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生是當下常見的藝術實踐活動,對技藝的訓練和創(chuàng)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以實踐后的經驗總結為基礎,嘗試闡述寫生非寫生的一面。
關鍵詞:寫生;創(chuàng)作
寫生是當代藝術家訓練和創(chuàng)作重要手段之一,鑒于近些年教學和創(chuàng)作的經驗在此做一些總結和闡述一下自己對寫生的理解。通常而言,按照被寫生的對象來劃分,有靜物、人物和風景寫生三類,由于近年來商業(yè)的推動和藝術活動本身的需求,風景寫生最為火熱。寫生并非是當代的產物,自巴比松畫派開始,歷代藝術家愈發(fā)重視寫生對于提升技藝和創(chuàng)作的必要性。本文重點以風景寫生為例,帶上畫具,覓一處感動之所,靜聽風聲、鳥鳴,沐浴著陽光,感受著自然的美妙,其中的愉悅自在不言中。
一、客觀感受與主觀表達的有機統(tǒng)一
自然的繽紛對于個人是一種浩瀚的存在,古人有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寫生非寫生。寫生是一種手段,是藝術家走進自然,零距離感受自然的最佳途徑,然而不是照搬自然的過程。面對變化無窮的自然,以個人的能力去復制它,則顯得無比的渺小和軟弱。繪畫終究是感性和理性融合之后的產物,在于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需要創(chuàng)作者去提煉和強化“感受”。作畫是觀察、理解和創(chuàng)達的過程。寫生,無疑是訓練和提升藝術家觀察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尤其是風景寫生,光陰如梭、色彩瞬息萬變、風聲、鳥叫、蟲鳴等等盡收眼耳,使創(chuàng)作者沐浴在自然之中。既需要藝術家深刻的感受,又需要有選擇的瞬間抓取,提升觀察能力和敏感度。藝術家所關注的,就是意欲表達的。從個人寫生的經驗和印象派時期的大家們作畫的表現(xiàn)來看,由于不同藝術家的喜好、修養(yǎng)、感受等差異,同一處風景,關注和表達的點也會差異巨大。正是這些差異,給予了每一幅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有了更大的價值。每位藝術家都在將自己感受到的,和向自然抓取的那一部分,進行理解、分析,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一種轉化的過程,是由自然轉化到藝術家內心感受,再由藝術家內化后轉換成作品的經歷;是由客觀視覺到抽象感受,再變成視覺語言的過程。
寫生非寫生,整個過程,藝術家充分地發(fā)揮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其實這就是創(chuàng)作。我們時常將創(chuàng)作與寫生有意識的區(qū)分開來,或者表達成有所側重。本人更加傾向于后一種觀點,或者說愿意視為一體。寫生既非照搬自然,也非沒有主旨的“瞎畫”。藝術家走向自然,能選取一處自然的風光進行表達,那么從內心里一定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表達“點”。這個“點”可能是形式、顏色、趣味等等,也可以是一種單純的讓藝術家感動的感覺,或者多者兼具,總之是被一些東西所說服了。那么,這些東西就是讓藝術家去努力的動力,也是作品的內核。當一幅作品,有了這些明確內在部分,我相信將其稱為“創(chuàng)作”,應當更加的貼切。莫奈描繪魯昂大教堂,運用多幅作品表現(xiàn)不同時段的感受,去捕捉光影變化中教堂的色彩和神秘氛圍,難道就因為他是對景作畫就認為是寫生嗎?顯然這是不成立的。二者的區(qū)分只表現(xiàn)在藝術實踐者身上的態(tài)度,將繪畫表現(xiàn)成什么形式,用于什么目的的態(tài)度。無法將學生剛入門畫的畫或明確用于嘗試技巧的練習作業(yè)看作作品是理所應當?shù)摹N蚁?,我所認為的寫生即創(chuàng)作,應當包含如是三點:首先,有感而發(fā),作品有明確的表達主旨;其次,作品中有一定表達技巧和形式語言;最后、作品完整度較高。
二、寫生是繪畫藝術實踐的途徑之一
無論多么強烈的情感都需要一種合適的載體進行表達,藝術表達的形式有很多,文學、電影、舞蹈、書法和繪畫等等。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的語言,是通過眼睛溝通內外,達成的情感交融,有它作為載體所特有的部分,即點、線、面和色彩等基本物質形態(tài)。在這一點上,對所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都是一樣的。恰如漢字,無論文學作品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單個文字在漢語體系里都是一樣的,才能保證基本的信息傳達。藝術家在生命中去感受美與真實,在藝術實踐中去錘煉自己的繪畫語言和歸納作畫的習慣,依舊是在繪畫本體所包含的諸多內容里思索。寫生非寫生,寫生即創(chuàng)作,一名藝術家在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或者習慣后,絕不會輕易地將自己的表達語言在寫生、創(chuàng)作中做粗暴的分割,應該也沒有那么必然的需求。因此,在所謂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中繪畫語言是無差別存在的,一幅作品存在的價值均“情動于心,行動于畫”,又哪來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的差異?如非要找出那么一點點的不同,那就只剩下實踐場地的區(qū)別了。繪畫終究只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從無數(shù)的藝術實踐和反思中得來的繪畫語言,只是幫助藝術家述說內心的感動。寫生只是一種手段,作品生成的途徑。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工作室模式下本科美術類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2020JGA368)。
作者簡介:蔣輝平(1987.3-),男,漢族,籍貫湖南永州,碩士學位,講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從事現(xiàn)代油畫創(chuàng)作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