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談起“溫室教育”,很多人嗤之以鼻,認為這種“陳詞濫調(diào)”早應隨著熱點事件的冷卻而消逝。然而,問題尚未解決之際,它永遠是社會發(fā)展的障礙。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狗十三》重新聚焦中國式“愛的教育”,敘述了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一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教育方式,決定了成長中孩子的性格走向和人格形成。
在當代,獨生子女享受著來自所有家人全方位的呵護,物質(zhì)生活充裕,想要的東西唾手可得,喪失自力更生的能力。家長為孩子包攬一切,成為孩子的“擋箭牌”,造就了一大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巨嬰”和“瓷娃娃”:依賴父母與家人、不懂得分享、不會與人交流、心理素質(zhì)欠佳、自尊心過強、缺乏道德感和責任感等等。這無疑是我們社會發(fā)展中必須正視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許多年輕一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也缺少相應的能力。在正確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孩子們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甚至在成長關(guān)鍵期形成扭曲的個性,而這恰是校園暴力、校園輕生、投毒等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
在“溫室花朵”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nèi)绾慰创@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家庭教育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孩子哪些方面的素質(zhì)?對于“溺愛式家長”和“溫室花朵”,學校教育應當怎樣科學引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應該如何配合形成合力?作為教師,怎樣科學引導孩子走出“溫室”,讓他們感受挫折、獲得鍛煉?社會和教育行業(yè)又該怎樣正確引導家長轉(zhuǎn)變教育方式,將關(guān)注點從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生活變?yōu)殛P(guān)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對此,本刊編輯特約幾位作者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