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在剛結束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鞏俐以霸氣的“女王裝”搶了不少鏡頭。遺憾的是由她主演的影片,未能在主競賽單元獲獎。鞏俐與威尼斯有緣,1991年她主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拿下銀獅獎,1992年她主演的《秋菊打官司》拿下金獅獎與最佳女主角——說起來,這已經(jīng)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
鞏俐在表演上的黃金時代,當屬上世紀90年代。那10年當中,她主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風月》《荊軻刺秦王》等諸多優(yōu)秀影片。無論在產量還是質量上,她對那時電影創(chuàng)作的貢獻都值得記下濃重一筆。去年英國BBC公司票選全球百大非英語片,其中鞏俐主演的3部電影入選,分別是《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霸王別姬》。這在百大非英語片中算是很罕見的了。
2000年以后,鞏俐參演的電影,在類型和風格上有了諸多變化,這使得她早期樹立的完整、統(tǒng)一、精致的藝術形象,產生了一些混亂感。在王家衛(wèi)的電影里“打醬油”,在海外商業(yè)片中出演沒法融入劇情的女配角,表演領域擴展到都市愛情、動作警匪、諜戰(zhàn)槍戰(zhàn)、古裝科幻,直到張藝謀再次邀請她主演《歸來》,才“拯救”了鞏俐,《歸來》也是鞏俐近20年來“最像鞏俐”的電影,沒有“之一”。如果把鞏俐到目前為止的表演生涯分為上下半場,那么她上半場的得分明顯要比下半場高許多。
但這并不影響鞏俐在國內外影壇的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得益于部分已經(jīng)進入經(jīng)典序列影片的成全之外,還在于專屬她的氣場已經(jīng)養(yǎng)成。
2006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紅毯儀式上,電影節(jié)主席馬可·穆勒見到鞏俐行了一個“跪拜禮”,這個動作雖然夸張又搞笑,但可見鞏俐的威望以及與國際電影圈的親近。
在表演分量降低的過程中,鞏俐在國際影壇代表中國影人身份的機會卻在不斷增多。在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等電影盛會當中擔任評委會主席,以權威、專業(yè)的專家身份,對電影世界指點江山,這無形當中也強化了鞏俐在電影行業(yè)的話語權。作為“主席”的鞏俐,擁有了一種特別自信的氣場。能在影壇以“資歷”服眾的女演員不多,鞏俐毫無疑問是其中一位。
鞏俐的創(chuàng)作高度與榮譽高度已經(jīng)讓內地女明星少有人能與之比肩。而且,在現(xiàn)有的娛樂環(huán)境下,也難以再復制鞏俐模式。她的成功與個人努力有關——當然也有人認為與張藝謀有關,但歸根結底,是時代成就了她,是文學與電影的競相爭艷,造就了鞏俐作為一名女演員的獨一無二。
鞏俐性格直爽,敢說敢言,戲里戲外,都有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年齡的增加,并沒有改變這一點,反而增加了一些更自由的東西,這點與張曼玉改行玩搖滾頗為類似。之前一直與第五代導演“捆綁”的鞏俐,這次選擇與第六代導演婁燁合作拍攝新片,而且是有著豐富國際元素的電影。53歲的她開始嘗試在作品里塑造新形象,不知道這個新形象,是否能夠給進入人生下半場的鞏俐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