lha spun dgui gsol mchod)[M]// dPal ldan ye shesi gsung bum,Vol.5.New Delhi:Block Print,1975-1978:14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