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當下,“××進校園”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與潮流。在有些區(qū)域、有些學校、有些時段,“××進校園”走馬燈似的你來我往,一家“××進校園”前腳剛走,一戶“××進校園”接踵而至。于是,“××進校園”似乎形成了常態(tài),學生們仿佛歡度節(jié)日似的,一個個歡天喜地,好不熱鬧。
然而,“××進校園”一旦超過了一定的“度”,對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就會產(chǎn)生影響與干擾,基層學校管理者就很有必要“三思而后行”。
其一,“××進校園”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一直比較棘手,因為課業(yè)負擔過重,“小眼鏡”“小胖墩” “小懶惰”“小老人”的數(shù)量總是難以控制,其危害令人深惡痛絕。在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呼聲、要求愈發(fā)強烈的當下,我們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尤其是基層學校管理者,都應該自覺擔當,有所作為。如果“××進校園”可能會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如果不僅要讓學生抓緊時間完成正常學習任務,而且要犧牲課外休息時間,甚至是節(jié)假日去“加班加點加餐”,管理者就要慎之又慎了。對那些可進可不進的“××進校園”,要學會婉言謝絕。即使是確有必要的,也應當安排在適宜的時間段里進行。切忌來者不拒,疏忽了學生課業(yè)負擔加重的可能性。
其二,“××進校園”會不會加重教師的教學負擔。當今社會各界對教師的期望值都很高,生活、學習、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廣大教師無不感到“壓力山大”。教師們除了要馬不停蹄地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還要迎接、應付各種檢查、驗收、評比、調(diào)研、檢測等,其辛苦、緊張程度可想而知,也有目共睹。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們都會積極支持學校開展的活動,自覺組織學生迎接“××進校園”。當“××進校園”過多過雜之后,就會超出廣大一線教師的承受能力,大家會不堪其擾,叫苦不迭,力不從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們的教學情緒、教學精力等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教育教學過程及其效果等也必然會大打折扣,更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是這樣,豈不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其三,“××進校園”會不會加重家長的經(jīng)濟負擔。應該說,絕大多數(shù)“××進校園”活動是公益性質(zhì)的。但不可否認,也有部分“××進校園”明處扛著“公益”的旗幟,暗里卻打著“私益”的算盤。某些“××進校園”在做演講或報告的過程中,或明目張膽地鼓動、提示學生參加他們舉辦的“××班”“××營”“××團”活動,或似有似無地暗示學生到“××中心”“××店”購買“××”商品……某些商品通過正常渠道銷售時價格并不高,甚至可以打折后再優(yōu)惠,而沾上“××進校園”后卻一個子兒也不少。這就讓很多經(jīng)常掏錢購買“××”商品,或幫孩子報名參加“班”“營”的家長有了想象的空間,以為學校、教師從中獲取了不少好處,從而產(chǎn)生不滿情緒。這對學校正常教育教學活動顯然是不利的。
總之,遇見“××進校園”,基層學校管理者要慎重對待,仔細考慮:會不會加重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會不會加重教師過重的教學負擔?會不會加重家長過重的經(jīng)濟負擔?如果可能會加重學生、教師、家長的負擔,就要毫不猶豫地將其拒之門外。當然,對待國家大力倡導、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積極推薦的“××進校園”,不但要理直氣壯地“敞開大門”,而且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認認真真地扎實推進,做出成效。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