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梅
嗩吶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吹管類樂器,不僅可以獨奏,也可用于合奏以及伴奏中。在嗩吶演奏藝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其音準問題一直困擾嗩吶演奏者,這已經成了嗩吶藝術發(fā)展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阻礙。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就是嗩吶音準的相關問題。以分析音準問題形成的原因為切入點,詳細說明了嗩吶演奏過程中解決音準問題的具體方式。
從宏觀層面上看,嗩吶的音準問題是由多種因素負荷而成的。不同的人對于嗩吶音準問題的理解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從事嗩吶材質研究的人看來,影響嗩吶音準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制作嗩吶的工藝流程以及選用的材質。想要解決音準問題,在嗩吶的制作過程就要選擇優(yōu)質的材料并且對制作工藝進行嚴格把控。讓嗩吶的上下把更加通暢,通過這種方式來更好地掌控嗩吶的泛音。這樣才能讓演奏者輕松地駕馭嗩吶,讓音色始終保持純正。而對于研究發(fā)聲原理的人來說,嗩吶的音準問題主要源于哨片,對于演奏者來說,想要尋找到一個想吹什么音就能發(fā)出什么音的哨片是非常困難的,一般情況下只能是挑選音準相對較好的哨片。正是由于哨片不夠理想,才會在演奏中出現(xiàn)音準上的偏差。這兩種理論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構成嗩吶音準問題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外部因素,但是經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口型、氣息以及文化等因素也是影響其音準的重要條件。
(一)演奏時的口型
對于嗩吶的演奏來說,口型是影響演奏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口型是否正確關系到演奏者對于音色變化的控制。只有以正確的口型來吹奏嗩吶,才能讓吹奏者展現(xiàn)出全部的演奏技巧,對于音準的掌控也變得更加輕松。而想要擁有一個好的口型,就要對臉部的肌肉進行更為精妙的控制。由于口輪匝肌周圍的力量會受到面部肌肉的牽引力,因此口型的變化并不是某一個單獨的肌群所能駕馭的,需要與其他的面部肌肉進行協(xié)調。如果肌肉群無法形成良好的協(xié)調,那么在吹奏的時候,氣流經過唇部的時候就會發(fā)生阻塞,進而產生一股與氣流方向相反的力,進一步導致口型的變化。由于沒有強大氣息的支撐,在吹奏的時候一方面會形成聲音不穩(wěn)定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會加重吹奏者的負擔,讓其在短時間內感覺到疲勞,最終失去對于音準的控制,對演出的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聽覺能力
演奏者對于音準的判斷主要是由聽覺系統(tǒng)來完成的。在表演的過程中,吹奏者需要利用聽覺對嗩吶發(fā)出的聲音做出準確的判斷,通過分析聲音中的問題來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嗩吶在吹奏樂器中屬于難度比較高的一種,不僅發(fā)出的聲音不穩(wěn)定,而且其伸縮性很大。即使是相同一把嗩吶,更換不同的哨片,其吹奏的音色也會出現(xiàn)很大的不同。蘆葦不同的質地以及薄厚對于嗩吶的音色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嗩吶匠人并不會吹奏嗩吶,其聽覺能力沒有經過專業(yè)的訓練。在制作嗩吶的工作中,往往只能按照嗩吶大體上的形式來進行制作,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不到位,正是由于細節(jié)上的偏差,造成了音準不準的問題。
(三)氣息的調用
對于吹奏樂器來說,氣息的調用是影響音準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因素。嗩吶這種樂器由于其特殊的形式,想要保證高亢清麗的音色就需要大量氣息作為支撐。因此身體瘦弱或者年幼的人不適合吹奏這種樂器。在演奏的過程中,氣息的速度、強弱以及張力上的細微差別都會對音準產生影響。由于需要在瞬間提供大量氣息,因此在氣息調用方面,嗩吶吹奏者一般都會采用胸腹式呼吸方式。在吸氣的時候通過胸部、腹部的舒張吸入盡可能多的空氣,這樣才能保持用氣是氣息的充盈與平穩(wěn)。采用這種吸氣方式之后,絕大部分呼吸肌群都能參與到吸氣工作中,讓氣息的調動變得更加游刃有余。而在實際吹奏的過程中,一些吹奏者單獨采用胸式呼吸或者腹式呼吸,對于吸氣量產生影響,無法靈活地調用體內的氣息,對于音準產生影響。
(一)提升聽覺能力
想要對音準進行高效的控制與調節(jié),吹奏者必須要不斷訓練自己的聽覺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對于音色、音高以及音值等基礎要素能夠進行敏銳的感知。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這種聽覺上的敏銳性是先天所不具備的,必須要經過后天的不斷訓練采用擁有靈敏的聽覺。而對于聽覺的訓練要經過長時間的師徒傳承,并且對訓練模式進行系統(tǒng)性的優(yōu)化,讓訓練具有更為清晰的目的性。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引入了西方的音樂教育體制,從那時開始中國境內的各大音樂類院校就開始了以大小調體系為核心的音樂訓練,而在這種訓練體系中,聽覺的訓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通過這種系統(tǒng)性的訓練,演奏者們對于樂器的音準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聽覺也得到了很好的開發(fā)。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聽覺的敏感性呢?具體來說就是在吹奏嗩吶的過程中,通過聽覺來辨認自己所吹奏音樂的音準,并且在吹奏的過程中通過改變口型以及調整氣息等方式體會每一個音用氣量的差異。要根據自己聽到的音色對于音準進行實時調控,如果發(fā)現(xiàn)音色偏高,那么就要適當減少氣息的輸送,反之則要加強氣息的輸送。此外,通過對嗩吶器型的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嗩吶上面有一些音孔能夠借助特殊的控制方式而達到純四度的跳進,這種特性就賦予了嗩吶非常靈活的音準,同時也讓其音準的控制變得更加困難。一些嗩吶吹奏者在表演的時候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其他樂器的音準,而對于自己手中的嗩吶則無法進行有效的辨析。形成這種奇怪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吹奏者將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投放在了體會自己演出狀態(tài)方面,沒有多余的精力來顧及音準。此外,在調用氣息的過程中,氣息在顱腔內會形成一定的壓力,在壓力的作用下,吹奏者的聽力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是由人體構造所決定的,目前并沒有很好的解決方式,只能依賴與演奏者豐富的演奏經驗以及靈敏的聽覺來對音準進行校正。而西方的吹奏表演者在訓練聽覺的時候,通常采用的是電子校音器,先背對著校音器進行吹奏,然后查看自己吹奏的音高與校音器的差別,并進行針對性的調整。這種訓練聽覺的方式對于嗩吶來說同樣適用,吹奏者在訓練聽力的時候也可以使用電子校音器作為輔助手段。
(二)夯實基本功
除了訓練自己的聽覺靈敏性之外,對于吹奏的基本功也要進行不斷的鞏固。在所有的樂器當中,吹奏類樂器屬于演奏難度比較高的一種,而嗩吶由于其特殊的形狀,在發(fā)聲的時候需要調用大量的氣息。對于演奏者來說,氣息的調用是非常耗費精力的一件事,特別是在長時間吹奏的過程中,會迅速積累疲勞,致使注意力渙散,對于身體各個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也隨之下降,這樣一來就也無法控制音準。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加大訓練量,通過科學的訓練方式以及反復的練習最終形成肌肉記憶,只有這樣才能在注意力下降的狀態(tài)下,依靠身體的本能反應來控制肌肉的收縮與舒張,從而完成對于音準的把控。
第一,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確??谛偷恼_,在演奏的時候需要將哨片水平放置在嘴唇的中間部位,嘴唇的肌肉要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微微向里收,嘴唇的上半部向哨面的1/4處靠近,嘴唇下半部向其根部的1/3處靠近。這種嘴型一方面可以保證面部的肌肉在吹奏的過程中也能保持放松,延緩肌肉的疲勞。另一方面能夠讓氣息的調用變得更加順暢,保證在表演的過程中有充足的吸氣作為支撐。第二,要重視長音的訓練。想要吹好嗩吶,氣息的調用是根本,在進行吹奏的時候,要掌握正確的氣息方式以及科學的呼吸節(jié)奏。保證體內的氣息可以均勻、穩(wěn)定地輸出。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嗩吶吹奏時的呼吸方式與人們正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呼吸方式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人們在生活中使用的呼吸方式用力較輕,每次呼吸進入人體的空氣比較少,屬于淺層呼吸。而在吹奏嗩吶的時候要根據樂曲旋律的變化而進行積極的呼吸,通過提高吸氣速度來保證體內的氣息時刻充盈飽滿。因此吹奏者在平時訓練的時候就要使用胸腹式呼吸方式,雖然這種呼吸方式容易讓人感覺到疲倦,但是只要長期堅持訓練就能讓氣息的調用變得更加從容。同時胸部以及腹部的肌肉群在長時間的訓練中已經適應了較高強度的運行模式,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容易產生疲勞。
(三)準確把握不同地域文化特色
除了訓練聽覺能力以及基本功之外,對于文化的學習也是幫助吹奏者校準音準的一個重要途徑。由于歷史原因,在我國演奏嗩吶的藝人往往不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雖然有著比較好的演奏技巧,但是對于樂曲所要表達的思想以及情況無法做到深刻的體會。這一類表演者只能被稱之為“匠人”而不是“藝術家”。欣賞音樂這件事的核心就是人類的一種審美活動,通過聽覺上的愉悅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人們對于音高以及音準概念的界定也存在著很大的片面性,比如說在我國的陜北地區(qū)人們就喜歡那些歌聲高亢嘹亮的音樂,比如說“苦音”、“歡音”。而在東南地區(qū)人們則更喜歡婉轉回環(huán)的曲調,“二四譜”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在演奏嗩吶的過程中,吹奏者要根據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對音色以及音節(jié)進行靈活的調整,讓吹奏出來的音樂更具韻律感,符合廣大聽眾的審美需求。也從側面加強了對于音準的控制。
嗩吶這種樂器結構特殊且音準較為靈活,因此對于音準進行控制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無論是口型還是氣息的調用都會對音準造成很大的影響。一旦在演奏的過程中嗩吶的音準出現(xiàn)了較大的偏差,就會讓吹奏者失去對演出的控制。由于嗩吶的音色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旦嗩吶跑調,整個樂隊的演出都會受到影響。而作為嗩吶演奏者來說,首先要不斷鞏固自己的基本功,通過對嘴型以及氣息的調整來練好“內功”,其次要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未提高自己的聽覺靈敏性,在演奏的時候能夠精準地辨別嗩吶的聲調以及音色,確保演奏時的音準。最后,演奏者不能單純提高演奏技巧,還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通過不斷的學習掌握各個地域不同的文化特點,在演奏的過程中采用靈活的演奏方式,為聽眾們奉獻出最為完美的嗩吶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