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煊? 王曉燕 張桂霞
摘 要: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黨和國家開始大力扶植中國動漫產業(yè)的發(fā)展,而動漫角色設計作為動漫產業(yè)的重要一環(huán),其設計規(guī)律也成為值得研究的部分。本文將通過對不同地域動畫角色設計規(guī)律的研究,探索中國動畫角色設計的規(guī)律,進而推動中國動畫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角色設計;規(guī)律;動畫;服飾
對動畫設計方向的從業(yè)者來說,一部動畫作品的出色與否極大程度的取決于動畫角色形象的飽滿程度。每一部出色的動畫作品,通常不僅擁有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更擁有優(yōu)秀的動畫角色設計。憑借優(yōu)秀的動畫角色設計,動畫創(chuàng)作者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故事,最終完成優(yōu)秀的動畫設計。角色是整個動畫的靈魂所在,良好的角色設計能使觀眾更加容易沉浸其中,優(yōu)秀的動畫角色能使人過目難忘,沉浸其中。
一、歐美動畫角色設計規(guī)律研究
動畫起源于歐美,發(fā)展于歐美,成熟于歐美,在此期間歐美各國誕生出了無數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而人們常常因角色記住作品情節(jié)而非因情節(jié)認識人物。在歐美動畫發(fā)展的過程中,誕生了許多家喻戶曉的動畫角色,從最早的“恐龍葛蒂”到后來的“小尼莫”,從“米老鼠”到最近的“小豬佩奇”,人們往往因動畫角色生理或性格上的特點而銘記這個角色。
歐美動畫角色的設計中,普遍存在兩種規(guī)律:通過動畫角色演繹故事情節(jié)、動畫角色造型影響整體動畫風格。動畫角色的設計正如電影挑選演員一樣,歐美動畫中,被設計出的動畫角色(主角)是推動動畫劇情發(fā)展的最大動力,而動畫角色的性格甚至決定整體動畫的風格。當動畫角色擁有活潑樂天的人格時,動畫的整體風格也偏向活潑,當動畫角色性格沉穩(wěn)機智時,整部動畫風格也偏向嚴肅。歐美角色的形象常偏向寫實,這也是促使歐美三維技術發(fā)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二、日本動畫角色設計規(guī)律研究
日式動畫角色的設計常源自漫畫角色的設計,大量優(yōu)秀日式動畫都改編自漫畫作品,而原創(chuàng)動畫角色往往先以漫畫的形式完成動畫畫面的原畫設計。如宮崎駿的作品《千與千尋》、《龍貓》等作品中,宮崎駿以漫畫作品的要求完成其原畫,從而為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建立了基礎。
日式動畫角色頭和眼睛顯的比較大,而鼻子和嘴巴則更小,相比較成年動物,人類對沒有威脅性的動物幼崽更能產生親切感,而幼年時期的動物眼睛占頭的比例和頭占身體的比例更大,因而人類的審美更偏向于此。相比歐美動畫角色的寫實風格而言,日本動畫角色更具備人類(尤其是東方人)的審美趨向,但依然遵循基本的三庭五眼。另一方面,通過對眼睛尺寸的改變,往往有助于動畫作品中更好的刻畫角色的內心活動。在動畫作品和電影作品中,常常會出現近景強調表情的特寫鏡頭,而在這種鏡頭中,正常比例的動畫人物往往難以表現電影中真實人物的眼神變化,大的眼眶和瞳孔給予作者更多物理上的作畫空間,使得他們更容易刻畫角色的表情,也更容易烘托出漫畫的氛圍。
此外,日式動畫角色在近50年前出現了另一個分支——Q版角色。日本社會對小巧可愛(cute)的物體情有獨鐘,因而Q版動畫角色及衍生產品應運而生,這個形象主要表現在頭大眼睛大,身體與頭的比例約在1:1到1:2之間的卡通形象。隨著年輕人對日本文化的不斷追逐,其可愛小巧的輪廓形象深入人心。
三、中國動畫角色設計規(guī)律研究
中國動畫行業(yè)正處于起步階段,其復合了歐美動畫和日式動畫的設計特點,早期中式動畫有《豬八戒吃西瓜》的剪紙風格、《小蝌蚪找媽媽》的水墨畫風格,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風格普遍向日本動畫靠攏,中國動畫行業(yè)也正在尋找現代動畫風格與古典角色設計的融合。
動畫角色相比電影角色,除了身體/五官結構外,動畫角色的服飾設計和色彩搭配也能對角色塑造產生影響。
動畫角色服飾相比較電影角色服飾更具特色,因而動畫角色的服飾設計是展現角色的重要因素。在一部優(yōu)秀的動畫影片中,動畫角色的服飾設計往往是很成功的。我們不能忽視動畫角色服飾這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設計因素,因為它們不僅能體現角色的外在形象,最重要的是,角色服飾能直接體現人物的身份、年齡、職業(yè)習慣、情感興趣等特征。
相對于通過形體動作和語言動作來逐步展現動畫角色外在性格的遞漸性來說,運用合適的服裝設計,直接在設計角色的同時刻畫出角色的內心性格。同時,角色的著裝變化也是推動劇情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很多英雄題材的動畫中,運用換裝來劃分主角的性格的形成和完善的各個階段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影片《埃及王子》中摩西作為埃及王子時的著裝和作為希伯來牧羊人時的著裝就是完全不同的。?此外,科幻類角色服裝一般強調功能性與審美需求,在現代的基礎上進行發(fā)展。擬人類角色包括:外星人和擬人化的動物、植物、昆蟲、器皿等,服裝造型更多強調造型與審美要求。
縱觀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在不同歷史時代有不同的角色設計特點,它不同于真人影視作品,因此,中國動畫行業(yè)設計者不僅對人物的服飾和妝容進行設計,更要繪制適合本地觀眾審美的整體角色的造型。通過對各國不同時期動畫角色設計規(guī)律的研究,進一步促進中國動畫設計行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房曉溪.動畫角色設計.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0(10)
[2]安向艷、彭大力.動漫角色造型. 2010(5)
[3]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戈茨基.藝術心理學[J].心理學家,2010(1).
[4]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J].電影家,2014(1).
[5]讓?米特里.電影美學與心理學[J].電影理論家,2014(1).
[6]楊作梅.百變造型素描技法.畫家,2015(8).
[7]楊曉軍.動畫角色造型設計,2016年1月.
作者簡介:
張?zhí)煊?,男?000年7月,山東濟南人,本科,山東協(xié)和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yè)學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技術、繪畫藝術等。
王曉燕(指導老師),女,1982年9月,山東煙臺人,碩士,副教授,山東協(xié)和學院數字媒體技術教研室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技術、教育技術學等。
張桂霞(指導老師),女,1980年9月,山東菏澤人,碩士,副教授,山東協(xié)和學院數字媒體技術教研室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技術、動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