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星
摘 ? 要:在當前的經濟體制下,人們的交易大多是依靠貨幣和金融實現貨物的流通,如果能夠真正了解其本質并加以運用,就能夠在此基礎上使貨幣和金融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所以必須清楚地知道貨幣和金融之間的本質,進行分析和討論,以便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從這方面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這一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對于金融問題的思考方式必須要著眼于未來,全面考慮金融活動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問題,才能實現金融的快速發(fā)展和進步。
關鍵詞:貨幣;金融;本質;區(qū)別聯系
在當前經濟體系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一個企業(yè)如果想要實現新的轉型,金融業(yè)應當提供什么樣的支持?如果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資金周轉不開的情況,那么是不是應該立刻尋求銀行的幫助?根據以上這樣的發(fā)展狀況,在當今現有的金融體系當中,傳統(tǒng)思維模式已經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解釋,那么在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從金融的本質方面考慮,我們要著眼于金融學的思維方法,將其作為創(chuàng)新的基礎,以便能更好地對當今復雜多變的金融現象進行解釋和分析。
1 ? ?貨幣的本質
1.1 ?貨幣的價值
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對于貨幣的了解主要來源于金融學教科書,書中作者認為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確實具備一般等價物的特點,所以它充當給予交易對象價格形態(tài)、購買和支付手段以及積累和保存價值的手段這3種職能,實現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tǒng)一。但是不能解釋貨幣的形態(tài)從低到高不斷變化的過程,貨幣從個人的制造發(fā)行到由國家實現強制發(fā)行,再進一步發(fā)展到數字貨幣的過程,以及為什么沒有人要求必須接受美元,而美元卻成為許多國家所使用的貨幣等問題。本文認為貨幣是在資源缺少的前提下,基于人類的交易活動而逐步產生發(fā)展的,是由人類想象出的抽象的物質概念,它在本質上源自人類生產活動以及物品交易行為。信用是貨幣的本質,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進行交易時雙方所達成的契約關系。
1.2 ?貨幣的發(fā)展
關于貨幣的本質論述是從經濟學角度產生,而我們不應當僅從一方面來了解,還應該對貨幣產生的政治學前提和背景來進行闡述和分析。從政治學角度來說,貨幣為國家政權服務,但是它受制于權力,具有一定的約束性。我們從歷史常識中可以了解到,一個國家政權的滅亡和消失往往伴隨他們發(fā)行的貨幣的失效,而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往往也是因為貨幣的產生和發(fā)展,所以本質上來說,貨幣實際上就是指主權信用。
1.3 ?貨幣的體現
從社會文明的角度來理解貨幣的定義,通過查閱資料,可以了解其理論知識。貨幣實際上是一種古老的、已經固化的物質文明符號,它代表了一種物質文明形象,更是一種體現物質文明的重要要素,它與語言、價值觀、種族、宗教等構成了一個新的文明世界。
2 ? ?金融的本質
2.1 ?金融的概念以及表現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貨幣在市場上的流通和交易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金融和貨幣的發(fā)展存在密切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如果貨幣沒有在社會中發(fā)行,也就不會出現金融這一概念,所以說在本質上他們都屬于信用[1]。但是,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貨幣和金融之間所屬的標物是不同的,在實現貨物流通的過程中,貨幣的標物一般是等價的物品以及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購買力,但是在金融當中的標物是指現金在今后的流通。根據以上的信息來了解金融,不難發(fā)現其實金融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以理解。層出不窮的現代金融工具和市場是對未來凈現金流入的預估,它不是面向過去而是展望未來。人們對未來的現金流入的預估和交易有很強的個人主觀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預期的實現,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國家的財政貨幣政策、企業(yè)的商業(yè)模式以及產業(yè)政策等,也還包括人本身的認知。
2.2 ?金融的預期
預期分為非一致性預期、一致性預期以及超預期等內容。非一致性預期就是說所有的人對于事物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人們根據過去的信息進行預測,對未來的預期不盡相同,在市場中的表現就是看多、看空。(1)一致性預期就是指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共同分析和研究未來的預期。而超預期是指參與者從經濟發(fā)展等多個方面去了解真實的關于未來的信息預期[2]。(2)社會把一個或者一組以現值方和終值方為主要核心的雙向或多向交易行為稱為金融服務。市場經濟就是指在市場上的交易,而實現交易的本質是指權利和義務的交易。因為個人對認知方面的差異,面向未來的交易具有不確定性,因而金融交易實際上是面向未來所做的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的一種戰(zhàn)略。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個人享有權利必定會有人去完成相應的義務,一個人相應的權利是指他的資產收入,表現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則是負債及支出。如同經濟學家斯密德那所了解的關于權利的內容,我們可以理解為權利可以決定誰的利益變?yōu)檎l的成本,而且它使將個人利益轉變?yōu)樗说某杀境蔀楝F實。(3)實際的現值方和終值方之間進行資金的流入流出運動都是在賬戶內進行的資本流通。
2.3 ?金融的創(chuàng)新
在還沒有真正進入信息時代以前,雙方進行交易所產生的支付、結算、轉賬等行為都被國家央行和商業(yè)銀行所壟斷。但是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許多新型的支付方式,例如第三方支付賬戶和手機支付等新形式。許多銀行和金融機構更注重通過賬戶提供金融服務,因此,引發(fā)了互聯網金融革命,進一步動搖了傳統(tǒng)金融的理論基礎,從而促進了金融革命的不斷發(fā)展[3]。
3 ? ?金融和貨幣本質的區(qū)別與聯系
3.1 ?金融和貨幣的聯系
金融和貨幣在本質上既存在聯系,又有一定的區(qū)別。聯系就是指如果貨幣沒有出現,那么就不會有現在的金融概念和金融活動,二者在本質上都屬于信用,都是對貨物的預期、承諾和兌現。
3.2 ?金融和貨幣的區(qū)別
兩者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對信用的標的物不相同,貨幣的標的物是可以作為一般等價物來使用,而金融領域使用的標的物是指未來現金流方面,他們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現值方和終值方,并且他們都要求實現凈現金流入。貼現方必須要對終值方履行自己有可信度的承諾,而終值方要對貼現方進行有可行性的震懾。在這方面就涉及法律上權利和義務的安排以及在遇到問題和執(zhí)法時所能做的合理舉措。金融領域獨有的是關于預期和實現未來現金流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并且金融的本質是由未來現金流、現值和終值這3個核心概念逐漸演變而成的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衍生而來的互聯網金融并沒有改變金融在這方面的本質,只是使金融活動變得更加普遍和大眾化。實際上純粹的互聯網金融的實現基礎是指比特股、比特債等互聯網貨幣,通過不斷的更新發(fā)展,我們逐漸實現了貨幣、信用和金融的有機統(tǒng)一。
4 ? ?金融學的思維方式
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貨幣和金融的本質,就要采用金融學當中的思維方式來對其進行相關的思考,并且進行準確的總結和分析。因為人與人之間在進行交易的時候并不存在固定的方式,它可能會伴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并且在交易時也會出現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不公平的情況,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才會出現貨幣這一概念,因此,在未來的凈現金流入的過程中,能不能通過貨幣發(fā)展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對利益進行分配是具有不確定性的,而后產生出來各種利益問題或者矛盾,這就是在進行金融交易時最容易產生摩擦的環(huán)節(jié)。但實際上在金融體系當中出現貨幣這一經濟學概念,是為了能在人與人之間交易時出現矛盾或者其他不確定性因素時,能夠及時進行解決和調解。因為貨幣的產生而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到底能不能發(fā)揮它特有的職能,這個時候又會出現新的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會在利益方面產生沖突等。
5 ? ?結語
文章對金融體系當中的貨幣和金融這兩個方面的本質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并且以金融學的思維方法對這兩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探討。貨幣和金融的本質都是信用,并且是在現值方和終值方在以后的交易過程中不斷地實現的。金融不單有著它的基本性質,而且自身也存在較為脆弱的經濟體系。金融活動出現這種屬性或者缺陷,往往都是被人性所驅動,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過于理性的處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實現未來的凈現金流入。
[參考文獻]
[1]汪其昌.貨幣和金融的本質與金融學的思維方法[J].金融教育研究,2017(1):3-11.
[2]謝綿陛.金融為交易服務邏輯的再梳理—“貨幣金融學”教學改革理論與經驗[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6):73-82.
[3]何平,蘭日旭,金星曄.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貨幣結構體系與金融發(fā)展的歷史透視—第18屆世界經濟史大會“中國貨幣金融史”專場討論側記[J].中國錢幣,2018(6):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