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金璐
摘要:俗話說:竹子渾身都是寶,通過研究寶慶竹刻的作品,發(fā)現(xiàn)寶慶竹刻分為竹根雕刻、竹青雕刻和竹簧雕刻三種。文章重點探討竹根雕刻和竹簧雕刻這兩種藝術間的故事。
關鍵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寶慶;竹雕
一、寶慶竹刻的時代背景及分類
許多人都聽過南京的寶慶銀樓,卻沒曾想寶慶是一個地名,指如今的湖南省邵陽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下設3個市轄區(qū)和9個縣,上面銜接長株潭,下臨黔貴,是湖南西南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寶慶屬西高東低半山區(qū)半丘陵地貌,盛產(chǎn)楠竹,正因邵陽擁有豐富的竹資源,因此成就了名揚中外的寶慶竹刻,同時也成就了許多的竹刻藝術家,其中很多手工藝者運用竹子打造不同的竹制品,這些竹制品應用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來過這里,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郊區(qū)或者縣城還有很多使用竹子建造的房屋,路上的阿姨們依然使用竹編的小背簍裝物品,飯桌上的竹筷和書桌上的筆筒非常常見,也非常精美。邵陽人吃苦耐勞,重情重義,對上天恩賜的竹子也非常崇拜,在邵陽的新寧縣,每年到了小暑這一節(jié)氣前幾天,瑤族同胞都要從不同地方來到八峒參加為期一個星期“竹王祭”盛會。
首先,竹根雕刻,材質(zhì)選用竹子的根部,根雕作品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取決于竹根的自然形態(tài),因為竹根雕刻是在原本的自然形態(tài)上進行再設計的,即將天然的抽象形態(tài)轉換為有意義的具象圖案,藝術家有著不同的喜好和經(jīng)歷,當然看待相同一個竹根的創(chuàng)意想法各有不同,當竹根遇到有緣人,運用巧妙的構思來契合竹根的形態(tài)非常關鍵,看起來不矯揉造作,渾然天成,仿佛像是大自然的恩賜,讓欣賞著驚嘆不已。比如代表人物陸凡林,從事根雕創(chuàng)作30多年,其代表作《和諧世界》,利用竹根根須表現(xiàn)森林中的植被,把竹根上的一個洞眼想象成被老鼠咬壞的麻袋;其次,竹青雕刻,材質(zhì)選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在參考了木雕、根雕和金石雕的技法上發(fā)展而來,應用的范圍非常廣泛,可以作為藝術品具有觀賞價值,也可作為生活用品具有實用價值,多應用在牌匾和筆筒上;但寶慶竹刻的獨特之處在于竹簧雕刻,因為是寶慶竹刻的藝術家第一次發(fā)明了在竹簧上刻畫,寶慶竹刻也因此聞名于世,經(jīng)過加工的竹簧呈現(xiàn)明亮的琥珀色,竹簧藝術品非常雅致,深受廣大文人的歡迎。在下文中對竹簧雕刻和竹青雕刻進行簡單的介紹:
二、寶慶竹刻之竹簧雕刻
蘇軾在《于潛僧綠筠軒》詩中說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作為四君子之一,可見從古至今竹子在人們心目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竹子之所以地位較高,還因其具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比如寓意一表示虛心,指教人虛心學習和虛心求教之意,其寓意二表示節(jié)節(jié)攀登,代表著積極向上和不畏險阻的精神。竹刻的制作要求藝術家既要掌握雕刻的技法,又要擅長繪畫技藝,才能創(chuàng)作出古樸典雅和精美絕倫的竹簧作品,再將地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特色融入到作品中使其更具觀賞性,這種竹簧雕刻制作工藝復雜,對匠人的技藝要求比較高,一直被用作宮廷的貢品,并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寶慶竹刻分為竹簧雕刻、竹青雕刻和竹根雕刻,其中竹簧雕刻是寶慶竹刻中所獨有的,它集竹根雕刻和竹青雕刻的特點于一身,是寶慶竹刻中最主要的部分。竹簧雕刻即竹子去皮、去節(jié)和去肌后,在內(nèi)壁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各種圖案。
由于在加工過程中竹子需要經(jīng)過煮揉、晾曬、打磨和壓緊等多個步驟,增加了竹子的可塑性,使其可以拼接成各種優(yōu)美的模型形狀,創(chuàng)造出多種多樣的竹簧雕刻器物,再附著上新穎精美的圖案,提高雕刻的藝術性,可用于茶葉盒、首飾盒和掛畫等,這種藝術性較高的竹簧雕刻器物在明清時期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被宮廷定位用于外交的禮品。在傳統(tǒng)藝術日漸式微的今天,要將漸漸被人們淡忘的竹刻藝術一點點的拾起,靠的不僅是一份毅力和堅守,更加是一份對社會的責任。邵陽就有這樣一位藝人,他就是張宗凡大師,雖然他的工作室雖只有30多個平方,但處處是楠竹的影子,大大小小50余件竹刻藏品,連窗簾布都印著墨竹的圖案。他是我國第一批寶慶竹刻的第七代傳承人。
寶慶竹刻有300多年歷史,在明萬歷年間開始出現(xiàn),翻簧竹刻是由清代一個竹刻大師王尚智發(fā)明的,其成品呈現(xiàn)琥珀色,無論是材質(zhì)的色澤和質(zhì)感都非常質(zhì)樸、雅致,因此這種竹刻更能表現(xiàn)出文人的情懷和意境。
選材方面,邵陽楠竹最多的地方應該是在太芝廟龍山竹林,此地盛產(chǎn)楠竹,質(zhì)量較高,特別是朝向西部的竹子,因陽光照射充足,竹子質(zhì)量不僅很好,且色澤明亮。竹簧雕刻又叫翻簧,因雕刻在竹子內(nèi)壁而得名,但要在竹子內(nèi)壁雕刻對竹肉有著嚴苛的要求,做竹簧的竹子要選用竹齡在4年左右的、竹節(jié)的節(jié)比較平整的,表皮比較光滑的竹子為最佳。
創(chuàng)造題材主要選擇古典的山水和花鳥為主,張宗凡大師的作品多選用邵陽地區(qū)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為主,多用國畫和民俗畫相結合的手法進行圖案的繪制,比如地域文化圖案的選擇上有苗族的建筑和瑯山的風景;民俗文化圖案的選擇上有少數(shù)民族嫁娶、神話傳說和農(nóng)耕勞作等。當然任何創(chuàng)作都要與時俱進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張老師近年來也有一些作品和其它工藝進行了結合創(chuàng)新,例如,2014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作品《豐收》,就是在竹編的基礎上附上了竹簧。竹編是少數(shù)民族常用的器物,但由于竹編上面不能刻畫豐富的細節(jié)圖案,竹簧和竹編的結合可以達到使器物更具有觀賞性的愿景,在中間部分使用竹簧貼上去,這是材料結合的創(chuàng)新;再在竹簧片上刻畫出少數(shù)民族人物歡度節(jié)日的場景,這種圖案在翻簧竹刻的歷史里還未曾有過,這又是圖案上的創(chuàng)新。整個作品除此處之外,更吸引人的就是提手部分,在提手正中間雕刻出一個圓形圖案,該圓形是由中間福字和兩邊蝙蝠圖案構成的,象征“福氣”這一美好寓意,除此之外在提手兩側配上花鳥,例如:喜鵲代表喜慶的寓意,因故此作品命名為“喜慶豐收”。
三、寶慶竹刻之竹根雕刻
七分天注定,三分靠雕工,奇形怪狀的竹根靠緣分,一根竹根,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是一種“天人同構”的民間藝術,是選擇和使用自然界中的竹根,樹根、藤根等各種根材的自然形狀加以工藝處理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品。這讓寶慶竹刻之根雕代表人物陸凡林著迷了幾十年,他出生于邵陽縣一個竹木雕刻世家,自小對美術和雕塑有著一種獨特的情懷,不惜萬里奔赴江浙一代尋訪名師,博采眾長,是湘西南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民間根雕藝人。從小就喜歡竹雕藝術,小時候用一個竹節(jié),在下面開一個小口做成存錢罐,在上面刻畫上喜歡的圖案或者文字,從80年代讀完書之后開始從事雕刻藝術,起初開始做雕浮相。雖然每一個根雕藝術家在藝術上的修養(yǎng)和表現(xiàn)手法都各不一樣,但是都要自覺服從“根雕藝術”原材料的制約,在尊重竹根、樹根天然形態(tài)的前提下,來發(fā)揮藝術家的想象力和獨創(chuàng)性。如果在創(chuàng)作根雕藝術作品時滿分是十分的話,那么雕刻和造型只占其中的三分,七分主要是靠根的天然形態(tài),所以竹根的選擇變得尤為重要,在材料選擇上一般需選擇成長時間為三到五年之后的竹子,因為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時間的話,竹材的密度較低,粗細不夠,且比較粗糙。既然竹根的自然形態(tài)這么重要,想找一些符合心意的竹根并沒有那么容易,在早年,陸凡林跑遍了邵陽的每一片竹林,后來結交了一批挖冬筍的當?shù)厝耍麄兛偰芴峁┮恍┣姘俟值墓S根,2012年陸凡林從挖冬筍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根根莖很長的竹根,非常開心,因為這個竹根原型看上去具有下巴和五官,他認為這是一塊非常難得的材料,馬上在他的腦海中聯(lián)想出福星高照的老壽星模樣。但并不是每一位挖冬筍的老人都能給他帶來這樣的驚喜,也有可能一斧頭下去就破壞了最有意思的部位,便于這件藝術品失之交臂。對于每一個竹根藝術家來說,每一棵竹根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自從遇見它的那一刻起,陸凡林就在思考如何為她雕刻一件詩情畫意的衣裳。如果說畫面里的動靜結合是藝術家的靈感和創(chuàng)意,那么最大化的利用竹根已有的造型就地取材就是每一位根雕藝術家們天然的使命。其作品《生生不息》,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根據(jù)竹子的自然形態(tài),竹子本身有個蟲子吃爛的孔,好像是倒過來的麻袋被老鼠咬了個洞一般,由此拓展出一排花生從孔里掉出來,老鼠吃花生的場景。果不其然,藝術來源于生活,《童年的往事》這一作品描繪了作者小時候放牛的情景,陸凡林根據(jù)這個竹根雕的自然形狀,首先,竹子主體比較薄;其次,周圍的根須生的比較密,因此,作者根據(jù)根須的自然特點,將根須想像成田地,雕刻出兩個小孩子趴在田里玩耍的景象。當時的他非常調(diào)皮,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但在玩的時候又不能把牛弄丟了,因此就把牛放在池塘里洗澡,小孩子一邊玩耍,一邊把繩子套在右手上拉住牛。在工序上,與寶慶竹刻竹簧雕刻相比,竹根雕刻的工序略微簡單一些,從打坯到上蠟一共7個程序,但雕刻的功夫遠遠多于竹簧和竹青雕刻,尤其是高浮雕和鏤空雕的難度和技巧真正的體現(xiàn)出一位雕刻藝術家的水平。
竹簧雕刻是一種薄翼的雕刻,竹簧的材質(zhì)厚度只有一兩毫米厚,它不適宜深雕,但竹根雕可以做圓雕、浮雕和透雕,尤其人物可以用浮雕和圓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更加栩栩如生。
根雕的題材十分的廣泛,大多來自我過流傳的民間故事,淺顯易懂而趣味性極強,而有的根雕作品體現(xiàn)的是藝術家對童年往事和過去生活的美好回憶,作品中往往會加入一些金蟬、蝙蝠、荷花、福娃等元素來象征和氣吉祥的美好愿景。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美術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而根雕就是這樣一門奇巧結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藝術,具有自然美、雕琢美和造型美的藝術風格,而最吸引人的還是雕刻家的獨特創(chuàng)意,讓根雕獨具自然山水的美感,而深藏人文情懷的意蘊。竹木根雕講究的是雕而不雕,不雕而雕,巧妙利用竹根部的須根,竹節(jié)和竹子肌理的自然美感做局部雕刻的一種形式,使人工雕刻和天然竹子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總結:
由此看來,竹根雕刻重在原材料的靈性,竹簧雕刻優(yōu)在清雅的材料和廣泛的用途。寶慶竹刻是邵陽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不可再生的藝術資源。
參考文獻:
[1]? 張宗登.嘉定竹刻與寶慶竹刻之比較[J].世界竹藤通訊,2015,13(06):32-35+41.
[2]? 高榮博.寶慶竹刻的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22):29-30.
[3]? 謝菲.文化生態(tài)視野下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困境及其保護路徑——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寶慶竹刻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4(05):141-146.
[4]? 譚高榮,覃英慧.如詩如畫? 寶慶竹刻[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0(08):88-91.
[5]? 胡彬彬.昭然天理? 竹映其輝——明清寶慶竹刻中的“儒學”現(xiàn)象[J].榮寶齋,2005(01):207-217.
作者簡介:秦金璐(1988—),女,碩士學歷,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課題《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寶慶竹刻的數(shù)字化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編號:18C0798
(作者單位:邵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