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祥花,邵雙珠
江蘇省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丹陽 212300
肺炎支原體肺炎是由MP(肺炎支原體)引發(fā)的一種呼吸道疾病,5歲以上小兒為該疾病的主要發(fā)病群體,近年來逐漸呈現(xiàn)出低齡化趨勢[1]。該疾病具有病情發(fā)展緩慢、病情嚴重、病程長、復發(fā)率高等特點,并且極易引發(fā)多系統(tǒng)損害。MP屬于一種原核細胞性微生物,不存在細胞壁,但存在RNA與DNA,該支原體只要通過直接侵入、呼吸道上皮吸附或者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等方式來引發(fā)疾病,患兒感染MP之后,機體便會有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產生[2-3]。因人體腎臟、心臟等器官與組織具有和肺炎支原體一樣的抗原,所以遭到肺炎支原體感染之后,便會有相應組織的自身抗體產生,同時有免疫復合物形成,導致靶器官病變,損害心肌[4-5]。再加上患兒肺功能明顯受到損傷,心肌耗氧量也進一步增大,對心肌造成的損傷也會隨之加重,對患兒生長發(fā)育帶來阻礙作用[6]。為此,尋找一種科學合理的藥物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十分必要[7]。該研究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82例患兒中該疾病治療中分別采用了紅霉素與阿奇霉素,并對其應用效果行對比探究,報道如下。
82例支原體肺炎患兒在該院接受治療,納入標準:①患兒家長知情同意;②不存在紅霉素與阿奇霉素應用禁忌證;③經病原學檢查、X線胸片以及臨床體征等確診為支原體肺炎。排除標準:①嚴重中樞神經受損;②藥物過敏;③存在嚴重肝腎功能性疾??;④中途退出。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患兒年齡5~14歲,平均年齡(7.59±2.13)歲;共 41 例,男性 28 例,女性 13 例。對照組患兒年齡 6~13 歲,平均年齡(7.38±2.09)歲;共 41 例,男性30例,女性11例。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入院之后均對其行對癥支持治療,治療措施包括祛痰、平喘、止咳以及退熱,確保病房內干燥、通風。
對照組患兒采用紅霉素進行治療,即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3811;規(guī)格劑型:100 mL:5 g)中加入乳酸紅霉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0028規(guī)格:0.25 g*50 支)20~30 mg/(kg·d),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 個療程為 7~14 d。
觀察組患兒采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先給予患兒靜脈滴注 10 mg/(kg·d) 阿奇霉素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000197;規(guī)格:0.25g)粉針,連續(xù)用藥 3~5 d 之后,等到患兒外周血白細胞以及體溫恢復正常,便給予其口服10 mg/(kg·d)阿奇霉素干混懸劑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073H20090;規(guī)格:0.1 g),連續(xù)服用 3 d 之后停止用藥,間隔 4 d之后,繼續(xù)給予患兒 3 d口服 10 mg/(kg·d)阿奇霉素干混懸劑,共行3個周期治療。
對比兩組癥狀消失時間、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其中療效評定標準為:經治療,臨床癥狀未發(fā)生任何變化,甚至進一步惡化,則為無效;若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體溫明顯降低,經X線片檢查顯示肺部陰影明顯被吸收,則為顯效;若體征與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血沉、血象均處于正常范圍,X線片顯示肺部陰影具備完全吸收,則為治愈[8-9]。以治愈與顯效率之和計算總有效率。
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中將數(shù)據(jù)錄入,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分別經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s),d]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s),d]
組別 發(fā)熱消失 咳嗽消失 肺部啰音消失 住院時間對照組(n=4 1)觀察組(n=4 1)t值P值4.8 9±0.5 8 3.1 2±0.2 5 1 7.9 4 5 0.0 0 0 4.9 2±0.2 7 3.0 5±0.1 2 1 5.5 2 6 0.0 0 0 7.8 9±1.8 8 5.1 2±0.2 8 1 3.2 6 0 0.0 0 0 1 1.8 9±2.2 8 8.0 2±0.1 8 2 0.0 2 6 0.0 0 0
與對照組(75.61%)對比,觀察組(92.68%)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與對照組(24.39%)對比,觀察組(7.32%)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臨床上,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屬于一種常見的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10]?;純涸谂R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咽痛、咳嗽以及發(fā)熱等癥狀,其中最常見的癥狀為咳嗽與發(fā)熱[11-12]。該疾病對患兒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若不及時干預,甚至還可能直接威脅其生命安全。紅霉素屬于一種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藥物,在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該藥物用藥之后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較高血藥濃度,進而促使患兒各種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13]。但該藥物同樣有一定局限性,只能采用靜脈給藥方式,并且用藥過程中當藥物濃度高于0.1%時,極易刺激血管壁,進而出現(xiàn)靜脈炎或者局部疼痛情況,若連續(xù)應用該藥物行2周以上治療,則還可能引發(fā)黃疸、轉氨酶升高以及藥物性發(fā)熱等不良反應。阿奇霉素屬于第二代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藥物,具有較強耐酸性,并且患兒用藥之后能被良好吸收,具有較長血漿半衰期。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該藥物的細胞內濃度要明顯高于血清與組織間隙濃度。其次,對患兒行序貫治療時,先采用靜脈給藥方式對患兒病情進行控制,等到病情有所好轉之后,再行口服用藥,以此來對后續(xù)治療進行有效維持。該研究中,與對照組(75.61%)對比,觀察組(92.68%)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24.39%)對比,觀察組(7.32%)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紅霉素相比,采用阿奇霉素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療效更加理想,且用藥安全性高。姬峰等[14]學者經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高于對照組的76.3%,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16%,低于對照組的71.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其次,該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進一步證明了采用阿奇霉素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小兒支原體肺炎采用阿奇霉素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用藥安全性高,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