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 杭丹丹 鄭玉林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近年來,深化行政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如何進一步構建高效的行政管理方式,更適應我國經濟基礎的發(fā)展,也成為了當下政府改革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對服務型政府思想和當下建立服務型政府存在問題的剖析,為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對策。
一、服務型政府思想剖析
學術界普遍認為,“服務型政府“這一概念產生在20世紀末。相較于新公共管理運動時期盛行的”企業(yè)家政府“,服務型政府更側重于民主治理理論,即讓公民參與到治理中來的思想。
作為美國公共行政學會全國公共服務運動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和第一任主席——羅伯特?B?登哈特(RobertB.Denhardt),他的新公共服務理論以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理論和新公共管理理論為基礎上,在兩種理論的理性核心里加以提煉,提出一種適合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新理論。他為“新公共服務”建立了一個頗有說服力的論點:我們的公務員必須從民主治理理論而不是從私營部門管理理論中獲得啟示。
這些理論對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產生的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異以不同的歷史源遠,我國服務型政府發(fā)展和西方有不同之處。
二、我國背景下服務型政府的歷史發(fā)展
建設服務型政府雖然看似是十八大后才逐步走入大眾的視野,但其產生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在2000年。
中國服務型政府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張康之教授在《行政論壇》上發(fā)表的《限制政府規(guī)模的理念》一文中,之后進入政府視野。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地將政府職能描述為“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四個方面,明確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職能、減少行政審批。這可以算作是我國首次明確提出政府要在職能領域進行深層次的改變,也是我國政府從掌舵者向服務者方向轉變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此后,在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著重強調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從經濟發(fā)展角度對深化行政改革進行了要求。
2004年,服務型政府首次被政府公開提出,至此,我國對服務型政府有了較為明晰的發(fā)展方向和大致綱領。此后,政府財政更多的偏向于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更為細化和規(guī)范。
黨的十七大加快了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進,此后政府對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行了宏觀規(guī)劃與微觀分解。從此,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歷程的從藍圖到話語到落地的一系列過程。其內涵形成了較為固定完善的內容。
服務型政府理念在之后的發(fā)展則更側重于內容的完善。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建設法治政府“作為重點之一,體現(xiàn)服務型政府的程序性更加規(guī)范。于此同時,服務型政府的發(fā)展也融入了諸如”法治“”公平“”誠信“等時代價值。隨后,中國政府改革更加注重程序服務規(guī)范化和政務公平透明化,并在各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深化改革。
我國的服務型政府根植于中國。我國的經濟改革在不斷深入的同時,政府改革也在不斷推行。我國也在不斷對政府職能進行各種修正和完善。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進入關鍵時期。
三、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政府內部對建設服務型政府認知不足
雖然在中央的高度宣傳和培訓,很多地方政府都對建設服務型政府有很深的理解并且在具體行動上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但是在一些地方基礎政府部門仍存在官僚作風,服務意識不夠的現(xiàn)象。一些單位在工作上甚至存在自滿自足、隨遇而安、固步自封的情況。局部利益不肯讓位整體利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服務型政府觀念的變現(xiàn)。
(二)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劃
各地政府都在對建設服務型政府進行規(guī)劃和管理,但目前大部分政府的改革都停留在較為基礎的層面上,有些只是提供一些便民設施,開展一些網上辦公業(yè)務。但由于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問題,有些措施不和民眾心意,有些甚至加重的公民辦理業(yè)務的負但。而且,有些高科技的服務項目由于缺乏講解和宣傳這一過程,對于一些年紀較大的公民來說,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帶來了煩惱。
其次,政府在進行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過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有較為清晰的大綱。很多都僅僅只是在職能配置、管理方式抑或是組織結構等單一方面進行改革,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理論體系與行動規(guī)劃。導致在實踐層面效果不是很讓人滿意。
(三)決策機制不健全
雖然大多數(shù)的地方政府都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流程和規(guī)劃,但處于最基層的政府部門或多或少的仍存在這樣的問題。拿縣級政府舉例,縣級的公共服務的供給是自上而下的決策體制,公共產品的供給一定程度上存在“決策者偏好”的傾向。這意味著,上級對公共產品的喜好和理解在其管轄區(qū)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公民對公共產品供給決策中沒有參與權,這也使得即使對服務型政府有很強的執(zhí)行力,但依舊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
四、持續(xù)推進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對策
(一)加強相關部門對服務型政府的認知
服務型政府,即為公眾服務的政府。政府不是掌舵者而是服務者,要考慮公眾感受。
政府要在內部加強教育,在這其中政府要以民眾為根,梳理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杜絕官本位思想。
(二)建立較為完善的規(guī)劃體制與監(jiān)管機制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政府與公民的溝通渠道,讓政府充分了解到社會需要何種服務以及如何有效的提供這服務。
政府部門也可以引入競爭機制,比如讓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等通過競標等方式承擔部分可承擔的公共服務。政府則去做不能委托的事情,簡政放權,各部門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從而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時還要建立合理的監(jiān)管體制,防止權力的濫用誤用??梢栽诓块T專門設立一個監(jiān)管部門,負責監(jiān)管相關事宜。政府也應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接受社會各方的監(jiān)督。
(三)完善決策機制,提高公民參與度
針對政府供給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這一現(xiàn)象,要在各方面提高公民的參與度。
首先要認清公民在服務型政府這個大體系中不僅僅處于客體地位,也是主體的一分子,服務型政府最終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要提高公民的參與精神與參與能力,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參與度。
其次則是建立有效的政府與公民的溝通渠道,讓政府充分了解到社會需要何種服務以及如何有效的提供這服務。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利用率。
同時建立公民意見反饋機制,針對反饋回來的建議,繼續(xù)調整決策方向,提高公民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俊輝.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建設服務型政府——重慶市酉陽縣銅鼓鎮(zhèn)服務型政府建設個案研究[J].重慶行政,2019,20(04):110-111.
[2]韓驚盈.登哈特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啟示[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9,40(25):144-145.
[3]梁曉宇.十八大以來的服務型執(zhí)政黨建設研究述評[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33(07):133-143.
[4]孫怡晨.服務型政府的話語體系及其價值意蘊[J].現(xiàn)代交際,2019(13):245-246.
[5]徐微. 服務型政府的擔當[N]. 長春日報,2019-07-11(001).
[6]雷浩偉,廖秀健.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綜述與展望[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9,30(03):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