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京
70年間,雖然搬了好多次家,但是不論多么麻煩,我還是一次次把那些有紀念意義的東西規(guī)整好,帶到新家收藏起來。因為對于我們來說,這些有溫度的東西就像家庭檔案一樣,記錄著我們所走過的歲月,寄托了我們的情感。而每當閑暇時翻看這些東西,綿綿思緒都會把我?guī)Щ氐侥莻€年代里—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也正是在這一天,父親滿懷愛國熱忱乘坐英輪“湖南號”從香港毅然回國,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不久便進入國家機關工作。
1954年,我兩歲,二叔即將隨部隊第二次奔赴朝鮮前線,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照片是我們全家與二叔全家共同為二叔送行前的合影。全家人都明白上前線就意味著生離死別,但祖國需要高于一切。二叔在兩次赴朝作戰(zhàn)中,兩次榮立戰(zhàn)功,1956年回國后被保送到北京鐵道學院深造。至今看到這張照片,我都會為二叔感到自豪。
這幾個老物件是母親用了一輩子的針頭線腦:錐子、頂針、針囊盒。每每想念母親,我就拿出來摩挲摩挲,仿佛又看到母親在燈下縫補勞作的身影。這雙鞋底是母親在困難時期親手納的,保存至今已近60年。那時候,全家人穿的鞋和衣服,還有鋪蓋的被褥,基本上都是母親自己動手做。一針一線中都飽含著母親對親人對子女的濃濃親情與心血。
20世紀60年代,由于糧食等物資匱乏,各種商品一律按票證供應。這是我家曾使用過的糧食供應證、副食購貨證、購煤證,雖然早就沒了用處,但我卻舍不得扔,因為它是一個時代的印跡和縮影。
在整整30年的艱苦歲月里,城鎮(zhèn)居民的吃穿用度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票證,糧票油票肉票布票肥皂票……啥都要票。記得老家來了親戚,哪怕是住上幾天,也要把自己的口糧—全國通用糧票交給母親。因為彼此心知肚明,誰家也沒有余糧。當年妻子通過抓鬮(手表票)才買到的上海全鋼機械手表,保存至今。
我們夫婦于20世紀70年代末領的結婚證,當時政府的印章還是“革命委員會”。七八十年代,正值婚齡育齡高峰期,國家推出了晚婚晚育政策,并提倡計劃生育,即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好”。有了女兒后,我們便領取了《獨生子女證》。現(xiàn)在國家調整生育政策,已全面放開二胎,《獨生子女證》也進入了文物序列,成為家庭檔案的新成員。
這對花瓶是當年我們在工廠時,車間里一位要好的同事送給我和妻子的結婚禮物,一直珍藏在書柜里。在20世紀70年代,那已經是非常漂亮又時髦的擺設。
改革開放使國家邁入飛速發(fā)展的市場經濟時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與提高。每年春節(jié)或國慶,很多家庭都要在一起團聚。那時候,我們一大家子有30多口人,每次聚在一起特別熱鬧。這是在1997年春節(jié),我們一家老少三代照的全家福。
2007年,女兒喜得千金。已屆耄耋之年的父母專程前來看望孫女和重孫女,慶賀四世同堂。那時,我們各家都已搬進商品房,也買了車。這是二老乘坐我開的車來到我住的小區(qū)時,在單元門前留影。
這是老父親撰寫的《家務記錄》,概要記述了全家四代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作為社會細胞,每一個家庭都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盡管幾十年中,我的家庭也曾歷經風雨艱難,但父母卻從未改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熱愛,我家也因此多次被區(qū)婦聯(lián)和商業(yè)部機關婦聯(lián)評為“五好家庭”。
如果說城市居民的家庭檔案是柔風細雨的浸潤,那么,農村居民的家庭檔案則是天翻地覆的巨變。第三份家庭檔案來自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石沛鎮(zhèn)聯(lián)盟村張永懷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