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軍
【中圖分類號】R47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031-01
肝炎后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發(fā)生在急性或者慢性肝炎后期,以外周全血細胞減少,骨髓三細胞增生下降,臨床主要以貧血、出血以及感染等特征的疾病,且該病癥主要發(fā)病群體為年輕人,與肝炎發(fā)病率高有著著直接關系,通常男性居多,主要與病毒感染有關。
1 什么是肝炎后再生障礙性貧血?
主要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骨髓造血功能減弱或者出現(xiàn)衰竭的情況,血液當中的某些重要組成部分逐漸缺失,患者會出現(xiàn)貧血以及出血等感染癥狀,且是反復性發(fā)作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臨床醫(yī)學上被稱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外周血紅系、粒系、巨核系或全系減少??偟膩碚f再生性障礙貧血屬于較為罕見的疾病,相關數(shù)據顯示,亞洲國家此病的發(fā)病率要比西方國家高,男性的患病率比女性要高,我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在100萬人當中,大約有8人患病,以慢性再障為主,其次,再生障礙性貧血也有兩個高發(fā)期,分別為5到25歲以及60歲以上人群。
2 肝炎后再生障礙性貧血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當患者出現(xiàn)再生性障礙貧血的時候,會出現(xiàn)面色蒼白、皮膚抵抗力變差,容易色素沉淀等情況,且免疫力會逐漸下降,容易引起感染、心慌、虛弱、氣短,影響胎兒的智力發(fā)育,首先便是藥物影響,大致分為兩種,與劑量有著一定的關系,受到藥物毒性影響,當劑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骨骼抑制,通常是可逆的,再者,部分患者出現(xiàn)造血障礙,對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會出現(xiàn)反復性再障,這樣的藥物種類較多,如,氯霉素、三甲雙酮、保泰松等藥物,藥物再障最常見的便是氯霉素引起的。再者,和遺傳也有著一定的關系,如,DNA以及染色體異常,初生后會受到藥物、化學、免疫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物理因素如輻射,化學因素如一些對身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生物因素如一些感染性病毒,當前能夠致病的肝炎病毒和風疹病毒等,免疫因素如,身體當中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導致免疫系統(tǒng)遭到損害。此外,大多數(shù)的患者沒有較為突出明顯的癥狀,可歸類為特發(fā)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3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早期癥狀都有哪些?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較為嚴重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的疾病,病情在不斷蔓延過程中,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傷害,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發(fā)黃、且渾身沒有力氣、出現(xiàn)頭昏耳鳴,且患者的記憶力會逐漸下降,沒有食欲,在每次運動之后,有明顯的氣短,這些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表現(xiàn),再者,血紅蛋白尿癥和再障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一般情況下,兩種疾病很有可能會同時出現(xiàn)在患上身上,且有著相似的特點,血細胞逐漸減少,就目前狀況來看,亞洲區(qū)域的患病率比歐美國家的患病率高,患者的靜脈血栓和骨髓造血功能開始衰竭,大多數(shù)的患者很有可能死于血栓,再者,患者的病情在發(fā)展過程中,會逐漸出現(xiàn)感染的狀況,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扁桃體、咽喉處以及牙齦,身體會開始發(fā)熱,當感染較為嚴重時,便會很有可能出現(xiàn)敗血癥,患者會開始出血,早期患者出血是較為常見的,且不易察覺,如,月經過多、皮膚黏膜瘀斑、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尿血、咳血等狀況,少數(shù)患者會因為顱內出血導致死亡。
4 再生障礙性貧血如何進行分類?
一般情況下,再障主要分為慢性再生障礙貧血以及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再障往往發(fā)病會很急,進展迅速,且在發(fā)病的開始階段不明顯,隨著病情不斷的蔓延,貧血癥狀便會越來越嚴重,且輸血治療效果不佳,且會出血以及感染,基本上,所有的患者在發(fā)病初期都有出血的狀況,又被稱為再生障礙性貧血I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病較為緩慢,病情進展慢,病程較長,其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輸血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當病情逐漸惡化,便會形成重型障礙性貧血。
5 如何預防肝炎后再生障礙性貧血?
首先要加強孕期保健,最大程度上防止孕期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要盡可能避免造成患者肝臟損害而發(fā)生該病,根據國家計劃免疫規(guī)劃進行免疫接種,降低乙肝病毒以及其他病毒感染的風險,由于該病比較特殊,尤其是在20歲以下的青壯年在肝炎初期出現(xiàn)包細胞以及血小板減少的患者,應當密切觀察,特別是在肝炎發(fā)病后20周之內一定要定期觀察血象變換,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
6 肝炎后再生障礙性貧血如何治療?
異基因骨髓移植:主要是采用同種異體骨髓移植到患者的身體內治療對于造血干細胞損傷性再障是極為有效的方法,應用人類白細胞抗原組織配型相容的患者骨髓移植成功率更高。免疫抑制療法:環(huán)孢菌素A和其他免疫抑制劑相比,具有對T細胞的選擇性抑制作用,較少的骨髓造血干細胞毒性,有調節(jié)T細胞亞群的功能。血漿置換療法:對于伴有血清免疫復合物以及免疫球蛋白顯著增高的患者,可以通過置換血漿的方法降低血清抗體或者骨髓再生抑制物的濃度。中醫(yī)中藥治療:選用益氣補陽的大補之物,如,黨參、黃芪等,有助于緩解患者虛勞亡血、內傷血虛。
針對較為嚴重的患者,如感染嚴重、存在出血狀況的患者應當及時采取輸血治療措施,采取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要根據自身狀況,盡量逐漸減少輸血次數(shù),當必須輸血時,應當選擇輻照輸血。
7 總結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經規(guī)范化治療后能夠徹底治愈的疾病,但其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仍需進一步研究,非重癥型的患者預后相對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治療時間較長,不同患者之間的治療方式以及產生的反映有著一定的差距,且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很有可能會復發(fā),近年來,骨髓移植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能夠有效改善部分重型再障患者的預后,小部分非重癥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可以自行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