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松山戰(zhàn)役的起因戰(zhàn)役經過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松山戰(zhàn)役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地位及歷史意義。
關鍵詞:松山戰(zhàn)役;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滇西緬北戰(zhàn)役;中國駐印軍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上海及廣州等沿海城市相繼淪陷,中國的對外國際交通線被迫由東南沿海轉移至大后方。1940年9月日軍侵入越南,為防止日軍沿滇越鐵路推進,中國軍隊炸毀河口鐵路大橋并拆除部分鐵軌,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成為中國進口軍火及接受國外援助的唯一通道[1]。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曾說,中國對外交通線若中斷三個月,國內戰(zhàn)略物資將消耗殆盡。戰(zhàn)爭就這樣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展開,滇緬公路成為抗戰(zhàn)的輸血管。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失利,日軍沿滇緬公路侵入云南境內,滇緬公路被迫中斷,為徹底阻斷滇緬公路,日軍在怒江西岸修建了大量工事與中國軍隊對峙。為援助中國抗戰(zhàn),盟軍開辟了駝峰航線。
1944年5月,中國已和日本侵略者進行將近7年的作戰(zhàn),國內物資短缺,炮彈、汽油、大口徑火炮等裝備均需經駝峰航線運輸,駝峰航線需要翻越險峻的喜馬拉雅山脈,風險高、運量小、代價高。為緩和國內戰(zhàn)局,爭取外援物資,穩(wěn)定西南大后方局勢,中國政府急需打通滇緬公路,從滇緬公路經中印公路進口物資,為國內戰(zhàn)局勢輸血。滇緬公路能否打通,事關中國穩(wěn)定,事關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遠東局勢穩(wěn)定。整個中國戰(zhàn)場的焦點都聚集到了滇緬公路怒江前線。
一、戰(zhàn)役背景
松山位于惠通橋西側,海拔2200m,(2)前臨怒江V型谷,與江面高差達1500m,滇緬公路從松山腳下蜿蜒而過,日軍從松山頂可對滇緬公路進行覆蓋射擊。松山就像一顆釘子,牢牢的釘在滇緬公路咽喉上,與龍陵、騰沖構成三大戰(zhàn)略支撐點。中國軍隊如果繞過松山直接進攻騰沖、龍陵,松山日軍可隨時切斷中國軍隊補給線,因此松山成了中國軍隊必須攻克的戰(zhàn)略要地。日軍占領松山后,認識到此處極具軍事價值,在此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構成了松山主峰子高地、滾龍坡、大啞口、長嶺崗四個獨立作戰(zhàn)又能相互支援的四大據(jù)點陣地。[2]
二、戰(zhàn)役經過
1946年9月,著名歷史學家、云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國瑜先生現(xiàn)地踏勘了松山等滇西戰(zhàn)場遺址,那時,松山陣地遺跡還保存如初,方國瑜教授進入日軍工事細致考察。日軍碉堡分為三層,上層為射擊孔及觀察孔,中層為日軍寢室并設有射擊孔,下層構筑為地下室,可儲存彈藥及糧食,地下室間用傾斜坑道連通。一層碉堡上方,就地砍伐直徑70cm圓木排列成行,排列四至五層,厚3-4m;最上層圓木上鋪30mm厚的鋼板數(shù)層;鋼板上方用填土夯實覆蓋,填土厚1m。首層工事保護層厚度達到5-6m,極為堅固,雖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壞此堅固工事。地下二層與三層之間,用直徑50cm圓木排列二至三層作為隔離層。日軍在碉堡出口處也做了加固處理,安置盛滿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間復加鋼板數(shù)層,桶外覆土,故150mm重榴彈炮直接命中碉堡口也不能破壞,僅能造成內部輕微震蕩。堡壘之間用交通壕連接,碉堡附近設有隱蔽壕,用于消滅射擊死角。日軍工事建成后,進行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500磅炸彈數(shù)次命中工事也未能造成工事內部損壞。日軍利用堅固工事形成了步炮協(xié)同交叉火力,中國軍隊一旦發(fā)起進攻,將完全暴露在日軍火力打擊之下。[3]日軍松山工事極為堅固,守備人數(shù)達1250人,日軍妄言中國軍隊必將付出10萬人傷亡方能占領松山。由于日軍將松山修筑工事之民工殘忍殺害,中國軍隊戰(zhàn)前對松山日軍兵力火力均不了解,中國軍隊判斷松山日軍不超過500人,不能殲滅亦能困死。但事實是殘酷的,中國軍隊發(fā)動兩萬人作戰(zhàn),歷時接近四個月,組織總攻十次,付出重大傷亡后才占領松山。松山戰(zhàn)役成為了整個滇西抗戰(zhàn)最為慘烈的攻堅戰(zhàn)。
從1944年5月11日中國軍隊渡過怒江至9月7日占領松山,整個戰(zhàn)役歷時接近四個月,戰(zhàn)役極為慘烈,中國軍隊先后投入兵力兩萬人。由于地形限制,中國軍隊雖占據(jù)兵力火力優(yōu)勢,但無法全部展開兵力火力,只能以團或營為單位逐次使用兵力,中國軍隊陣亡4000多人,殲滅日軍1250余人,擔任主攻的103師直屬隊全部參戰(zhàn),傷亡殆盡。面對日軍堅固的工事以及歇斯底里的日本法西斯,無數(shù)中國將士為民族生存慷慨赴死。中華民族這種反抗外來侵略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那些血灑疆場的愛國將士代表著我們民族不屈的脊梁,他們永遠活在國人的心中,激勵著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三、戰(zhàn)役結果
松山戰(zhàn)役勝利,中國軍隊拔出了滇緬公路上日軍的堅固要塞,各種軍用物質依靠滇緬公路源源不斷運往前線,中國軍隊沿著滇緬公路高歌猛進,先后占領騰沖、龍陵、芒市,于1945年元月與中國駐印軍勝利會師中緬邊境。滇緬公路對外國際交通線恢復通車,大量援華物資源源不斷流入國內,極大的緩解了國內戰(zhàn)局的緊張態(tài)勢,加速了抗日戰(zhàn)爭勝利進程。
參考文獻
[1]和冬梅.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對外交通生命線[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8.
[2]夏瓊蘭,陳云香.慘烈的松山攻堅戰(zhàn)[J].云南檔案,2001(06):37-38.
[3]鳳凰網.日軍的松山工事為何讓國軍又恨又佩服[EB/O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09_09/08/322089_0.shtml
作者簡介:
張吉(1995—),云南曲靖人,助教,曲靖師范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