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雄 蒲豐川 姚曉會
【關鍵詞】 心理健康;小學生;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025—01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何預防并解決小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使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課題。
一、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 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教育方式與學生心理健康、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密切相關。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績在家長心中是評價孩子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家長的嚴要求、高期望,使孩子長期在壓抑或過度緊張狀態(tài)下學習、生活,從而出現(xiàn)學習效率低下、厭學甚至逆反狀況,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壓力。家長只重視成績,對孩子的學習壓力、課業(yè)負擔漠不關心。當孩子的學習成績未達到家長的期望值時,家長采取嚴懲、過分干涉等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心理的自卑、怯懦、焦慮、不滿、恐懼、自責等傾向。長此以往,導致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溝通、抗挫能力弱等。另外,農村地區(qū)很多家長外出務工時委托老人看管孩子,忽略了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當孩子在生活、學習、交際等方面遇到問題時,需要尋求心理援助卻不知如何或者向誰求助,以至于造成心理上的困惑、無助與焦慮。由此可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過高的期望值都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進而使其出現(xiàn)心理問題。
2. 學校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部分教師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認識不全面,只為追求升學率,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悖于心理健康原則的教學方法,用冷漠、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學生,造成學生的心理障礙。有的教師備課不扎實,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呆板且無趣,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到壓抑。長此以往,容易產生注意力減退、厭學等問題。另外,教師忙于職稱評定、工作成績、論文等關乎切身利益的事,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貼近學生,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況,從而無法及時全面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
3. 社會環(huán)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當代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及諸多不良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更是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小學生要面對獨立與依賴、渴望交往與心理封閉等各種矛盾,其心理壓力不僅來自學習、認知,也來自社交、情感等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教育信息化也在加速發(fā)展。網絡教育在小學的普及率正逐步上升,學生不僅能利用網絡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還能借助網絡與其他同學交流溝通,共享思維成果。但由于網絡監(jiān)管不善,各種不良內容的出現(xiàn)與泛濫,使一部分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小學生誤入歧途,因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yè),甚至在網絡暴力游戲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人性和價值觀的扭曲,更嚴重者離家出走、自殺、犯罪等。
三、對策
1. 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在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班風校風的同時,學校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學校在開展心理教育課程時,可通過心理測試,了解小學生內心的疑惑與需求,進而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導他們,強化日常的交流溝通,促使學生心理健康和道德修養(yǎng)全面提升。其次,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活動,利用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和心理特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例如,通過課外活動來鍛煉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增強合作意識、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讓性格孤僻的小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逐漸走出心理閉塞的困境。
2.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加強情感交流。和睦的家庭關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盡量避免爭吵,合理化解矛盾,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家長不僅要在物質生活方面關愛孩子,而且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與老師的溝通,給予孩子全方位的幫助,保證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另外,父母還可以多組織一些親子活動或野外拓展訓練,以促進孩子身心全面發(fā)展。
3. 加強全民閱讀,凈化社會風氣。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優(yōu)秀的主流文化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政府部門應加大投資,建設公益性質的閱讀場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鼓勵全民多讀書、讀好書,讓讀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助于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鼓勵小學生積極投身讀書活動,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科普刊物、文學精品,做到與書香結伴同行,感受文學之美、讀書之樂,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中,奠基人生,茁壯成長。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