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煥英
【摘要】新課標背景下,提高語言能力,拓寬文化視野,進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英語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認為,多閱讀多積累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首先,要倡導“面廣量足、師生互動、自主合作、主動閱讀;其次,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具體措施有:第一,“文化早餐”求突破;第二,課堂拓展求提高,通過以讀導讀、以寫引讀、以“動”誘讀、以效促讀等方法開展活動;第三,基礎知識求扎實。有了廣泛的閱讀和豐富的積累,學生才有可能“說”則“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則“文思泉涌,妙筆生花”。
【關鍵詞】英語核心素養(yǎng);閱讀積累
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的培養(yǎng)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如何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討論,見諸報刊雜志的文章已經(jīng)很多,本文擬從閱讀積累方面進行探討。
一、閱讀積累的誤區(qū)
近年來高考命題體現(xiàn)出這樣一種理念:要讓那些閱讀多、會閱讀、懂積累的考生大大地占便宜。這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本來閱讀積累的重要性應該是毫無爭議的,但現(xiàn)實中卻存在兩個誤區(qū)。
1.“多練少讀”甚至“只練不讀”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不少教師從高一開始,就讓學生做練習題,做模擬卷,陷入題海中去,而把與應試關系不密切的課外閱讀拋在一邊。有些師生更是視“練”為閱讀積累。
2.放羊式的閱讀
不少學生當然也知曉閱讀積累是“非常重要”的,但讀什么書、如何讀卻多少有些惘然,于是只能憑感覺和興趣,圖消遣、尋開心、為“完成任務”而閱讀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
這種現(xiàn)狀的出現(xiàn),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還是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眼下,學生面臨的升學壓力大,學業(yè)負擔重,于是不能立竿見影的家長不讓讀,讀不著試題的學生不愿讀,如此一來,深陷“題?!币簿筒蛔銥槠媪?。
題海戰(zhàn)術只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考試的工具。同樣,閱讀偏少、不讀好書,也必然導致知識積累的缺陷和思維品質的低下,必然會導致語言能力的局限,文化視野的狹窄,從而制約著學習能力的提高,制約著個人的終身發(fā)展。
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應從閱讀積累中來。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多閱讀多積累,是擺在廣大英語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閱讀積累的終極目標
構建厚實的英語素質結構,實現(xiàn)從語言能力的突破向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加強閱讀積累的終極目標。為此,我們在學生中大力倡導“面廣量足、師生互動、自主合作、主動閱讀”,并把這十六個字作為閱讀積累的總要求。
1.面廣量足。只有博覽群書,實現(xiàn)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才能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高質量的閱讀積累,應該突破以培養(yǎng)單純的閱讀技巧為目標的思路,讀出文章的文化價值,讀出作者的思想價值,從而構建以“文化精神”為核心的閱讀場。
2.師生互動。在閱讀積累活動中,應明確師生雙方的角色。教師既要充當學習引導者的角色,也要關注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主動性、需求的多樣性、心理的獨特性。學習過程中,老師動,學生不動,教師徒勞無功;學生動,老師不動,學生無從下手。這種互動不單是知識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
3.自主合作。精心設計每個知識點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吸納異曲同工的答案,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4.主動閱讀。這應是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在閱讀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朗讀背誦、使用工具書、讀寫結合、讀思結合、圈點批注、整理閱讀筆記、經(jīng)常練筆、反復修改文章等等。
三、閱讀積累的有效途徑
閱讀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決不可“畢其功于一役”,決無可能有“立竿見影”之功效。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
1.“文化早餐”求突破
現(xiàn)在許多學校每周都編有2-3節(jié)英語早讀課,雖然每次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對閱讀積累來說,卻是寶貴的黃金時間。教師要好好加以利用,加強指導管理,一般做法如:編印早讀材料,學生每次人手一份。具體做到三點:一是內容力求豐富多彩。可從報紙、雜志、名家名作中選取不同的語篇類型,如對話、小說、傳記、新聞報道和報刊文章、網(wǎng)絡媒體的代表性文章等,讓學生吸納其中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了解不同的文化內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既可朗讀又可品味,美文美讀,真正在每堂早讀課上為每位學生提供一份味道鮮美的“文化早餐”;二是形式多種多樣,口頭的和書面的,音頻的和視頻的都應考慮。編寫時,應注意長短適中,由易到難,盡量涵蓋實際生活中各種類型的語篇,包括多模態(tài)語篇。指定名篇名段名句,該讀的讀、該背的背、該抄的抄;三是先朗讀,后思考。每篇文章至少朗讀1-2遍,讓瑯瑯的書聲把學生帶入音韻的境界,娛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fā)其智力,觸發(fā)其情思。再根據(jù)教師提出的一兩個問題,對文章進行思考揣摩。教師再在正課開始的3-5分鐘時間內組織學生交流探討,適當加以點撥。教師的點撥,要明確方向,呈現(xiàn)重點,抓住關鍵,分解難點,啟迪思維,激發(fā)想象,拓展思路,正所謂“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們開竅就行?!?/p>
2.課堂拓展求提高
英語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要想盡各種辦法來調動學生閱讀積累的積極性。
①以讀導讀。課堂教學中要力求把不同語篇的經(jīng)典作品引入課內,特別是指導學生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多渠道地獲取學習資源,開展練習聽力和閱讀活動,以幫助他們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拓展課外閱讀的范圍,進而理解中外文化,認同優(yōu)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②以寫引讀。閱讀中的積累,只有運用到寫作中,才能真正檢驗學生的學習能力。其實學生最頭疼的問題也在于:明明平時讀的、記的都不少,但真正在作文訓練、考試時,似乎一切都忘了個一干二凈,為什么?對此,我們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第一,整理、歸納。
對一般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或瀏覽,或精讀,盡快把握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對難度較大、生詞較多的文章,則可采用“問題導引——呈現(xiàn)主要內容框架——補充連接詞和關鍵詞”的方法。
例如,教學人教版新課標Book2 Unit5 Music時,根據(jù)課文The band that wasn't的主要內容設計以下問題:
① What do many musicians do when they meet?
② Whom do they play to at first and why do they do so?
③ Where do they give performances later?
④ Which band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
⑤ Could they sing well at first? How did they attract their fans?
⑥ Did they have any changes after a year or so? What changes?
⑦ When did they break up and reunite?
首先,學生根據(jù)問題讀課文后,用完整句式來回答問題;其次,根據(jù)問題的答案,通過句型整理和使用適當?shù)倪B詞,形成一篇歸納性的短文。這樣,從把握內容到整理成文,由讀到寫\因寫而讀,既能夠讓文章的結構更清晰,也有利于讓學生形成篇章觀念。
第二,重組、還原。從教材中選擇篇章不長但邏輯性強的文章,在學生或熟讀或成誦后給出提示,包括每個句子或句群的重點單詞和短語,再要求學生重現(xiàn)句子、重組篇章,最后還原文章。
Book1 Unit2 Workbook里的文章Ways of improving listening結構清晰,語言簡要,正適合這一訓練方法。課堂上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把文章讀熟,再出示重點詞匯skills, listening, hardest, songs, films, understand, satisfied等等,學生通過回憶和提示,重造句子,如:Of the four skills, I think listening is the hardest. I like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 and watching English films, but I can't understand them.……
這種做法的好處,一是鞏固對詞匯的掌握,二是培養(yǎng)構建句子的能力,三是因為降低了寫作難度,能激發(fā)所有學生參與寫作的積極性。
第三,參照、模仿。方法方式應多樣化。小到句式和表達方式的簡單模仿,大到篇章結構的深度參照,都可實施。例如,在教學Book5 Unit1 Great Scientists時,要求學生寫一段簡介科學家霍金的文字。教材有兩篇文章分別介紹了“John Snow”和“Copernicus”,篇幅較長,結構復雜,不適合當范文,但可作為選材的參照;另選一篇關于Edison的介紹文字,詞數(shù)在200詞以下,則讓學生模仿。閱讀上述文章后,學生能從霍金的生平、著作及成就幾方面入手進行寫作,大多習作條理清楚,句式正確率高。
第四,理解、演繹。語言能力是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要素,在社會情境中,能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表達和交流,才談得上擁有語言意識和語感。理解、演繹就是要求學生把閱讀材料的內容和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情形聯(lián)系起來,通過分析閱讀材料,探討其中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感受和體驗中外文化的差異,發(fā)展跨文化溝通策略和能力。
教學Book2 Unit3 Computers之后,要求寫一篇關于網(wǎng)絡購物的作文。寫之前先讓學生讀文章Internet in our life,從中獲得豐富的信息儲備,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自然是靈感涌現(xiàn),落筆有物。
③以“動”誘讀。學科活動,往往是誘導學生主動閱讀的重要途徑。應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
一是開展英語角、主題演講、情景對話、文化專題作文比賽、英語詩歌朗誦比賽、知識競賽、英語戲劇演出、英語歌曲演唱等活動;二是“放手”讓學生寫作文;三是根據(jù)課程標準對語法、語篇、語用、文化、語言技能等內容要求,或者“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32個子主題,要求學生從中至少選出一個系列有意識進行積累整理??瑟毩⑼瓿桑部蓛扇齻€人合作完成?;顒臃譃槿齻€階段進行:①動員布置階段(第一學期期初。強調活動的目的意義);②各班初步交流階段(第一學期期中考后。掌握學生落實情況,檢查、指導積累的內容與方法,以利于下階段活動的繼續(xù)開展);③全級交流總結階段(第一學期期末。對各班一學期來積累的素材,全級匯總起來,精選新穎的有創(chuàng)意的典型素材,按不同系列分類整理,編印成冊,每生人手一份,資源共享,人人受益)。
④以效促讀。這是以展示閱讀積累成果來強化閱讀興趣的方式。如在平時的片段寫作中,可以把一些精彩的文章進行講評展覽,學生在展示作品時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又如,根據(jù)各個年段的情況,采取靈活的做法。像高一高二,利用寒暑假開展系列專題研究——“讀好書,寫美文”活動,老師開列書目,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有選擇地進行研讀,最后形成文字,寫出自己的感悟收獲。活動分動員布置、學生讀寫、繳交作品、評獎、舉辦優(yōu)秀研究成果報告會及出版專輯等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學生的閱讀積累成果,我們及時進行反饋肯定。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作品,給予表彰;編印《“讀好書,寫美文”活動優(yōu)秀習作選》,優(yōu)秀作品推薦在地方報刊發(fā)表;舉辦閱讀報告會,突出同學上臺暢談假期閱讀的心得體會;舉辦積累成果展,在校園展示學生的筆記……
3.基礎知識求扎實
閱讀積累要做到既 “活”又“實”。“活”,就是靈活變通,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讀出性靈,讀出感語;“實”,就是基本功要扎實,學生每人都備有一本積累筆記,記錄整理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利用工具書積累的英語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典型的通過教室后面的黑板、“早讀材料”的補白、學生自己整理的錯題集等途徑來落實。需要強調的是,在積累過程中,應重視語義。因為讀錯音、寫錯字、用錯詞、說錯話,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語義不明。
發(fā)展英語核心素養(yǎng),必須從閱讀積累開始。有了廣泛的閱讀和豐富的積累,學生才有可能“說”則“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則“文思泉涌,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