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衢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英語教研室,浙江衢州 324000)
現(xiàn)如今, 學習二外已成為外語專業(yè)的普遍共識。中國和日本作為近鄰和兩個亞洲大國,在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關系緊密,彼此影響,有著充分的利益交融。獨特的日本文化以及中日頻繁的民間往來使得日語這門語言在國內有著極大的受眾面。日語已成為眾多高校二外的首選科目。 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二外教學在高職院校有被邊緣化的傾向。 首先二外并非專業(yè)核心課程, 沒有得到如外語專業(yè)本身那樣足夠的重視。課程考核方面并沒有考級要求,加上零起點語音部分學習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即入門難的這一特點,使得不少同學在學期初就打起了退堂鼓。 這些都造成了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學習動力不足。再加上在學時少、學習時間短等情況,導致學生基礎薄弱、對學習日語有一定抵觸,難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再加上二外教學沒有專門適用的教學方法,一般傾向于復制一外的教學方法,對自身教學的思考較為欠缺。 此外,在學生評價方面, 基本以最終性評價為主, 缺乏學習過程中的評價。針對以上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可以考慮借鑒在課堂內引入PDCA 循環(huán)。
PDCA 循環(huán)又稱戴明循環(huán)。 戴明循環(huán)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紀20年代, 著名的統(tǒng)計學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 在當時引入了 “計劃—執(zhí)行—檢查”的雛形, 后來有其學生戴明(William Deming)將休哈特的PDS 循環(huán)進一步完善, 發(fā)展成為“(Plan-Do-Check/Study-Act)”這樣一個質量持續(xù)改進模型。 1950年,戴明將此循環(huán)傳授給了日本的管理者和工程師。 隔年,日本人將之簡化與濃縮, 即計劃(Plan)、執(zhí)行(Do)、查核(Check)、行動(Act),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聽到的PDCA 循環(huán)。
PDCA 循環(huán)作為企業(yè)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首先被豐田公司(TOYOTA)借鑒使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開始在日本其他企業(yè)得到了廣泛應用。 現(xiàn)如今,PDCA 循環(huán)不僅適用于企業(yè),也適用于各類院校,其中包括高職院校。為了提升高校的整體素質,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是大勢所趨。 而PDCA 循環(huán)正是一種已在企業(yè)里得到千錘百煉的質量管理方法。同樣,我們可以把高職院校日語二外課程教學看成一個大循環(huán), 把每次的教學過程看作這個大循環(huán)中的一個個小循環(huán), 每次循環(huán)都是促使學生能力水平提升的小小臺階, 隨著循環(huán)的行進,臺階也在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隨之不斷提高。形成循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 各分支的小循環(huán)圍繞著整體大循環(huán)轉動的局面,使整體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綜上所述,將PDCA 循環(huán)引入高職二外日語課堂教學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
從教師角度來說,要在學期開始前進行學情分析,通過訪談其他教師了解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時的學習情況。 包括班級特點、班級學風、學習能力等。 分析現(xiàn)狀,依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方便后期的評價考核,組織教研室進行教案的研討及修改, 力求細化教學內容, 將每堂課的教學目標量化, 將課程內容有效項目化。項目化教學是當下主流的教學法,語言學習的語音部分在項目化方面有一定難度, 所以通過研討和交流制定了以下10 個來自課本并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自我介紹、買東西、問路、點菜、做客、辦公室寒暄、泡溫泉、討論天氣、我的一天、在禮品店。 意欲通過以上項目教學,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明確教學目的,強化學習積極性。通過組間充分地交流與合作,訓練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團隊意識,實現(xiàn)與職業(yè)崗位的對接。
僅有教師做好前期準備是不夠的, 課堂應以學生為主。從學生角度來說的P 主要指的是課前準備。教師會在課前布置任務,學生可以自行分組,并在課前通過觀看微課、 網絡課程小組自學討論等方式完成預習工作,并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好自己的學習成果,在課內進行匯報。 后續(xù)講解、點評、改進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由教師引導在課內完成。 以該校為例,2017 級應用英語學生在第四學期開設二外日語課程。每周4 課時,除去語音學習制定了約10 周的項目化學習。 采用新標日為教材,第一學期為入門, 大致完成語音部分及第一至第十課的教學內容。 班級人數為45 人,組員人數由學生自行決定,以4~5 人為佳,每位成員至少總結發(fā)言一次。 小組選出組長,負責個人自評、成員互評等后續(xù)評價考核內容。教師可對如何分組和組長人選做出建議。最終看來大部分同學選擇同寢室或前后座進行了分組。
完成PLAN 之后就是具體如何實施(DO)。 這部分主要在課內完成。 主要由學生展示小組的自主學習成果。展示手段多元,可以以PPT 展示、角色扮演為主,板書、視頻、互動為輔,為了落實課本內容,最終依據項目的角色扮演應為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師會采用如講授法、演示法等各種教學方法, 活用多媒體和網絡等手段進行教學。 下面以該學期的“點菜”項目為例,闡述實施過程?!包c菜”項目的主要學習內容為:學習日本傳統(tǒng)食物的說法,店內寒暄語,點菜時要用到的句型。 小組需要完成以下任務:(1)查找日本主要食物的日語說法并正確發(fā)音。歸納日本食物的特點,可以和中餐進行比較。(2)記憶店內用餐時店員的固定寒暄用語(如“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かしこまりました”)。(3)情景表演如何點菜(掌握~をください的使用)。
首先, 由一名組員帶圖展示日本主要食物PPt 頁面,需要中日對照發(fā)音。第二位同學歸納中日飲食的不同點,補充涉及的一些課外生詞,如“油膩”“清淡”等。第三位同學將書本中出現(xiàn)的主要食物名稱書寫在黑板上。 其次, 第四名同學播放日劇中店內就餐的若干場景,提出“いらっしゃいませ” (歡迎光臨)和“かしこまりました” (我知道了)這2 個固定用語,并由教師帶領全員發(fā)音。再次,小組全員用本課出現(xiàn)的主要句型“~をください”進行店內點菜的情景會話,對話包含了剛才提到的日本主要食物、“歡迎光臨”和“我知道了”等主要寒暄語。這一項目分4 學時完成。前2 個學時主要由教師講解單詞及學習重點, 提示小組如何設計思路完成任務。后2 個學時由小組學生根據項目任務,由組長分配任務,各組員協(xié)同完成具體任務。包括在課前查閱課本和參考書目,收集相關視頻材料,制作發(fā)表PPT,寫出情景會話并一起反復排練。 在第4 個課時對小組成果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和總結并提出改進意見。
通過3~4 次的小組展示后,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問題。針對有一些小組成員存在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低的問題,教師在評價機制里提高了參與度的比重。再如,部分小組展示存在著簡單化的傾向,為此,教師在評價表里增加了小組最低展示時間的要求。
每個小組的展示結束后,教師會當場給予評價,從整體結構、 內容是否合理到語音語調以及書寫是否有問題都會一一點評。對優(yōu)點給予表揚和加分,對不足之處也會明確指出,并明確如何改進,以提示下一小組注意避免發(fā)生類似錯誤。
執(zhí)行完成之后就進入了核查(CHECK)階段。 這里的核查包括了多維度多層次的檢查及評價。 如總結性評價(期末考試、期中考試),多元評價(小組成員的自我評價、組間互評,小組成員之外的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 每組展示結束之后,教師會就展示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為了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教師會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評、發(fā)表建議和改進意見。 以下簡單列舉小組展示匯報評價表,見表1。
表1 小組展示匯報評價表
評價表的具體評價標準及其比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出現(xiàn)問題可以隨時進行調整。比如針對第3 組組內個別成員參與度低的現(xiàn)象就提高了參與度的比重。針對第5 組展示過于簡單這一點就增加了時間要求。
最后進入處理和改進階段。 該階段會對前一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對優(yōu)點要予以推廣表揚,繼續(xù)在下一循環(huán)里使用。對不足之處要分析原因,提出改進策略。比如針對第5 組展示過于簡單這一點,教師會引導組員繼續(xù)改進會話腳本, 挖掘造成展示簡單的原因,促使學生不斷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持續(xù)完善、改進和提高。 在引導中獲得的成功經驗也會提示下一組學生借鑒和遵循,做到“標準化”。對該次循環(huán)中未得到解決的問題,要轉入下一個循環(huán),追蹤在對策上是否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 這樣才能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呈階梯式提升,實現(xiàn)PDCA 的良性循環(huán)。
PDCA 教學模式對于高職二外日語課堂來說是全新的嘗試,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可見效果。 首先在學生方面,課堂參與度大幅提高,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通過小組活動,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學習目的變得更加明確。 通過P 環(huán)節(jié)的課前準備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大提高,基本養(yǎng)成了課前準備的學習習慣。為了完成課內展示, 組員通力合作, 知識得到了主動建構,創(chuàng)造力和團隊協(xié)作力被激發(fā)。 通過D 環(huán)節(jié)的演練,學生完全成了課堂的主體, 學生在展示自身學習成果的同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都有所進步。同時, 在C 環(huán)節(jié)師生互動的加強使得學生開始積極主動思考課程內容,反省自身不足,思考制定下一步學習計劃, 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 就評價結果來看, 通過PDCA 模式,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成績得到了顯著提升。
就教學效果來說,PDCA 模式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過程,使得教學效果得到了持續(xù)改進。循環(huán)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緊扣應用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通過一個又一個不間斷的循環(huán),使教師能夠及時掌控所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做出分析和應對。上一次循環(huán)中的優(yōu)點和經驗及時納入了之后的循環(huán), 未能得到解決的問題會繼續(xù)在下一循環(huán)予以防范同時持續(xù)分析改進。就課程考核來看,有了可體現(xiàn)過程學習的評價機制。由最初的最終性評價轉化為了注重教學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形成性評價。
就教師個人來說, 引入PDCA 模式有助于轉變自身身份,教師由之前的課堂主角變成了設計者、引導者和監(jiān)督者。 整個PDCA 循環(huán)要求教師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比如要善于傾聽、表達、提問、角色分配等。 在觀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采取恰當的方式在邊上予以提醒、反饋和矯正,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在不斷實踐中收獲了新的經驗和方法, 對課堂狀況的把控、反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針對每一次的PDCA循環(huán)后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會進行教學反思,仔細分析哪些方面做得較好,哪些方面有待改進,從而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及時調整計劃,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每一次的大小循環(huán)對大綱、教材、教學策略和學生特點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取得以上效果的同時, 由于PDCA 教學模式在高職二外日語課堂中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所以不可避免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在此提出一些解決對策。
據統(tǒng)計, 每學年學習二外日語課程的學生基本都是零起點,之前沒有任何的先修課程,只會一些動漫電影里學到的簡短口語,日語知識儲備幾乎為零。因此一開始很難開展有效的項目化教學, 建議在入門語音知識學完之后開展效果會更加顯著。 抑或可以嘗試在一些趣味性較強的公選課里開展PDCA 教學模式。
針對學習小組有展示較單一這一傾向, 學生的學習意愿不高是主要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是學生可用的信息資源平臺欠缺。針對前者,學習懈怠確實是職業(yè)院校學生的一大特點。如何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鞭策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比如,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或者可以結合就業(yè)問卷了解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獎勵措施等。 針對后者,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學環(huán)境。 學生課前的學習不僅僅需要傳統(tǒng)的教學設施,更需要各種學習平臺的支撐。 加快網絡平臺、教學軟件、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建設勢在必行。
當前在高職院校二外日語課堂引入PDCA 教學模式的探索雖還在初期探索階段, 但只要切實在教學過程中落實PDCA 循環(huán)模式, 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會不斷得到鞏固, 師生都會在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里得到改進完善,教學效果必然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