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永明 王倩蓉 王蘭
摘要:通過臨床跟診,導師的講解及古代文獻的閱讀,深刻體會到押手在針刺過程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刺手所不能替代的。故特發(fā)此文,將從針刺前準備,針刺過程中運用及針刺后的處理三個方面。系統的介紹押手在此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以期提醒針灸及中醫(yī)同行提高對押手的重視,提高臨床水平。.
關鍵詞:押手;針刺前;針刺中;針刺后
自古以來歷代醫(yī)家,針灸名醫(yī)都強調對押手重視,在古文對押手有豐富的記載?!鹅`樞-九針十二原》記載“右主推之, 左持而御之”。提出針刺要左右手的配合?!峨y經-七十八難》“知為針著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要求重視左手(即押手)得重要性?!督疳樫x》“是故爪而切之, 下針之法;搖而退之, 出針之法;動而進之, 催針之法;循而攝之, 行氣之法?!泵魇踞槾谈鱾€階段押手的爪、切、循、攝四法?!夺樉拇蟪伞分刑峒白η幸孕庋?,指尋以調和氣血。
1 針刺前的尋經定穴、診察疾病、解痙定神的應用。
1.1針刺前的尋經定穴 ?針灸治病不同于中醫(yī)內科,中醫(yī)治病尋求是藥物的偏性來治療疾病,針灸治病主要依靠經絡的主治,穴位的特性。故針灸治病要求我們對經絡腧穴的的定位要精確,才能真正發(fā)揮針灸的治病效應。臨床疾病千變萬化,治療疾病時就要求我們要明確其病在何,同在何絡,這就要求我們詳細診察,通過表現與外的臨床癥狀及身處于內押手的反應來尋找確定病變所在經絡。臨床實際操作中,針灸醫(yī)生對腧穴的定位,不僅采用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等量化的方法,且常常用押手在腧穴周圍進行按壓、提捏,以病人酸脹感明顯者作為進針點。
1.2針刺前押手診察疾病 不同疾病在人體經絡腧穴會有不同的反應,如病在臟腑者,在相應輸募穴有明顯壓痛,心悸時心腧壓痛明顯,胃痛時中脘壓痛明顯,;病變與經脈者,在相應的經脈有明顯的癥狀,頸椎病屬太陽經病變是,在手臂外側后緣及小指的麻木不仁及壓痛。病變與局部絡脈時,局部壓痛陽性。
1.3針刺前押手解痙定神 ?針刺前由于患者的過度緊張,亦或因對針灸的過度恐懼致使局部肌肉僵硬痙攣,通過押手的輕揉,按壓可以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放松過度敏感的神經,從而解除肌肉的痙攣。針刺前要求醫(yī)者精神集中,全神貫注,才能為體會針刺后的細微感覺及病人反應?!鹅`樞·終始》描述進針時:“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薄稑擞馁x》描述行針時:“目無外視, 手如握虎, 心無內幕, 如待貴人?!痹谑厣竦倪^程中, 不但需要體會刺手針下的感覺, 更要通過左手與肢體的接觸來體會針下反應。
2 押手在針刺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1擴大組織間隙,有利針刺進入 ?腧穴又名“骨空”。顧名思義腧穴有很多位于骨與骨或者與組織之間的間隙中,間隙或大或小。大間隙進針較為順利,但間隙較小時就進針較難。通過押手,深入兩骨之間,或組織之間,擴大兩者間隙,利于進針。例如針刺耳前三穴(耳門、聽宮、聽會)時,在張嘴時押手深押耳前穴位,可擴大下頜骨髁狀突與耳屏間的間隙,便于進針。
2.2分離重要組織,保證針刺安全 針灸雖然是無公害的的綠色療法,但也存在一定針刺風險。臨床上通過重視押手的作用,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針刺安全。針刺人迎穴時,通過押手先觸及頸動脈搏動,在用押手將其固定在押手后方,這樣可以扎針時避免傷及頸動脈。
2.3協助針刺得氣,氣至病所。得氣,是針灸產生治療作用的關鍵;也是判斷經氣盛衰,病候預后,正確定穴,行針手法,針刺效應的依據?!鹅`樞-九針十二原》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針灸大成說:“針若得氣速,則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氣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故針刺過程得氣非常重要,當進針后得氣感不明顯時,一方面通過刺手行多種手法,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押手在腧穴周圍按、彈、叩或沿經循按等手法,以激發(fā)經氣,催促得氣;若已經得氣者,可在得氣基礎上用押手做輔助手法,可加強得氣感,或使得氣感.
3針刺后的處理
3.1針后重用押手,協助出針 針刺過程中,由于患者過于緊張,導致局部肌肉持續(xù)處于緊繃狀態(tài),易導致局部肌肉痙攣而纏繞針身,押手可以在局部按壓,必要時配合尋經點按,以宣散氣血,從而解除局部氣聚而引起的滯針。亦或有針刺過程中由于體位改變致使局部組織(骨關節(jié),或肌肉間)間隙變小卡壓針身,引起滯針。押手可協助患者恢復原有體,恢復組織間隙,解除滯針,從而順利出針。
3.2 針后重用押手,減少局部出現。人體血管廣布,針刺不可避免會傷及動靜脈血管。雖然少量出血無大礙,但一會致使局部針后疼痛加重,二會影響局部美觀,臉部尤甚。因此針刺后,應更加重視押手作用,減少局部皮內及皮外出血。針刺睛明穴后,重按半分鐘,可減少框內出血的幾率,減少出現熊貓眼的可能。出針后,局部血腫出現,可通過押手的重而多安,促進氣血消散,加快血腫消失。
3.3針后重用押手,治療針后暈針 暈針是針刺中比較常見的針刺意外。在發(fā)生暈針后,首先要進行出針,終止針刺操作。輕者休息后緩解。重者重視押手的應用,重按人中,內關醒腦開竅,加快意識恢復。
若出現血壓驟降者,押手重按雙側頸動脈(人迎)處,減少動脈血的因血壓過低產生的突然回流,保障大腦血供,減少大腦因缺血產生的不可逆的損害。
小結
針刺是一個左右手協同配合的過程。刺手與押手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兩者缺一不可,在普遍重視刺手的背景下,押手的作用容易被忽視,但這并不能否認押手存在的價值。反而更應激起我們對押手的重視,才能更好的發(fā)揮針灸的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福水,肖紅,郭長青.“知為針者信其左”對針刀臨床的指導作用[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19(12):92-93.
[2]李靖,孫筱,Mary X Wu.人體針刺操作實踐對手指精細觸覺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2,37(06):502-505.
[3]韓麗鳳,王銳,米勇.淺談針刺治療中押手的作用[J].新疆中醫(yī)藥,2013,31(05):42-43.
[4]王云娜,段玉婷,黎順平,張宏.押手在針灸操作中的作用[J].吉林中醫(yī)藥,2017,37(02):195-198.
基金: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9Y0336)
作者簡介:溫永明,生于1991年,男,漢族,江西贛州人,云南中醫(yī)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治療老年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