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夏 白曉娜 俎麗丹
蔡元培先生曾在《中國人的修養(yǎng)》中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的“不以為然”“滿不在乎”,被欺凌者的“膽小懦弱”“痛苦無助”,透射出兩者人格的缺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調(diào)查表明,這些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受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影響,沒有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如果在教育的正式開端——小學階段,注重人格教育,則不但能為兒童的成長打牢人生根基,而且能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全員人格教育是指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明確將人格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加強對校園欺凌中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的教育。
一、欺凌者
欺凌者通常心理較同齡人成熟,行為多是出于本能的沖動。這類兒童經(jīng)常處于懲罰型和暴力型的家庭環(huán)境。
針對欺凌者群體,學校可搭建各種平臺,教給孩子正確處理情緒的方法,如轉移注意力法、合理發(fā)泄法、呼吸調(diào)節(jié)法等,積極進行心理干預。在家庭教育方面,班主任可與家長進行溝通,引導他們與孩子積極交流互動,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
二、被欺凌者
被欺凌者心理一般比同齡人略顯幼稚,可能伴有焦慮、孤獨、抑郁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教師和家長要積極關注被欺凌兒童,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和人格特征。第一,教給兒童避免被欺凌的知識或策略。比如堅持自己的“正義”立場,合理提出自己的要求,學會正當防衛(wèi)等。第二,鼓勵他們多參加體育活動,強健體魄。第三,提醒他們注意自身的行為方式,減少與人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比如不嘲笑、敵視易產(chǎn)生攻擊行為的同學。第四,有意識鍛煉他們的膽量,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成功。這樣多管齊下,培養(yǎng)他們外向、積極樂觀、自信的性格。
三、旁觀者
旁觀者是校園中既不欺負別人,也不被欺負的人群。這類兒童屬于安全型,能和其他孩子和平共處,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者針對這個群體,在策略上達成共識。第一,讓旁觀者明白自身角色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行為會對欺凌者產(chǎn)生影響——若沒有旁觀者,欺凌者的行為可能不會進行下去。第二,采用創(chuàng)編短劇和角色扮演練習的方式,讓他們?nèi)ンw驗被欺凌者的感受,這樣當欺凌行為再次發(fā)生時,他們可能會采取一些措施,勸說、制止欺凌者。
學校還應配備心理健康教師,教學生保持平和心態(tài),并特別關注個別學生,進行輔導,使他們遠離暴力;聘請專職保安人員,以應對緊急情況和等待外援;配合公安、工商、城建、交通等部門,對學校周圍環(huán)境進行綜合治理;重視家校共育,教給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引導親子共成長……
為鞏固全員人格教育的效果,我們應充分調(diào)動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