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林
巴黎當?shù)貢r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不幸發(fā)生大火。對于世界遺產(chǎn)而言,這是一場令人心痛的大火,導致這座擁有800余年文化歷史的建筑多達三分之二的屋頂焚毀,塔尖直接坍塌。萬幸的是,其主體結(jié)構幸免于難。巴黎圣母院在法國人的眼里究竟有多重要,恐怕無人能說得清,但是有一點卻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同名小說、同名電影和同名旅游勝地,巴黎圣母院已深深根植于法國人的精神世界。
與著名的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和盧浮宮(the Louvre)所不同的是,巴黎圣母院有一部以它來命名、專門以它為舞臺和背景展開的文學巨著——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筆下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
小說《巴黎圣母院》于1831年1月14日首版面世,描繪了一個發(fā)生在15世紀的法國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勞德·弗羅洛(Claude Frollo)道貌岸然、蛇蝎心腸,先愛后恨,迫害吉卜賽女郎埃斯梅拉達(Esmeralda)。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Quasimodo)為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了禁欲主義的失敗,頌揚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出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作者維克多·雨果運用對比之手法,刻畫了一群性格鮮明生動、極富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通過其間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和悲劇命運剖析了紛繁復雜的人性世界。小說中埃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的愛情故事感染了整個世界。巴黎圣母院不僅滋生了愛情,也見證了革命,因而大教堂建筑本身也被賦予了神秘、傳奇的色彩。難怪,《巴黎圣母院》幾度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音樂劇等。
改編自維克多·雨果小說《巴黎圣母院》的電影多達10余部。最早見于銀屏的是1905年拍攝的《埃斯梅拉達》(Esmeralda),之后還有1939年威廉·迪特爾(William Dieterle)的電影《巴黎圣母院》、1957年喬治斯·弗朗敘(Georges Franju)的短片《巴黎圣母院》、1982年邁克爾·塔克納(Michael Tuchner)的電影《巴黎圣母院》。
不過,最為經(jīng)典和完整呈現(xiàn)小說精髓的還是1956年大導演讓·德拉努瓦(Jean Delannoy)所執(zhí)導的《巴黎圣母院》。該片由Panitalia Paris Film Productions公司制作,吉娜·勞洛勃麗吉達(Gina Lollobrigida)和安東尼·奎因(Anthony Quinn)等人主演。我國杰出的配音表演藝術家邱岳峰等人為該片完美配音,使之成為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譯制片之一。
法國人對于藝術的追求似乎永無止境。因不滿足于維克多·雨果原著的背景,法國人又于1999年拍攝了現(xiàn)代版的《巴黎的卡西莫多》,讓“駝背怪人”甚至穿著球衣出現(xiàn)在巴黎圣母院的樓頂上。
此外,以巴黎圣母院為題材的其他類型作品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1996年迪士尼制作的動畫片《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讓發(fā)生在這個大教堂的故事走進了更多兒童的心田,迪士尼還趁勢開發(fā)了周邊并制作了衍生續(xù)集。據(jù)粗略統(tǒng)計,該題材至少被拍過七部芭蕾劇,五部電視劇,兩部音樂劇和一部話劇。其中,1998年在法國首演、由歐美音樂界才子盧克·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制作的音樂劇堪稱“世界音樂劇史上之杰作”。法國舞臺設計師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移動裝置和燈光將神秘壯觀的巴黎圣母院推上舞臺,劇中名曲《美人》和《月亮》被傳唱至今。
旅游熱點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the Seine River)中西堤島上,大教堂始建于1163年,于1345年建成,歷時長達180多年之久。該建筑屬于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其顯著特點是尖塔高聳,設計利用十字拱、立柱、飛券和新框架結(jié)構支撐頂部之力,使得整個建筑不僅高聳,而且富有空間感,再結(jié)合鑲嵌有彩色玻璃的長窗,讓教堂內(nèi)頓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建造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國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與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齊名,享有“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的稱號。巴黎圣母院內(nèi)部中央供奉著圣母圣嬰,兩側(cè)還有天使和亞當、夏娃的塑像。與其精致宏偉的外表相比,游人會感嘆教堂內(nèi)部竟如此樸素,幾乎沒有什么裝飾。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這是經(jīng)典愛情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中的一句臺詞。而這令人擔憂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年接待千萬游客的旅游熱點巴黎圣母院差一點就因“4·15大火”而消失。眼下,慕名而來的游客就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包裹在腳手架和幕布里的建筑輪廓,嘆息昔日宏偉的大教堂全景和標志性尖塔僅存于小說、銀屏、舞臺和游戲之中了。
不過,對于遠道而來的游客來說,游覽巴黎圣母院附近的景觀和體驗周邊美食及藝術生活也許或多或少可以彌補不能目睹巴黎圣母院“豐姿”的遺憾。以巴黎圣母院為起點,沿著塞納河畔向左步行,便可見著名的拉丁區(qū)(the Latin quarter)、巴黎索邦大學(Paris Sorbonne University)、先賢祠(The Pantheon)、盧森堡公園(Luxembourg Gardens)等。這里令人目不暇接的美食店和咖啡店正好是法國青年人所盛傳的“寧肯當廚師,不當工程師”一說的真實寫照,是體驗巴黎青年生活的絕佳場所。而沿河畔向右行,就是被人們常常提及的巴黎最具有小資情調(diào)的時尚街區(qū)——瑪黑區(qū)(Le Marais)。該區(qū)周邊藝術氛圍濃厚,不僅街頭表演隨處可見,而且擁有眾多博物館、美術館和歷史遺跡。
愿巴黎圣母院早日“康復”,再現(xiàn)其迷人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