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周亞靜 馮博
【摘? 要】目的:分析HPV感染者陰道微生態(tài)狀況及與宮頸異常上皮細胞病變的相關性。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門診就診HPV檢測女性,例數(shù)1600例,根據(jù)HPV檢測結果和陰道微生態(tài)結果對研究對象1600例進行分組,收取時間在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分為觀察組一組(1000例高危型HPV陽性)、對照組一組(600例HPV檢測陰性),對兩組受檢者進行各項檢測。結果:觀察組PH值、混合感染率11.00%、乳酸桿菌異常率39.00%、細菌性陰道病22.00%、需氧菌性陰道炎14.00%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HPV檢測陰性受檢者(P<0.05)。結論:HPV感染和宮頸異常上皮細胞病變之間具有相關性,對高危型HPV陽性患者進行防癌篩查十分重要。
【關鍵詞】HPV感染者;陰道微生態(tài)狀況;宮頸異常上皮細胞病變;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069-01
宮頸癌為導致女性死亡的惡性腫瘤,其與陰道微生態(tài)改變和人乳頭瘤病毒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而在人體宮頸癌組織中HPV檢出率在90%以上。女性宮頸中HPV感染十分常見,持續(xù)性感染為少數(shù)表現(xiàn),其中部分患者轉化成為宮頸上皮內瘤變,最終發(fā)展成為浸潤型宮頸癌,易對女性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1]。因此,我院對HPV感染者陰道微生態(tài)狀況及與宮頸異常上皮細胞病變的相關性分析進行研究,見本文研究詳細描述。
1 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門診就診HPV檢測女性,例數(shù)1600例,根據(jù)HPV檢測結果和陰道微生態(tài)結果對研究對象1600例進行分組,收取時間在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
排除標準-(1)合并臟器功能障礙、(2)具有宮頸手術史。納入標準-(1)具有性生活或者已婚女性、(2)在72h內未進行性生活或者使用抗生素[2]。
觀察組1000例:年齡在20歲直至55歲之間,平均年齡均為(37.21±1.15)歲。
對照組600例:年齡在21歲直至55歲之間,平均年齡均為(37.11±1.26)歲。
觀察組高危型HPV陽性患者、對照組受檢者的平均年齡等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性,采用P>0.05代表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受檢者均進行需氧菌性陰道炎、白帶常規(guī)檢查、細菌性陰道炎、宮頸液基薄層細胞檢測。
陰道菌群檢測:使用無菌棉拭子取女性陰道內側壁的分泌物,對過氧化氫、白細胞酯酶、唾液酸苷酶、B-葡萄糖醛酸苷酶、凝固酶進行測定。
TCT檢測:對兩組患者宮頸脫落細胞實施TCT學檢測。
宮頸活組織病理檢測:醫(yī)生根據(jù)患者TCT檢測結果,若患者是宮頸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可取患者宮頸活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組高危型HPV陽性患者、對照組HPV檢測陰性受檢者的PH值、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混合感染率、乳酸桿菌異常率、細菌性陰道病、需氧菌性陰道炎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采取SPSS25.0軟件,本次研究PH值、混合感染率、乳酸桿菌異常率、細菌性陰道病、需氧菌性陰道炎發(fā)生率指標對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異。
2 結果
2.1對比各項指標
觀察組高危型HPV陽性患者PH值、混合感染率11.00%、乳酸桿菌異常率39.00%、細菌性陰道病22.00%、需氧菌性陰道炎14.00%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HPV檢測陰性受檢者(P<0.05),見表1所示。
3 討論
研究顯示,陰道微生態(tài)隨著月經(jīng)周期、年齡等情況,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中,人體正常陰道微生態(tài)為保持子宮頸和陰道健康關鍵[3]。在人體正常菌群中,乳酸桿菌為優(yōu)勢菌,在維持女性陰道正常微環(huán)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宮頸CIN形成和女性陰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密切相關,同時女性合并陰道微生態(tài)異常[4]。
高危型HPV陽性患者混合感染率、乳酸桿菌異常率、細菌性陰道病、需氧菌性陰道炎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和女性陰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關[5]。在高危型HPV陽性患者中乳酸桿菌異常陽性率較高,兩者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同時乳酸桿菌產(chǎn)生乳酸對女性陰道清潔度和PH值具有重要影響,乳酸能抑制人體病原體繁殖生長,具有陰道自凈作用。同時在本次研究中,未發(fā)現(xiàn)陰道假絲酵母菌病和HPV感染未具有顯著相關性。而陰道微環(huán)境中的乳酸菌異常情況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乳酸桿菌具有抗病毒作用,能產(chǎn)生H2O2,從而抑制CIN,抑制宮頸腫瘤產(chǎn)生[6]。
綜上所述,HPV感染和宮頸異常上皮細胞病變之間具有相關性,對高危型HPV陽性患者進行防癌篩查十分重要,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1]?? 韓玉, 艾桂娟, 韓萍,等. 陰道微生態(tài)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和宮頸病變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chǎn)科, 2016, 8(3):66-68.
[2]?? 吳秋萍, 葉金艷, 程浩,等. 宮頸癌術后HPV持續(xù)感染者陰道微生態(tài)狀況分析[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5, 27(10):1210-1213.
[3]?? 羅亞輝, 江賽. HPV感染對宮頸炎患者陰道微生態(tài)的影響[J]. 中國性科學, 2017, 26(11):46-49.
[4]?? 關曉梅, 王謹言, 王艷華,等. 陰道微生態(tài)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和宮頸病變的關系研究[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7, 29(3):347-350.
[5]?? 劉建華, 王耀玲. 陰道微生態(tài)變化與宮頸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相關病變的關系[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 2017, 33(8):807-809.
[6]?? 陳婉珍, 吳林玲, 閆穎.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與陰道微生態(tài)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7, 29(7):83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