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宇
摘 ?要:世界文化遺產(chǎn)“唐崖土司城址”有豐富的石雕藝術遺存,然城址石雕藝術的命名與釋義存在不到位、不準確之處。城址的石獅屬于典型的“民獅”類型,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不應被冷落;“荊南雄鎮(zhèn)”牌坊上的石雕“土王出巡”應命名為“奉調出征”,“哪吒鬧?!睉麨椤俺?zhèn)反”,“天官賜?!笨擅麨椤白鹱婢醋凇?斷頭“鳳鳥”石雕精美絕倫,建議命名為“鶴壽無量”。
關鍵詞:唐崖土司城址;石雕藝術;命名釋義
中圖分類號:J306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332(2019)01-0011-06
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唐崖土司城址”上,石雕藝術品不僅數(shù)量多、形制豐富,而且雕工精美,品質上乘,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城址石雕藝術遺存,是承載與表現(xiàn)唐崖土司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是,現(xiàn)有出版物不僅對一些城址石雕藝術遺存的價值重視不夠,而且命名與釋義也存在不準確、不到位的問題。分析研究城址石雕藝術遺存的命名與釋義,不僅具有藝術審美價值,而且有助于揭示城址本體的歷史文化蘊含。
一、不應被冷落的城址石獅
在“荊南雄鎮(zhèn)”牌坊前,原來立有兩只石獅,其中一只不知所蹤,現(xiàn)存右邊一只獨守于此(圖1)。在有關土司城址的介紹和相關研究中,對這只石獅的關注明顯不夠?!逗毕特S唐崖土司城址調查簡報》、《唐崖土司城址調查報告》等均未提及,由咸豐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唐崖土司城址管理處編的《唐崖土司城址》一書,也僅提到“石獅一對(現(xiàn)殘存一個)”。[1]92實際上,無論從文化學意義上,還是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城址石獅都不應被人們所忽視或冷落。石獅,是我國石雕藝術的重要物象,歷來受到世人的重視。如果“唐崖土司城址”這座石頭之城缺少石獅的形象,那將是巨大的缺憾。
我國古代并無野生獅子,獅子為外來之獸。據(jù)史料記載,獅子進入我國源自兩條路徑。一是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以后,獅子作為貢品相繼傳入我國。另一條是公元前后,隨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入。伴隨佛教在我國的盛傳,以佛說法比附于獅子,石獅的形象得以普及推廣。由于獅子體型碩大,神態(tài)威猛,加之有“護法獸”名聲,人們融合吸收傳統(tǒng)神獸的形象特點和裝飾手法,逐漸形成深具東方神韻的石獅形象。石獅被賦予豐富的靈性和寓意,成為避兇納吉的“瑞獸”。
自秦漢之后,由于王權思想的影響,龍成為王權的形象化身,獅子則成為不同階層人士推崇的“神靈”。石獅子作為城門、宮門、宅門、墓門等的“把門將軍”,成為古代石雕藝術的典型物象。從藝術心理來審視,石獅之所以受到歷朝歷代官府衙門與民間人士的青睞,是因為人們認為勇猛的獅子能抵御給人類帶來侵害的妖魔鬼怪,希冀借這種祥瑞之獸,滿足祈求平安吉祥的心理需求。在皇宮、衙署等地方,石獅的象征意義還有尊貴不可超越、威嚴不可侵犯的特殊含義。
土司城址的石獅,之所以未受應有的重視,可能與其形制較小,雕飾較為簡單、粗糙,造型不夠威猛有關。實際上,其造型有著特殊的意蘊。城址的石獅,屬于典型的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民獅”。
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受傳統(tǒng)文化與民俗的影響,我國石獅造型形成了“南獅”與“北獅”、“官獅”與“民獅”的區(qū)別?!氨豹{”粗獷威猛,“南獅”玲瓏秀美?!肮侏{”(圖2)肌肉發(fā)達、昂首蹲立、卷鬃利爪、高大威嚴、強壯兇悍、目視前方、蓄勢待發(fā)、氣勢雄偉?!肮侏{”一般立于宮殿、官府、衙門、陵寢等處,以顯威展四方之意,炫紹統(tǒng)治者、王公貴族顯赫的地位與權力,起鎮(zhèn)宅和顯示主人地位、威望的作用。而“民獅”(圖3)體態(tài)較小、裝飾華美、多姿多彩、溫順可愛,將威武的守護神變成了身披彩帶、足踩繡球、姿態(tài)可人、笑口常開的“迎賓郎”?!懊癃{”一般立于江南私家園林,作為富家建筑裝飾。也有“民獅”立于村頭,或與牌坊等相伴,在民間祠堂、墓園也有遺存。從塑形與雕飾技法看,“官獅”體形較大,受等級形態(tài)規(guī)制,造型中規(guī)中矩;“民獅”體態(tài)一般較小,造型自由度大,裝飾手法多樣。
城址的石獅體形較小,體態(tài)單薄,造型隨意,顯然屬于“南獅”與“民獅”之列。雖然,城址“孤獅”的形制,不能與“官獅”的威武規(guī)范相比,也難與江南眾多的靈秀“民獅”媲美,但從塑形取意看,仍有其獨到之處。該石獅凈高104cm,含底座高114cm,胸圍140cm,頭圍最大處130cm。[2]該石獅無傳統(tǒng)石獅特有的須彌座,后肢與基石相連,直接立于地面;后肢蹲立,背部彎曲,身軀向前呈約70度直立。石獅兩前肢缺失,前肢及下顎部有明顯的殘缺痕跡,至于是雕刻時形成殘缺,還是被后人毀損已不可考。但筆者以為,作為土司城的重要石雕,雕刻時形成殘缺的可能性極小,社會變遷過程中遭人為毀損的可能性較大。從殘存跡象可以看出,其與“官獅”后肢蹲坐,前肢呈三角形支撐,腳踩繡球或撫幼獅明顯不同。此石獅頭部與身軀比例不夠協(xié)調,頭大軀小,頭部雕飾較為豐富,軀體雕飾較為簡單。雕刻手法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石獅雙目圓睜,眼球突出,鼻形肥厚寬大,張嘴吐舌,額頭頸部鬃毛盤結卷曲,頭部凝視右前方,呈注視來者狀。天然白色石斑,形成石獅眼球圓形斑點,收“刻獅點睛”之效。石獅獅身幾乎沒有紋飾。石獅似有未雕飾完畢,細部雕刻與打磨不夠精細的缺憾,但其既有獅子威猛的表象,又類似于雅致玩偶,似貓似虎,憨態(tài)可掬,讓人產(chǎn)生豐富聯(lián)想,忍俊不禁,體現(xiàn)了南方“民獅”的特點。
石獅立于土司城標志性建筑“荊南雄鎮(zhèn)”牌坊前,有其特殊的象征意義。第一,威武震懾。如前所述,“荊南雄鎮(zhèn)”牌坊是土司城紀念碑式標志性建筑,是土官、土民進出土司城,或到衙署公干的門戶。在牌坊兩側立獅,與中原王朝和地方衙署在大門立獅的寓意相同,就是彰顯官府的權威,增加過往行人的敬畏之感。第二,驅邪納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獅子具有神獸的美譽,是避兇納吉的祥瑞之獸。土司在與王朝和中原官府、民間的長期交流中,接受了這一文化物象,以期納天地自然之靈氣,祈盼保一方之平安。第三,空間裝飾。從土司城核心區(qū)的建筑分布可以看出,“荊南雄鎮(zhèn)”牌坊是衙署區(qū)最前端的建筑物,牌坊本身莊嚴秀美,但以四根方形石柱為主支撐結構,雖有四對夾桿石相伴,但從結構審美的角度看,仍略顯單薄與單調。在牌坊前配置雙獅,可增加視覺層次,形成與主體建筑的呼應之勢,起到烘托環(huán)境氣氛,彰顯王者氣象的作用。
二、需要重新命名與解讀的牌坊石雕
“荊南雄鎮(zhèn)”牌坊,既是土司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土司城石雕藝術的重要載體。該牌坊除了在正反面中間上、下額枋嵌板上,分別陽刻有“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的牌坊題刻之外,還在正反面上、下額枋及側樓嵌板上,雕刻了多副寓意深刻的土司故事、民間戲文人物、吉祥瑞獸圖案等,達到了較高的雕刻藝術水平。這些石雕裝飾藝術件,構成牌坊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牌坊主題形成有效的烘托與闡釋。但遺憾的是,現(xiàn)有出版物對這些石雕的命名與解讀存在諸多不準確之處,有必要對它們進行重新命名與釋義。
1.關于“奉調出征”
“荊南雄鎮(zhèn)”牌坊正面,中間上額枋的石刻圖案(圖4),現(xiàn)有出版物解讀或命名為“土王出巡”。[1]93
筆者以為,從“荊南雄鎮(zhèn)”牌坊修建的緣起,及其兩側題記文字看,將其解讀命名為“奉調出征”更為合適。該幅石刻展現(xiàn)了土司奉調出征的壯觀場面。圖中“武士”(控馬官)引韁在前,“土兵”肩扛兵器隨后,馬背上的“土王”、“土官”拱手作告別狀。圖案表現(xiàn)了土司奉調出征時的威嚴與氣勢,而非一般的土司出巡。將其解讀命名為土司奉朝廷調遣出征,更契合“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 的牌坊主題寓意,而且與牌坊背面的“土王出巡”雕刻形成呼應,并與之相區(qū)別。
2.關于“除妖鎮(zhèn)反”
“荊南雄鎮(zhèn)”牌坊正面,中間下額枋的石刻構圖奇特(圖5)。學界有不同的解讀與命名,有的稱之為“鯉魚跳龍門”,[3]有的稱之為“哪吒鬧?!?。[4]
該石雕圖案構圖,在兩側祥云之間,左右雕刻立式“龍門”;中間一條“鯉魚”頭朝左下,首尾呈約四十五度角躍出水面;一人手持“混天綾”,腳踩“魚頭”,呈現(xiàn)對“躍門之鯉”的打壓之勢。此圖案寓意十分復雜。在漢文化傳統(tǒng)中,“魚躍龍門”是典型的吉祥題材,因此有人將此石雕解釋為“寓意土司作為土皇帝想成為真皇帝的精神追求”。但作此種解讀,那手持“混天綾”的“哪吒”腳踩“魚頭”、打壓“躍門之鯉”,又覺得“有些令人費解”。[1]93陳飛先生在《唐崖土司荊南雄鎮(zhèn)坊價值探析》一文中,曾將該石雕解讀為“在牌坊上雕出‘魚躍龍門和‘哪吒鬧海聯(lián)合圖案,亦應有警告唐崖土司不得肆意作亂之意”。[3]
對此石雕圖形的難解之處,筆者曾向陳飛先生請教,先生坦然明示,原來的解讀有誤。此石雕圖案的摹本是我國傳統(tǒng)裝飾藝術圖案中的“魁星點斗”(圖6),取的是“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祥瑞寓意。以本人愚見,我們不能完全以漢文化的知識來解讀此圖案,而應將其置于修建牌坊的歷史大背景之下來考量。該石雕圖形仿“魁星點斗”,有紀念戰(zhàn)功與朝廷嘉獎,祈求步步高升的祥瑞之意。但其更深的精神寓意,應該是表現(xiàn)土司奉朝廷征調,參與平定“奢安之亂”的歷史功績。躍出水面的“鯉魚”或“鰲頭”,寓指不服皇帝管束,企圖突破“龍”門,自當皇帝的“奢安之亂”的主角。事實上,當年造反的奢崇明,不僅攻城掠地,而且建國號“大梁”,叛明自立,割據(jù)西南。而手持“混天綾”,腳踩 “鰲頭”的“魁星”(“哪吒”),正是喻指奉調出征參與“除妖”、“鎮(zhèn)反”的唐崖土司形象。作這樣的解讀,與“荊南雄鎮(zhèn)”的題刻相符,與上方的“奉調出征”形成呼應之勢,意在情理之中。這一石雕圖案,體現(xiàn)了唐崖土司修建牌坊的精神追求,以及土、漢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有機結合。同理,由于牌坊為褒揚唐崖土司戰(zhàn)功所建,且由土司田氏夫人監(jiān)造,將其解釋為對土司的警告,顯然不合情理。基于此種認識,筆者認為,將此石雕圖案命名為“除妖鎮(zhèn)反”比較合適。
3.關于“尊祖敬宗”
對牌坊背面“楚蜀屏翰”題刻上額枋的雕刻圖案(圖7),現(xiàn)有文獻少有解讀?!肚G南雄鎮(zhèn)——鏡畫唐崖土司城》將之命名為“天官賜?!?。[5]70
該石雕圖案中間,兩根圓形立柱托舉一兩頭略微上翹的橫形材料,構成神龕式門形結構;內置波 ?????????形帷幔覆蓋的“臺”,上立一長方形碑狀物(牌位), ?碑上似有文字或圖案,但現(xiàn)已無法辨識。圖案左右,分立兩名腳踩祥云的人物,左邊二人身穿明代朝服,頭戴官帽;靠近神龕之人,兩手托舉卷軸于胸前,呈敬獻狀;靠外之人,左臂下垂,右臂前伸,手指前方,呈司儀狀。右邊二人,分別手托卷軸和祭品,呈奉獻狀。從神龕、牌位、祥云、卷軸、祭品等原素,以及圖案處于牌坊“楚蜀屏翰”題刻上方的重要位置,可以推斷,此石刻圖案反映的是唐崖土司在立下戰(zhàn)功,受到朝廷嘉獎的背景下,對祖宗先人的追思與祭奠,有稱頌先人功德的意蘊。該石刻體現(xiàn)的是土司敬宗追遠、光宗耀祖的精神追求與道德理念。基于這一解讀,筆者以為將此石刻圖案命名為“尊祖敬宗”[6]404比較合適?!白鹱婢醋凇闭Z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典籍《禮記》,以之命名,契合唐崖土司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史實。
4.關于“土王出巡”
牌坊背面“楚蜀屏翰”題刻之下橫枋石雕圖案,反映的是“土王出巡”場面(圖8)。其與牌坊正面“奉調出征”最大的不同在于,圖形中數(shù)名仆人高擎“蒲扇”或遮陽傘狀物,擁簇“土王”鞍前馬后,而“土王”則攏袖拱手作行禮狀,盡顯文雅閑適之態(tài)。該石刻圖案體現(xiàn)的是土司治下祥和的社會景象。這上、下橫枋上的兩幅石雕圖形,與“楚蜀屏翰”題刻中的“屏翰”相匹配,贊譽唐崖土司有文德與治才,系國家“重臣”。這兩幅石雕作品,也與牌坊陽面的“出征”與“鎮(zhèn)反”彰顯武功相對應,體現(xiàn)了唐崖土司的文德與治功。牌坊主樓正反兩面的文字題刻與裝飾圖案,形成功能互補,全面展現(xiàn)唐崖土司的精神追求與文治武功,以藝術的形式,凸顯了牌坊的符號價值。
5.關于“漁樵耕讀”
在“荊南雄鎮(zhèn)”牌坊正面?zhèn)葮堑纳?、下橫枋上,分別刻有“漁”“樵”“耕”“讀”四幅石雕圖案(圖9至圖12),每邊兩幅,形成左右對稱?!皾O樵耕讀”是古代農耕社會的四項主業(yè),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中,“漁樵耕讀”是繪畫、雕塑、建筑等裝飾藝術的重要母題,廣泛運用于住宅、書院、戲臺、宗祠、牌坊等建筑的裝飾。古人之所以喜愛“漁樵耕讀”,既是因為其體現(xiàn)了對自給自足田園生活的追求,同時蘊含了對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透過田園詩般的生活造型,該圖案還隱含著古代士人內心深處對入朝為官,得到統(tǒng)治者賞識的一種心理寄托或向往。
“荊南雄鎮(zhèn)”牌坊上的“漁樵耕讀”石雕,應該說包含了兩層寓意。一方面,它們體現(xiàn)了唐崖土司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并在一定意義上表現(xiàn)出對自己所處生存狀態(tài)的滿足;另一方面,它們又隱含了土司希望得到朝廷賞識,有更好發(fā)展的精神寄寓。它代表了唐崖土司的一種價值取向與生活情趣,甚至是一種特別的審美意識。
這四副石雕圖形,運用了深浮雕、淺浮雕、線刻、基底平起等雕刻技法。宏觀構圖定位準確,細部雕刻精致細膩。如在“耕”(圖11)的石雕中,農夫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右手扶犁,左手引韁揚鞭;耕牛軛繩緊繃,低頭蹬腿,奮力向前;隨農夫與耕牛的前行,田泥翻騰起伏。整個畫面之中,農夫、耕牛、犁具、田泥與水,交融一體,表現(xiàn)生動細膩,有很強的寫實性。
再如“樵”(圖10)的石雕。樵夫肩挑兩捆薪柴,大步行走在下山道上?!伴苑颉彪p袖高挽,褲管上卷,腰帶緊束,雖身負重荷,但仍大步流星,顯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一種滿載而歸的喜悅洋溢畫外。兩捆薪柴,條理清晰,捆扎牢固,挑柴尖擔刻畫惟妙惟肖。此副石雕,既注重環(huán)境的營造,又重視細部的刻畫,既重視形的雕刻,又重情的表達,可謂神形兼?zhèn)洌窨碳氈氯胛?,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
在“荊南雄鎮(zhèn)”牌坊背面的側樓橫枋之上,還分別有“斷橋送子”、“槐蔭送子”、“乘龍”、“馭鳳”四幅石雕裝飾。這些雕刻圖案,表達了唐崖土司希望子孫繁衍,飛黃騰達的精神寄寓,與牌坊正面的“漁樵耕讀”以及兩面都能見到的“麒麟奔天”石雕一起,構成了“荊南雄鎮(zhèn)”牌坊完整的精神內涵。從總體上審視,這些裝飾石雕場景布置合理,人物表情生動豐富,立體呈現(xiàn)了不同題材的構成要素,圖案布局專業(yè),雕刻手法精到純熟,達到了較高的雕刻藝術水準。從內容與構圖看,這些石雕裝飾與漢族地區(qū)同類雕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體現(xiàn)了中原藝術文化對唐崖土司城址藝術的影響。
“荊南雄鎮(zhèn)”牌坊上的裝飾石雕圖案,題材豐富,寓意深刻,“虛”的開間與透雕等技法的運用,無不體現(xiàn)出建造者的藝術審美情趣與高超的雕刻技藝。獨特的部件組合與精美的石刻裝飾,完美展現(xiàn)了牌坊的審美價值,使整個牌坊呈現(xiàn)出和諧之美、剪影之美。
三、“鳳形石雕”的藝術特點與命名
在咸豐縣民族博物館,存有一件唐崖土司城址出土的石雕殘件——“鳳形石雕”(圖13)。對這一石雕藝術遺存,現(xiàn)有城址宣傳或研究尚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咸豐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唐崖土司城址管理處編的《唐崖土司城址》,只刊登了此石雕的彩頁,題注為“鳳形石雕”,未作任何說明。[1]117何繼明先生主編的《荊南雄鎮(zhèn)——鏡畫唐崖土司城》,也刊載了石雕彩照,題注為“明代‘金鳳獻瑞石刻”,并簡單介紹“這件‘金鳳石雕出土時頭已經(jīng)損壞,但從其羽翅的細節(jié)依然可以看出整件石刻的精美絕倫”。[5]117其他著述包括幾份考古發(fā)掘報告,對此石雕藝術品都沒有提及,原因不得而知。筆者以為,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看,該件石雕遺存屬于城址石雕藝術中的精品,值得重視。
筆者初見到此石雕時,就被其精美的造型和精致的雕刻藝術所震撼。因有關資料對其未作詳細說明,原以為此石雕非唐崖土司城址的遺存。但經(jīng)向陳飛先生和博物館、城址管理處咨詢,得到的回答是,該石雕是城址衙署區(qū)的出土件,屬于典型的城址藝術遺存。具體來說,是2013年11月,城址第一次考古發(fā)掘時,在衙署區(qū)后宅,即土司生活區(qū)域發(fā)現(xiàn)的。發(fā)掘時鳥身完整,但鳥頭斷裂,不知所蹤。
此石雕件的功能與作用是什么,沒有定說。筆者以為,應該有兩種可能,一是與宗教活動相關,是土司或家眷禮佛的配飾,也就是立于香爐之旁的器物。另一種可能,就是一件為土司祝壽而雕刻敬獻的壽禮,被置于廳堂或貢桌之上。從其造型看,后一種可能性較大。在沒有更多考古發(fā)現(xiàn)的情況下,這些都只能是揣測與推斷。對于藝術研究而言,筆者更關注的是此件石雕的特殊造型與雕刻藝術,及其審美價值。
據(jù)觀測,該石雕由石質基座和“鳥身”兩部分組成,“鳥身”通高116厘米。[7]從“鳥”的站立形態(tài)看,其殘缺的頭部應該是呈約45度角向上揚起。如果加上其斷缺的長頸和“鳥”頭,總體高度可能超過140厘米。從石“鳥”的體態(tài)與型制看,應該是屬于鶴的類型,而不是傳說中的“鳳”。仙鶴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鳥,因其體態(tài)優(yōu)雅、顏色分明,在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圣潔、清雅、吉祥、長壽、福佑安康等象征意義,被稱為“一品鳥”。現(xiàn)在的“金鳳獻瑞”命名,雖然不錯,但從名實相副的角度考慮,筆者建議將該石雕命名為“鶴壽無量”。
從造型上看,該石雕準確掌握了仙鶴各部位的比例尺度。健壯有力的兩腿和利爪、圓碩豐滿的身軀、華麗的羽毛、有力的雙翅、殘缺的頸部,形成一種殘缺的和諧。仙鶴造型生動優(yōu)美,仙鶴右肢抬起前伸,利爪緊抓凸起的巖石;左腿根部肌肉豐滿,直立于基巖之上,三片利爪強勁有力,給人踏石留印的視覺印象。仙鶴身上的底層羽毛柔軟順滑,尾部羽毛的羽軸及兩側斜生的羽枝紋路清晰,羽絨綿柔自然,尾羽末端呈半圓形,邊緣微微翹起,有孔雀尾羽的神韻。
仙鶴的雙翅是該石雕最為成功的部位。翅膀羽毛由四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靠近頸部的三層羽絨;第二部分是羽絨之下生出的數(shù)片幼羽,幼羽較短,呈葉片狀;第三層是幼羽之下生出的輔羽,羽毛扁長,約占羽翼的三分之二;第四層為與輔羽之下的主羽,羽質堅硬有力,在鳥尾收縮并攏。羽翼的四層羽毛層疊錯落,使整個羽翼豐滿有力,自然華麗。
從雕刻工藝看,該石雕運用了圓雕、透雕、深浮雕、淺浮雕、線刻等手法,整體造型優(yōu)雅,細部表現(xiàn)生動。以仙鶴的下肢為例,直徑大約只有4厘米左右。作為石質材料,要在如此細長的石頭上雕刻創(chuàng)作,難度可想而知。仙鶴的下肢不僅被打磨得圓滑勻稱,而且刻出了腿部的肌肉、絨毛,刻出了腿之下部表皮的橫向密紋與利爪的鋒利。在沒有現(xiàn)代雕刻工具,沒有現(xiàn)代的化學粘合劑的條件下,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實屬難能可貴!整件石雕,可以說是精心設計,精雕細刻?!肚G南雄鎮(zhèn)——鏡畫唐崖土司城》的編者認為,整件石刻“精美絕倫”,筆者認為,這個評價很高,但符合實際,準確到位!仙鶴的頭部殘缺,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是一種遺憾,但筆者以為,仙鶴的斷頭形成了特殊的殘缺之美,就如世界著名的古希臘石雕斷臂維納斯一樣。它能給人一種滄桑之美,殘缺之美,以及歷史的厚重感,使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與深刻的思考。
結語
循名責實,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理念,也是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核心旨趣。唐崖土司城址豐富的石雕藝術形制及深刻的文化蘊含,既需要以審美的眼光去賞析,也需要從歷史、文化的視角去解讀。以當下的價值觀念、審美標準、知識譜系,來簡單定義與解說歷史藝術遺存,存在較大的學術風險。將城址及其藝術遺存置于歷史的場域,科學地揭示其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真實性原則的要求,也是弘揚世界文化遺產(chǎn)核心價值的要求。唐崖土司城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時間還不長,城址藝術研究可以說才剛剛起步,還有許多藝術事象需要學界同仁深入探究。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注 釋:
[1] 咸豐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唐崖土司城址管理處編:《唐崖土司城址》,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2] 石獅測量數(shù)據(jù)由唐崖土司城遺址管理處王明松先生提供。
[3] 陳飛:《唐崖土司荊南雄鎮(zhèn)坊價值探析》,《三峽論壇》,2013年第6期。
[4] 王祖龍、陳露、肖竹:《仿象與象征:唐崖土司城遺跡的文化解讀》,《三峽論壇》,2014年第4期。
[5] 何繼明:《荊南雄鎮(zhèn)——鏡畫唐崖土司城》,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6年。
[6] 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16年。
[7] “鳥身”高度測量數(shù)據(jù)由唐崖土司城遺址管理處辦公室徐瑤同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