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
《鳥的天堂》是五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語文要素的安排有兩個:一個指向閱讀 “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另一個指向表達“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在《鳥的天堂》一文中,榕樹的靜態(tài)美與鳥兒的動態(tài)美相互輝映,形成了一幅生機無限的天堂美景圖,因此本文的學習希望能夠在感受兩者結(jié)合所營造的“天堂”意境之美中感受表達,學習語言。
導(dǎo)入課題時,教師首先板書“天堂”,問:“同學們,你覺得天堂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在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后,拓展“讀書的天堂——指書籍很多的地方,我們可以享受閱讀” “學習的天堂——指那些可以讓我們獲得很多知識,懂得很多道理的地方”。接著,以一個問題走進文本:“那鳥的天堂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今天就去巴金先生的文字中找一找吧?!?/p>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是促使學生持續(xù)閱讀的不竭動力。在上課伊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對“天堂”的理解,進而引發(fā)學生思考“鳥的天堂”會是什么樣的,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欲望,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到學習中。
作者用大量的文字描寫了榕樹的靜態(tài)美,突出榕樹的綠意盎然和勃勃生機。在學習“榕樹”這段內(nèi)容時,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用一個詞語形容文中的榕樹,你想到了哪個詞?”接著,讓學生抓住“茂盛”一詞,在文中找一找自己是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的。從“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 “枝干的數(shù)目不可計數(shù)” “樹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這些語句中能夠感受到榕樹的茂盛,尤其是“伸到、伸進、直垂”這幾個詞更直觀地展現(xiàn)了榕樹的枝繁葉茂,此處可以指導(dǎo)學生感情朗讀,讀出枝葉綿延不斷,一直垂到地面上,甚至垂向了水面的繁盛。從課文第6自然段敘述朋友糾正“我”的錯誤中,可以側(cè)面感受到榕樹的茂盛,在“我”看來是許多株,而朋友們更是沒有準確的答案,“我”驚訝第一次看見這樣大的榕樹,從作者和友人的敘述中,表現(xiàn)了榕樹的茂盛!此時,指導(dǎo)學生讀出作者的驚訝之情,著重指導(dǎo)讀好“這樣大的還是第一次看見”這句話,從讀中再次體會榕樹生長的旺盛之美。
從“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可以體會到葉的數(shù)量多,葉的色彩亮。抓住“堆”“不留一點縫隙”讓學生體會綠葉的繁茂,因為太多了,所以都是堆在一起的,一層又一層;因為太多了,所以沒有一點縫隙,像一面綠屏障一樣。抓住“綠葉的色彩明麗”讓學生體會榕樹的盎然生機,如鮮活的生命一般昂揚勃發(fā)。所以作者感嘆道這榕樹是“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喜歡的不只是榕樹的繁茂,更重要的是從榕樹的茂盛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盎然。當然,這樣質(zhì)樸的文字,需要學生自己朗讀、自己感悟,所以在理解了這段內(nèi)容后,教師請學生選擇一到兩處自己最喜歡的文字感情朗讀。
閱讀教學就應(yīng)該更多地讓學生去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地讀,而是教師一味地講授、分析,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所以這里,教師讓學生抓住關(guān)鍵的語句多讀,將自己的理解帶到朗讀中,用朗讀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
課文分別描寫了傍晚和早晨兩次看到“鳥的天堂”的情景。首先,提出問題:“作者兩次看到‘鳥的天堂的感受一樣嗎?你是從哪句話中知道的?”讓學生找到“‘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我不禁這樣想”和“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兩句話,抓住這兩句話帶領(lǐng)學生學習課文第9到14自然段。接著,教師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覺得‘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從“仿佛” “卻不見一只鳥的影子”這些語句,可以讀出傍晚時的樹上是安靜的,再往深點思考,其實就是鳥兒們在樹上休息,所以看不到鳥的身影。而鳥兒們?yōu)槭裁茨荛e適地在這里休息呢,不正是因為有茂密的榕樹這樣的家嗎?這樣繁茂的大榕樹給了鳥兒安全的住處,給了鳥兒舒適的環(huán)境。當然這一點,可以放在課堂最后結(jié)合問題“作者為什么感嘆這就是鳥的天堂”這個問題來讓學生思考。
當學習課文第12、13自然段內(nèi)容時,以“為什么作者又說這的確是鳥的天堂了呢”這個問題為主展開。從“一只……第二只,第三只” “到處都是” “有的……有的……有的……” “應(yīng)接不暇”這些詞語重點體會此時樹上鳥多,鳥兒的活潑可愛,從而理解作者為何感嘆的原因。教學“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時,首先,請同學們朗讀這段內(nèi)容,在讀熟的基礎(chǔ)上提出問題:“此時,你就坐在小船上,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景象?”利用這樣一個說話的練習,讓學生想象“鳥兒歡樂地歌唱及活潑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具體地描述,在理解文本的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加深鳥兒活潑的動態(tài)美印象。接著,請學生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說一說“此時的鳥兒還會做些什么呢”,通過這樣的句式訓練,使學生更深地感受到這里的鳥兒確實很多,這里的鳥兒確實很快樂,這里確實是“鳥的天堂”。然后,重點理解“應(yīng)接不暇”的意思。其實文中后面一句話“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飛起來了”就解釋了這個詞語的意思,此時,順勢教給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詞語。
最后,在感情朗讀后,總結(jié)課文第12自然段描寫景物變化的寫法,用“起初……后來……接著……”這樣的關(guān)聯(lián)詞將早晨鳥兒逐漸活躍的情景有條不紊地描述出來,在理解了表達方法后,出示一個小練筆:請你試著用上一組關(guān)聯(lián)詞,寫一處景物的變化。當然,這里還需要給出幾個提示,比如說:小雞們啄食的情景、冬天下雪時的情景,給學生一定的啟示,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個桃”。
學完全文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文章不僅寫了鳥,而且花了大量的文字寫了榕樹,那為什么課題是《鳥的天堂》,而不是《榕樹的天堂》呢?”用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再次對文本進行思考,從而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在閱讀中,就會積極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去表達,教師只需要做一個引導(dǎo)者即可,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