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通箭
摘要:人行道是現(xiàn)代城市步行交通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仡櫲诵械婪?wù)水平評價的近幾十年的研究成果,總結(jié)該領(lǐng)域的總體發(fā)展趨勢,對不同時期的人行道評價指標進行論述和分析。研究表明,人行道評價體系的發(fā)展歷程是:評價指標的考慮更加全面,指標的確定更加以行人為本,并且評價方法更加的綜合和合理。最后指出,人行道服務(wù)水平評價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應(yīng)該更加的深化,即在人文關(guān)懷方面應(yīng)該加重考慮。
關(guān)鍵詞:步行交通;人行道服務(wù)水平;層次分析法;舒適性;安全性;觀賞性
步行交通是我國人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它具有良好的可達性并且能有靈活的和其他出行方式進行銜接。但是因為個人交通工具的保有量急劇上升,步行交通的環(huán)境被壓縮、其連通性被阻斷。
人行道服務(wù)水平評價對現(xiàn)狀的人行道改善和改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能夠反映現(xiàn)狀人行道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且能夠根據(jù)指標評價給出一些指導性交通組織改善意見。人行道服務(wù)水平評價反應(yīng)了人們在步行交通時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以及周圍給行人帶來的觀賞性,同時也描述了行人在人行道上的交通流特性。
1 人行道服務(wù)水平評價指標
人行道服務(wù)水平評價一共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行人通行能力研究階段)
此階段的主要思想就是通過一些交通流特征來描述人行道的服務(wù)水平,通過研究這些交通流特征來對不同服務(wù)水平等級的范圍。其中主要的代表學者是Fruin[1]。除此之外,該階段的代表性結(jié)果還有HCM2000[2]和《交通工程手冊》[3]等
第二階段(行人步行環(huán)境質(zhì)量研究階段)
該階段的評價指標綜合了環(huán)境因素、交通流特征以及反應(yīng)行人舒適度這三大類。主要以Crider[4]、Dixon[5]、Jaskiewicz[6]、Sarkr[7]等人的研究成果為代表。
第三階段(行人行走安全感與舒適度研究階段)
該階段的研究主要以FDOT(佛羅里達交通運輸部)的系列成果為代表,另外Landis et al[8][9]]等對人行道等步行交通設(shè)施的服務(wù)水平進行綜合性的研究。
2 評價指標選擇
隨著我國交通行業(yè)的發(fā)展,城市道路應(yīng)該從車本位向人本思想過渡,即要構(gòu)建步行友好型城市。因此人行道的評價指標不應(yīng)該僅僅著眼于行人步行的交通流特性、安全性等,還應(yīng)該考慮到整個人行道的人文關(guān)懷色彩。因此在原有的指標基礎(chǔ)上我們應(yīng)該增加一個人行道人文關(guān)懷度指標。
因此論文將評價指標分為雙層,第一層分為:行人通行能力指標(A)、步行安全性指標(B)、道路人文關(guān)懷度指標(C)三類。第二層指標在第一層的基礎(chǔ)上細分為:對向人流壓力(A1)、行人道自行車占用面積比(A2)、行人占地面積差額比(A3);機非分隔帶形式安全系數(shù)(B1)、人行道連續(xù)性(B2)、人行道寬度安全系數(shù)(B3);夜間照明有效面積(C1)、盲道有效長度(C2)、墻壁藝術(shù)(C4)。
3評價方法
運用層次分析法對第一層指標進行權(quán)重的標定:先構(gòu)建第一層指標的判斷矩陣,再用專家法對矩陣進行評價;然后采用特征值法計算每個指標的權(quán)重并且進行一致性檢驗。若通過則采用權(quán)重,反之則進行修正直至通過。
對第二層大類別的分指標則采用熵值計算法,得到相應(yīng)類別下分指標的的權(quán)重系數(shù),即第一層每個類別的指標其分指標的權(quán)重總和為1,然后通過基礎(chǔ)計算,得到每個類別指標的值,最后乘上相應(yīng)的權(quán)重系數(shù)得到最后的評價值。其公式如下。
(4-1)
其中:
:每個類別指標的權(quán)重;
Wi:類別指標下的分指標;
ai:分指標對應(yīng)的權(quán)重。
參考文獻
[1]FRUIN J J.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M].New York:Metropolitan Association of Urban Designers and Environmental Planners,1971.
[2]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Highway Capacity Manual[M].Washington D.C.: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0.
[3]中國公路學會《交通工程手冊》編委會.交通工程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CRIDER L.Safe Ways to Schools Program[M].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8.
[5]DIXON,LINDA B.Bicycle and 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Standards for Congestion Management Systems[C].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 D.C.,1996.
[6]JASKIEWICZ F.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 Based on Trip Quality[C].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 D.C.,2000.
[7]SARKAR S.An Evaluation Method for Comfort Requirement in Outdoor Pedestrian Spaces[C].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 D.C.,1996.
[8]LANDIS B W,VATTIKUTI V R,OTTENBERG R M,MCLEOD D S,GUTTENPLAN M.Modeling the Roadside Walking Environment: A 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1,1773: 82-88.
[9]LANDIS B W,PETRITSCH T A,MCLEOD H F,HUANG H F,GUTTENPLAN M.Video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Crossing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5,1920: 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