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大規(guī)模沖突連續(xù)不斷,給雙方造成了沉重災難,然而,雙方在關(guān)鍵問題上互不讓步,隨著真主黨實力的不斷增強,黎巴嫩開始在與以色列的沖突中占據(jù)主動地位,這使巴以和平更加多了一層障礙。黎巴嫩真主黨對以色列的襲擊使以色列遲遲未能喘息。
關(guān)鍵詞:黎巴嫩真主黨;以色列;襲擊
經(jīng)過多年的占領(lǐng),1999年,以色列撤出黎巴嫩。認為以色列軍事上打敗了黎巴嫩真主黨,結(jié)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函數(shù)的每一方的動機。在軍事上,以色列擁有壓倒性的力量,相對于真主黨,黎巴嫩,及其剛愎自用的鄰居敘利亞。真主黨武裝只有數(shù)百編號,同時設(shè)備有限。因為以色列有決定性的軍事優(yōu)勢,所以與敘利亞軍隊相比,對黎巴嫩真主黨造成了更多的痛苦。因為以色列的行動,黎巴嫩面臨著成千上萬的難民,數(shù)以百計的平民傷亡,以及嚴重的經(jīng)濟癱瘓。相比之下,黎巴嫩南部的破壞最小。以色列會繼續(xù)保持它的存在。當然,這與以色列軍方不想撤出黎巴嫩而沒有達成和平協(xié)議也有關(guān)系。
然而,最終,以色列撤出。真主黨成員在該地區(qū)和其他地區(qū),解釋此為軍事勝利的結(jié)果,可以復制在巴勒斯坦地區(qū)。這個結(jié)論是錯誤的和不幸的解釋。以色列和真主黨的撤離的成功不能被理解的動力方程,或通常的戰(zhàn)爭的輸贏。問題是雙方的動機。更重要的是,動機是一個函數(shù),兩個因素的力量。在國際的眼睛,他的解釋是不合法的。
1983年,黎巴嫩真主黨轟炸以色列國防部隊營房,殺死了141人。他們都被認為是恐怖主義。即使是警察、情報人員、及其他非軍事人員(他們往往是反恐怖主義的矛),他們?nèi)员涣袨槭欠菓?zhàn)斗人員。
同樣,在20世紀70年代初,黎巴嫩容留了各種巴勒斯坦群體,因為黎巴嫩中央政府太軟弱了,不能在軍事上打敗他們。黎巴嫩政府事實上已經(jīng)嘗試過了,但是沒有擊敗巴勒斯坦人,最終被迫默認了所謂的“法塔赫領(lǐng)土”(Fatahland)在這樣的情況下,提供這樣一個避難所不是贊助國,因為沒有支持的目的,但是恐怖分子的利益是一致的。
早在在伊朗革命之前,黎巴嫩已經(jīng)陷入動亂之中。1975年,圍繞黎巴嫩8種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群體之間的權(quán)力分工的爭端,以及對巴勒斯坦民兵在該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憂慮,最終演化為內(nèi)戰(zhàn)。黎巴嫩的幾個鄰國支持不同的民兵組織,加劇了沖突,并導致1976年敘利亞的武裝干涉。隨著黎巴嫩各教派和團體經(jīng)常訴諸暴力而不是通過政治制度表達他們的不滿,沖突持續(xù)發(fā)酵。使情況更為復雜的是,巴解組織和其他巴勒斯坦團體利用黎巴嫩作為他們反對以色列行動的基地,導致以色列用跨境襲擊、暗殺以及其他形式的壓力進行回擊。
黎巴嫩總統(tǒng)埃米爾·拉胡德(Emile Lahoud)提醒外國記者:“我們(黎巴嫩)不斷地重復說真主黨(Hizballah)在阿以沖突之外沒有活動……他們不是恐怖分子,而是事實上是在抵抗?!辫b于黎巴嫩政府的這種支持,毫不奇怪,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行動指揮官謝赫·納比爾·庫爾克(Shaykh Nabil Qaouk),于2002年8月中提出,真主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擊敗美國和以色列的所有計劃,不論威脅如何?!盵]Qaouk警告說,“敵人不應該相信我們可能屈服于威脅和賄賂,或者甚至屈服于美國在該地區(qū)的好戰(zhàn)性”,補充說,“抵抗是包圍以色列和美國的唯一手段?!?/p>
1976年6月敘利亞軍隊對巴勒斯坦人發(fā)動全面進攻。當馬龍派在塔爾Tal Zaatar,Jisr al-Pasha對巴勒斯坦人施暴的同時,查蒙(Chamoun)的人“殺害他們能找到的任何人——醫(yī)生、護士、兒童和宗教領(lǐng)袖。他們圍著營地沖刺,破門而入并殺害哭泣的家庭男女。當一些士兵帶著蒸汽鏟掩埋死尸時,其他人則在數(shù)百名基督教平民的協(xié)助下洗劫營地,撕裂衣服并從碎尸上掠奪珠寶。很少有孩子從Tal Zaatar活著出來的?!钡牵屠账固谷吮粩⒗麃喨舜驍?,成為“阿拉伯威懾力量”(Arab Deterrent Force, ADF)的一部分。
1997年7月,敘利亞人勸說馬龍派與巴勒斯坦人來到會議桌上,簽訂(Chtaura Agreement),協(xié)議規(guī)定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的軍隊將受到監(jiān)督??偨y(tǒng)薩爾基斯(Sarkis)為了平定穆斯林和德魯茲,設(shè)立了一個建設(shè)和發(fā)展委員會?!鞍⒗亓α俊本S護和平是短命的,因為分散的政治暴力通過綁架、宗派主義者的爆炸和沖突再次燃起??R爾@朱巴拉特(Kamal Jumblatt)[]被暗殺,作為報復,他的游擊隊對基督教村莊進行屠殺。罪犯永遠不可能被找到:它可能是馬龍人,知道指責會落到敘利亞身上;它可能是敘利亞人,知道指責會落到馬龍人身上;它可能是以色列人,知道指責會落到敘利亞和馬龍人身上。沒有做任何事情以履行協(xié)議,因為馬龍人不想讓穆斯林分享他們的權(quán)力。各方都在利用時間補充自己的彈藥庫以裝備下一輪的戰(zhàn)斗。
在黎巴嫩的外國干預加劇了這種緊張局勢。在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國家暗殺了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領(lǐng)導人、知識分子和藝術(shù)家,并以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平民為對象,懲罰了巴勒斯坦軍事活動。1968年和1974年之間,這為30000名以色列軍隊侵犯黎巴嫩領(lǐng)土。
參考文獻
[1] 路浩,1994年11月,男,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中東史的研究。
[2] Shibley Telhami, The Stakes: America In The Middle Eas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04, p. 171-172.
[3] Shibley Telhami, The Stakes: America In The Middle Eas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04, p. 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