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從小學教到大學,從短篇寫到長篇,應該說在教育和寫作兩方面都是專家。但是他說“不教孩子作文”,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說,孫兒能站立了,我牽著他的一雙小手,幫助他挪動腳步。后來,他能借助椅子、桌子獨立活動。再后來,他不用幫助,能從一頭走到另一頭。孩子學會走路,幾乎都是這么一個過程。他由此得出一個看法:教學生作文和教孩子學步,異曲同工,都是讓孩子自己在實踐中去體會感悟,沒有聽說過有“幼兒走路法”。所以葉老從不教授孩子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
不講不等于沒有方法,只是要讓孩子自己體會出來。他僅要求子女每天讀些書,至于讀什么,任憑自己喜歡。葉老還要求子女每天“寫一點”,至于寫什么也不限制。休息時,葉老讓孩子把當天寫的朗讀給他聽。葉老不輕易說“寫得好”或者“寫得不好”,比較多的是“我懂了”或者“我不懂”。如若葉老說: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子女就得調遣詞句,重新組織句子,盡力讓父親聽得明白。直到葉老說“噢,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時,再讀下去。
這樣看來,我們不要空談“先學做人,再學作文”,要從老老實實地讀書做起。南宋時候,著名的理學大師朱熹在廬山白鹿洞講學,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學子前來聽講,而他卻是帶頭讀書。他說:“白鹿洞的第一條學規(guī)就是講究‘吃書?!奔纫袢顺詵|西一樣細嚼慢咽,還應該像牛那樣大嚼大吞。這就是要把粗讀和精讀結合起來。光“吃”進去還不行,朱熹還要求“吐”?!俺浴笔亲x,“吐”就是寫,把“吃”進去的知識經過消化,形成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再寫出來,就是自己的成果了。
葉老的“作文教學法”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就是朱熹主張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