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兆美 周家明
一所美好的學校應該是什么樣的?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經(jīng)進入深水區(qū),學校的全面改薄已基本完成,基礎設施空前完備。那么,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美好學校的樣子嗎?似乎是,似乎又不是。近期讀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感受頗深,讓我深深地認識到,一所美好的學校不僅僅是外部環(huán)境的優(yōu)越、基礎設施的完備,還要有精神內(nèi)核的完美。原來,真正美好的學校應該是這樣的:
現(xiàn)在的每一所學校的科室都要配備正副手3~5人不等。這些科室的成員都是兼職學科教學的教干,但對于所教學科的常規(guī)教學工作大都是浮在表面上,很難找到一個兼課教干能夠“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
其實,在他們成為教干之前大都是學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當他們由“骨干”變?yōu)椤敖谈伞敝?,分管的工作多了起來,有的還要兼任數(shù)職,主要精力也轉(zhuǎn)為學校的管理工作,而作為學校中心工作的教學則退居次要位置。這樣對本學科的其他教師不僅起不到引領作用,相反還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嚴重影響了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
正如佐藤學所說:“越是分管細致、組織和機構(gòu)復雜的學校,教師對于全校事務的責任感越是薄弱。陷在各項分擔的事務和會議中,大家開會時只想到自己的任務,對他人的工作毫不關心。這種復雜的組織和機構(gòu)不但把每個人的工作分得零零散散,而且削弱了大家對集體的責任意識。”(P62)所以,好的學校應該優(yōu)化學校組織機構(gòu),根據(jù)教學改革的需要精簡機構(gòu)、精簡人員、精簡會議,“采取一人分管一項事務的方式”,(P66)“一個蘿卜一個坑”,只有當真正需要多個組織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時才會開會協(xié)商,這樣可以增強大家的責任意識,減少學校雜務工作對教學工作的沖擊,使“教干”真正回到教育教學工作上來,發(fā)揮他們教學“骨干”該有的作用。所以,學校應“毫不遲疑地簡化學校的組織和機構(gòu)”(P63)。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的境界高低決定著學校的境界高低,校長的站位高低決定著學校的站位高低。但現(xiàn)在的許多校長境界和站位都不是那么高,他們少有提及學生的學校生活是否快樂和幸福,更少提及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的內(nèi)容。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學校,首先要改變的是校長。佐藤學教授指出改革“最大的難關是校長。如果校長對學校改革持消極態(tài)度,那么就算用了三年,最終也是徒勞,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校長身上。那樣的學校即使到了第四年、第五年也可能仍然維持在第一年的水平。反過來,如果持積極支持態(tài)度的話,這個三年的計劃無論在哪個學校都是行得通的”(P50)。
校長如何關注課堂,如何改變課堂?佐藤學教授在書中給出了“三年改變學校的方略”,即第一年建立教師間公開授課的校內(nèi)教研體制;第二年以授課方式和教研活動為中心,重新建構(gòu)學校的內(nèi)部組織、機構(gòu);第三年,以學生和教師有目共睹的轉(zhuǎn)變?yōu)橐罁?jù),把新的授課方式和課程設置正式固定下來。通過這么三年的持續(xù)實驗推進,學校就會成為一所像樣的學校了。這一方略為學校改革提供了成功路徑,很值得學校借鑒。從學校的現(xiàn)狀看,作為學校領軍者的校長,任務繁重、工作繁雜,面對這些,需要校長具備改革的勇氣,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實現(xiàn)由關注學生分數(shù)到關注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轉(zhuǎn)變,由關注教師教學成績到關注教師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以親力親為的勇氣和決心帶領教師走向教育改革的前沿。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指出,改變學校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教師上公開課的體制。長久以來,我們的學校也都在搞教研活動,也在安排教師上公開課,并且有組織、有安排、有記錄,從備查材料上看工作做得扎實、細致,但為什么我們的學校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呢?與該書中闡述的實驗情況作對比,可以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一、我們的教室是封閉的。如果想聽某位老師的課我們要提前打招呼、提前安排,否則就是不尊重教師,不禮貌的表現(xiàn)。二、我們的公開課活動是過程性的,這一活動結(jié)束之后,就不會有下文了。三、舉行公開課的老師是指定的、被動的。這樣的公開課只是為活動而活動,不會有實質(zhì)性的改變。
所以,我們要走好第一步,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教室的大門打開,誰都可以去聽、去學。其次,要建立公開課長效機制,每年要開展多次公開課活動,在課后的公開討論與反思上投入更多精力。再次,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所有教師不論長幼都要舉行公開課開放自己的課堂,善于聽取別人的批評建議,勇于指出別人的缺點錯誤。
佐藤學指出:“教師通常對于別人批評自己的工作是極度反感的,然而指責起別人的工作來卻言辭有加。這樣的陋習使他們本身的學習態(tài)度出現(xiàn)根本性的欠缺?!保≒73)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陋習,引領教師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共同建構(gòu)一種相互促進學習的‘合作性同事關系”,使學校的改變成為可能。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提倡“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P19)。這樣的教學首先表現(xiàn)為在教室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構(gòu)筑的是一種基本的信賴關系,每個人的存在都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承認。所以,每個學生都能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是溫馨與和諧的,這樣的學習是真實的。反觀我們的教學,許多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宰,當教師把所要討論的問題拋給學生時,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產(chǎn)生的都應是教師需要的答案,而少有學生自己真實的想法,所謂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難以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
其次表現(xiàn)為傾聽,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反復強調(diào)傾聽的重要性,他認為不僅要傾聽教師的講述,而且要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對照自己的想法、接納別人的觀點甚至是其他的未知的東西,這樣所發(fā)生的學習才是真實的?;氐轿覀儺斚碌恼n堂,教師們注重的往往是學生的發(fā)言,尤其在舉行公開課或賽課時,授課老師很少有人提到“傾聽”二字,一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處于何種狀態(tài)、達到何種程度不得而知。要想從這種表面的、虛假的熱鬧中走出來,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
再次表現(xiàn)為教師的活動,不僅要運用恰當?shù)恼Z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述出來,還要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tài)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P23)。師生之間產(chǎn)生共情共振,讓學生感受到幸福。“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發(fā)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P59)。當我們與全體學生即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整體(群體)為對象進行談話,這樣的課堂學習才會真實發(fā)生。
書中提到的小千谷小學,一進校門,“迎面撲來的是學生的聲音:‘歡迎到我的學校來!聽到學生喊‘請來我們教室啊!真是無比高興。學生的心情是真誠的、坦率的。在十分重視學生生動活潑地生活的學校里,每一個人都能用自己的語言坦率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P125)。讀完這段話,一幅美好的校園景象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生活在這樣的學校里,孩子們是一種怎樣的幸福體驗!學校是“我的”,教室是“我們的”,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生活在幸福的校園里,孩子的生動活潑來自于學校與老師們創(chuàng)造的和諧溫馨環(huán)境,有了對學校與老師的認同感,才會有幸福感。反觀我們的學校,追求整齊劃一、安靜有序、嚴肅呆板。課間不能“打鬧”,課堂上不能亂“發(fā)言”,就餐時間不能交流,學生的情緒無處安放,自己的喜怒哀樂如何能表達出來?這樣的校園環(huán)境讓原本活潑的孩子失去了對學校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這就迫切需要我們進行改變,讓學校成為校長教育情懷施展的地方、老師精神成長的地方、學生生命精彩綻放的地方。
在核心素養(yǎng)時代,學校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改變,更應注重課堂教學的改變,實現(xiàn)外部環(huán)境與精神內(nèi)核齊飛,為學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校園。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縣教育和體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