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勝
民國時期凝聚東西方智慧的學者林語堂,論及讀書,曾闡發(fā)不少頗有見地的看法,至今依然適用。
在《讀書的藝術》里,林語堂寫道:“那個沒有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fā)生的事情。”
誠然,讀書是與前人的交談,是拓寬人生視野的一種途徑。讀書,使我們可以經(jīng)歷自身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事情,思考自身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從而獲得心靈的成長,生活也因此而變得更加豐滿而美好。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yè)務上的報告和消息?!?/p>
——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讀書不能盲從,要跟自己的興趣相符。如果一個人一心想成為一個“有教育的人”,而硬性規(guī)定自己要讀完哪些經(jīng)典名著,那他是體會不到讀書樂趣的。
讀書的過程好比跟良師益友交談的過程,如果這交談無法對上頻道,那就只是你有你說,我有我聽,沒有思考的余地。蘇軾在讀莊子的時候,遇見另一個自己;尼采讀叔本華,則蛻變出一個全新的自我。心靈契合的讀書方法,才會真正有所得。
一個人如果尋找到他所愛的書和作者,他自然會讀得津津有味;如果遇到怎么也讀不進去的書,那么無論他如何頭懸梁錐刺股,也會無甚所得。
我的一個朋友喜歡東方文化,看到別人運用人工智能為主題做出了頗有看點的策劃案,于是他也縱身“跳”進去,讀一些相關的書籍,讀得焦頭爛額卻依然云里霧里。而當他利用過往沉浸過的東方文化的相關知識來做策劃案的時候,反而得到了上級的認可。
所以,讀書要對得上自己的口味和興趣,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收獲。
“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向來算為清高。說破讀書的本質,心靈而已?!?/p>
——林語堂《論讀書》
讀書是最自由的運動,因為你可以在書的世界里自由地想象,你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并得出自己的解答。
因讀書而得的功名利祿都是附帶的、次要的,讀書的真正本質是促進心靈的蛻變與成長。
所謂心靈的蛻變與成長,是一個人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的談吐魅力。這不是說一個喜好自由讀書的人說話的時候經(jīng)常引經(jīng)據(jù)典,而是說他有自己的見識和豐富的閱歷,言語之間透露著智慧的花火,很有感染力。
例如,在欣賞古埃及藝術文物的時候,沒有通過閱讀了解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而妄加評論,那么他的言語就是粗鄙的。反之,則可見出這個人的心靈智慧之光。
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边@是因為,如果不讀書,則性靈得不到澆灌,思想便會日益枯萎,并通過語言和面目表現(xiàn)出來。
相反,常常讀一些適合自己的好書,那么不僅他的心靈得到滋養(yǎng),而且他的整個人生都因此而更具深度和廣度,因為閱讀使得書籍里的故事、情感和思想,成為心靈的一部分,照亮他的生活。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