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要:《惴惴不安》(Nervous Conditions)是津巴布韋作家慈慈·丹格仁布(Tsitsi Dangarembga)在1988首次出版于英國的小說,主要講述了后殖民時期的坦布、尼亞莎、麥格魯?shù)确侵夼栽诮?jīng)歷了以英國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熏陶后,在身份認知上的混亂,以及她們向往自由,卻又深受非洲男權(quán)社會壓迫的痛苦境地。文中許多場景和意象都是非洲女性心理狀況的隱喻。
關(guān)鍵詞:《惴惴不安》,慈慈·丹格仁布,意象隱喻,女性心理
一、作者簡介
慈慈·丹格仁布于1959年2月4日出生于羅得西亞的布拉瓦約(現(xiàn)津巴布韋),但童年的一部分時間是在英國度過的。后來她在劍橋大學學習醫(yī)學,在那里她經(jīng)歷了種族歧視和孤立。于是在津巴布韋正式宣布獨立前幾個月,慈慈·丹格仁布離開劍橋,回到津巴布韋。
1985年,慈慈·丹格仁布在瑞典出版了一篇短篇小說《信》。1987年,她在哈拉雷出版了《她不哭》這部戲。在她25歲的時候,她第一次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她在這年出版了小說《惴惴不安》,這是津巴布韋一位黑人婦女寫的第一本英文小說。這部小說在1989年獲得了英聯(lián)邦的非洲區(qū)作家獎,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優(yōu)秀的十二部非洲小說之一。2018年5月,BBC將《惴惴不安》列為塑造世界的100本書之一(她的小說名列第66冊)。
二、《惴惴不安》簡介
《惴惴不安》主要講述了少女坦布在經(jīng)歷了哥哥去世后,有幸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并和表姐尼亞莎成為了好朋友。在上學期間,在經(jīng)受了西方教育一段時間的洗禮之后,她的很多想法都慢慢地產(chǎn)生了變化。
一方面,她很熱愛伴隨著自己成長的非洲文化,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她又對自己本土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特別是非洲男尊女卑文化傳統(tǒng)。她的伯母麥格魯有豐富的學識,并在英國拿到了碩士學位,但在回國后卻只能相夫教子,成為了一個全職主婦,完全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這時,坦布想要在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找到出路,卻發(fā)現(xiàn)一向以自由平等為旗幟的西方文化擁有兩套面孔,受西方文化熏陶長大的白人,他們信仰人人生而平等,但他們卻不人為非洲的這些殖民地黑人們擁有平等的人權(quán)。例如,表姐尼亞莎患了厭食癥,伯父帶她去一個白人醫(yī)生那兒去看病,醫(yī)生卻說非洲人不會得厭食癥。這些都打碎了坦布想要在西方文化中找到救贖的幻想,文章的最后也沒有對各個反抗的女性給出一個明確的結(jié)局,只是描述了他們在非洲男權(quán)壓迫,以及殖民主義下的那種惴惴不安的狀態(tài)。
三、意象隱喻
(一)英語和紹納語
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很多時候你所說的語言就是一個人身份認知的象征。坦布的母語是紹納語,當她在教會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她慢慢掌握了英語,然而,慢慢地當她返回家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紹納語已經(jīng)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了。這就是西方文化和非洲文化在主人公身上撕裂的外部結(jié)果。同樣,坦布的哥哥在生前,因為接受了西方教育,對自己原本的身份產(chǎn)生了深深地抵觸和厭棄,于是他假裝自己不會紹納語,以完成對自己文化的決裂。而坦布的表姐尼亞莎,她從小在英國長大,后來跟隨家人回到津巴布韋,她不會當?shù)氐慕B納語,因此無法和學校的同學交流,這對她造成了深深的困擾。更重要的是,因為從小受到了西方教育,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當他回到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女性的地位十分低微,之前所學的一切都被推翻了之后,她的整個價值觀都崩塌了,在精神的撕裂無路可走后,她最終患上了厭食癥,走向了毀滅。
(二)紅房子和白房子
房子是一個人起居休息的地方,對房子的裝修布置大體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審美、追求甚至是信仰。大伯巴巴姆庫魯是“唯一一個住在白房子里的非洲人,”非洲當?shù)厝诵愿駸崆?,很喜歡熱烈的色彩,所以他們很多人都住在紅色的房子里面。大伯巴巴姆庫魯雖然是非洲人,但他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并且后來接受了英國在津巴布韋的教會學校的資助,完成了博士學位。他從內(nèi)心是更認同西方文化的,所以他把自己的房子也漆成了白色。白色在基督教里是純潔的象征,信仰基督教的人們通常崇尚簡潔,所以他們多把自己的房子裝修成白色。從大伯巴巴姆庫魯把自己的房子漆成白色這樣舉措,我們可以看出他已經(jīng)完全擯棄了自己的本土文化,而轉(zhuǎn)向?qū)ξ鞣交轿幕耐瞥纭?/p>
(三)尼亞瑪瑞拉河
河流是文明的發(fā)祥地,《惴惴不安》中也多次出現(xiàn)對當?shù)氐囊粭l名叫尼亞瑪瑞拉河(Nyamarira)的描寫。主人公坦布小時候經(jīng)常在這條河里玩耍嬉戲,它承載了坦布為數(shù)不多的快樂時光,坦布在這條河流里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尼亞瑪瑞拉河其實就是津巴布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從坦布對這條河的感情,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坦布當時對孕育了自己的本土文化是十分喜愛和認同的。然而,當坦布住進了大伯的家時,她再也不能去尼亞瑪瑞拉河里玩耍嬉戲了,這其實是她對自己本土文化的一種割裂和分離,雖然不舍,但她還是決定前往教會學校讀書,去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陳永花.后殖民語境下非洲社會的男權(quán)壓迫——齊齊·丹格仁布格《惴惴不安》解讀 [J].名作欣賞,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