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道德與法治是非常重要的學科,此課程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核心素養(yǎng),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心理、法律意識等進一步發(fā)展,使學生有更積極的目標,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養(yǎng)成。近幾年,各地中考出現(xiàn)了許多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把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和弘揚憲法精神相結合,有效地考查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筆者列舉幾道近幾年各地中考試題,通過分析試題、分析答題中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等,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建議,以饗讀者。
一、考試試題舉例
例1.(2019·四川涼山州)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了保障民事活動順利進行,我國根據(jù)民法的性質和調整對象,確立了民法的基本原則。
根據(jù)材料,談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例2.(2019·四川涼山州)2018年12月4日是我國第五個國家憲法日。在第五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在全黨全社會深入開展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宣傳教育活動,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根據(jù)材料,談談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例3.(2019·山東菏澤)2018年12月2日至8日,是我國第一個憲法宣傳周。為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某校積極開展憲法宣傳活動。
活動一:知識競賽
(1)以下是憲法部分條款,請你補充完整。
活動二:憲法宣誓
(2)憲法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一生都離不開憲法的保護。為增強憲法意識,學校準備組織全體同學以公民的名義向憲法宣誓,請你寫出宣誓詞。
例4.(2017·內蒙古巴彥淖爾)巴彥淖爾市某中學舉辦“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演講活動,李逸同學積極參加,并收集了以下素材:
素材一: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我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此決定引起人大代表熱烈的討論。
素材二: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本屆人大依據(jù)憲法的精神召開,并依據(jù)憲法的宗旨和原則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了“民法典時代”。
素材三: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重申“有權不可任性”,強調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人員都要秉承“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授權必須為”的準則。
素材四:2016年12月4日,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評選揭曉,捍衛(wèi)法律尊嚴、維護群眾利益的反電信網(wǎng)絡詐騙專家韋健;義務堅持11年,推動陳滿案平反的退休人員陳世蓉等榜上有名。
(1)請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從上述各素材的角度,談談你對我國依法治國的理解。
(2)通過這次活動,李逸對“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李逸準備和同學們辦一期主題板報,請你為他們推薦兩條宣傳標語。(不能用材料中的話)
二、試題分析
例1以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呈現(xiàn),以民法的基本原則為載體,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本題指向性強,答案明確,考生在掌握相關知識點的基礎上,分析材料內容,依據(jù)題意作答即可。
例2考查憲法的法律地位,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題,抓住題中材料關鍵信息分析,聯(lián)系教材知識概括即可。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憲法所規(guī)定的內容是國家生活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而其他法律所規(guī)定的內容通常只是國家生活中的一般性問題,是對刑事、民事、行政等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規(guī)定。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jù),其他法律是根據(jù)憲法制定的,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否則,就會因違憲而無效。
例3以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呈現(xiàn),以憲法知識為載體,重點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在掌握有關憲法知識的基礎上,分析材料內容,依據(jù)題意作答即可。第(1)問,考查有關憲法的內容,問題指向性強,答案明確,依據(jù)所學知識回答即可。①考查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②考查國家機構實行的原則。③考查公民的人身自由權。④考查國家行政機關的有關知識,國務院是全國人大的執(zhí)行機關。第(2)問為實踐探究題,學生要仔細分析題目要求,確定答題方向和范圍,聯(lián)系教材相關知識點規(guī)范準確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憲法是根本大法,我們要維護憲法的權威。結合實際生活,可從維護憲法的權威或增強憲法意識的角度來回答。
例4主要考查依法治國、憲法的有關知識。第(1)小題考查了學生對依法治國的理解,從依法治國的含義、意義、要求等角度作答即可。第(2)小題為開放性試題,寫出的標語要有宣傳性、號召性、鼓動性,能夠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并將憲法的知識普及到人們的理念當中。如: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宣傳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等等。
三、答題中考生出現(xiàn)的解題問題
分析考生作答涉及憲法、依法治國等知識的試題給出的答案,可以發(fā)現(xiàn),一部分考生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1.思路僵化。一些考生不能仔細審查問題,對概念理解不清,也沒有掌握具體的解題方法。如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組成”解釋為民族關系、國家安全、基本路線、監(jiān)督建議權等。這表明這部分學生在長期的同質試題訓練中形成了慣性思維。這種思維是公式化和模式化的,忽略了對問題的解釋。
2.能力異化。許多考生不能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視角解構和重構知識,給出的答案缺乏整體邏輯架構;回答問題時,不能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設定的問題,只依靠材料來回答問題;解讀材料隱藏信息的能力不足,忽略了材料中某些關鍵詞的價值。
3.表達“霧化”。少數(shù)考生無法根據(jù)題目要求準確引用材料,或引用材料過于簡短,甚至不引用材料;有的考生在回答問題時,用詞不準確,不知道用學科用語回答問題,或者表達意思不清,邏輯混亂等。
四、復習建議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他們在大腦中建立對外部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對現(xiàn)實世界的框架、模型以及相關機制認識和理解,會對他們以后觀察和理解事物產生影響。所以在面對比較復雜的主觀性題目時,就需要我們針對問題回歸到“原始點”,尋找解決問題的內在機理,從而指引我們構建思維通路、簡化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過程也被稱為心智操作模式。以此模式為例,我們可將問題的解決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理解和描述:尋找相關信息和說明。例如,根據(jù)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等,考生需要提取反映依法治國、憲法的有效信息。這些信息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相關知識是一一匹配的。
2.尋求答案:進行原型匹配或創(chuàng)建新模板。此時,考生需要結合所給材料,將考點做結構化剖解。
3.執(zhí)行指令或嘗試某種解答:以最佳解決方案呈現(xiàn)問題信息。在這一步中考生要結合材料,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認識邏輯構建思路。
4.預估結果:在元認知的監(jiān)控下對答案進行核查和補充??忌痤}后應思考:有效信息提取全了嗎?有沒有隱性信息?信息與觀點對應準確嗎?解題思路合理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