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站在一座中國古建筑的造物之前。
一種撲面而來的震撼,讓我剎那間仰起了頭顱,我久久地仰望,敬畏的目光企望穿越千年。
起源于2000多年前戰(zhàn)國時代的建筑靈魂斗拱,在這里以堅硬如鐵的花崗巖石替代,切割成如方木、如庭柱、如拱、如斗的石頭,在此承載著千噸萬噸的巍峨、雄宏。
這便是柴桑中華賢母園入口處的大門,柴桑人叫它“母愛之門”。門寬86.7米,高22.3米,占地面積近1700平方米的母愛之門,成為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石質(zhì)斗拱結(jié)構(gòu)之門。莊嚴(yán)、磅礴的巖石斗拱,在這里僅僅是承接石頭的重量嗎?我久久地抬頭仰望,我輕輕地俯身撫之。我突然感到,這堅挺的莊嚴(yán)之門,分明是愛的敞懷、愛的接迎?。⊥高^這寬大通亮的堅挺之門,我望見了門里更令我心驚的博大和偉儀:一對母子相偎在云端之下……
跨越母愛之門,我進(jìn)入園中。迎面撞入視野的是一長排暗紫色銅鑄竹簡,我在竹簡前站下,一片一片摩挲。霎時便覺有一縷肅穆古老的風(fēng)從竹簡上輕輕掠過。我默默地、斷續(xù)地讀著竹簡上的字:“人生有母愛,哺乳抱負(fù)而無私……四大賢母茹苦歷艱,培育其子,少小修身齊家,長大垂天振翼……藹藹慈云,涓涓流澤,寸草新青,誰言春暉難報?”
竹簡上刻寫的是中華賢母園賦,也稱銅賦,計403字。柴桑人把賢母文化的淵源和賢母園建設(shè)的源起、過程和意義,以賦的形式刻寫在長14米、寬3.12米、共41片銅質(zhì)竹簡上。一種古老的文化、一項偉大的工程、一顆仁愛的施政愿心,就此成為千年銘記。
目光掠過散射著紫色光澤的竹簡,我再次向高一望,一尊巍峨雄奇的乳白色花崗巖雕塑巍屹在天穹的空茫與時光里。
我踏上第一級大理石臺階,向天穹下的母子走去。
我一級一級向上走。九十九級臺階,九十九級母愛之艱,九十九級人生之難,九十九級之高的人類母子之情,九十九級人類繁衍生息、篳路藍(lán)縷的千古歷程?。?/p>
我一級一級往上走,我看到了那發(fā)髻高挽、衣衫飄拂的母親;我看見那母親一手牽著小兒的手,一手撫著小兒尚嫩的肩頭;我看見小兒一手被母親牽拉、一手拿著卷起的簡書;我看見小兒翹首望向母親、渴望聆聽教誨的純稚的目光;
而當(dāng)我看見從母親頷首凝眸的目光里,投向小兒的滿滿期望、溫婉、慈愛、深情時,我雙眼濕潤了,我的心顫栗了……
那是1600塊大理石組合的雕塑嗎?不,那是人類偉大的愛之靈魂!
站在高聳的雕像下,臨風(fēng)遠(yuǎn)眺,這是怎樣的一座母愛之城?
再次回眸九十九級臺階,我倏忽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來路,看到了來路上母親無數(shù)的艱辛、困苦與溫愛,看到白發(fā)飄拂的母親站在故鄉(xiāng)的山梁上,向我揚一揚手……
在32.95米高的母子雕塑基座四面,是四組古代賢母故事構(gòu)成的浮雕。孟母三遷擇鄰、斷織教子;陶母截發(fā)延賓、封壇退鲊;歐母畫荻教子、誡子奉公;岳母為兒刺字、勵子從戎。這些典故,極其精細(xì)的浮雕里,涌動著忠孝仁愛、禮義信廉的精神,這精神深深浸潤到華夏兒女的心靈,使一個東方民族燦爛不朽地走過了數(shù)千年。
江西九江市柴桑區(qū)賢母園位于柴桑區(qū)北部,中華傳統(tǒng)四大賢母中有三大賢母曾先后在柴桑生活、游歷過,其中兩大賢母(陶母、岳母)長期生活并最終歸葬于此,成為柴桑乃至國人的無限景仰。中華賢母園是以陶母、岳母乃至歐母地方屬性為依托,以賢母文化為載體,以文化產(chǎn)業(yè)為目標(biāo),構(gòu)建集文化展示、生態(tài)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的賢母文化主題公園。
占地千畝的賢母園里,除建有主體工程“母愛之門”“中華賢母主題雕塑”、九十九級“仁愛臺階”外,園內(nèi)還有蜿蜒景深的思賢路、懷恩路,還有廣闊平坦的花崗巖石鋪就的入口廣場、愛心廣場,還有垂史千秋的“五館”:中華賢母文化博物館,陶母館、岳母館、陶淵明紀(jì)念館及金戈鐵馬苑。
也許,我們并不生疏“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教兒成長的歷史經(jīng)典,但當(dāng)我走在中華賢母主題文化博物館里時,在精致的字與畫的展板前,在現(xiàn)代的聲光電多媒體演繹中,我依然為孟母斷織的決絕感動不已;我仿佛聽到岳飛“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氣吞山河般的報國誓言;我為貧窮的陶侃(陶淵明曾祖父)之母截發(fā)換錢、為兒延賓的真情動容;我更看到一幅遠(yuǎn)古的溫馨——歐陽修之母取茅草在沙地教兒寫字、識字的感人圖景。
廬峰巍巍,大河泱泱。倚廬山、臨鄱湖、傍長江的古城柴桑,以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孕育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而賢母文化是閃耀在柴桑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的明珠。古代四大賢母中,陶侃母親湛氏在柴桑生活多年,最終葬于九江柴桑區(qū)內(nèi)。岳飛母親姚氏跟隨岳飛抗金,最終也安葬于柴桑株嶺山麓。這些流淌著千古母愛文化的人文資源,2013年開園至今,已有千萬游客、八方旅人來賢母園觀覽、瞻仰。他們來這里感受母愛的真諦,來這里閱讀一座城市溫暖向上的力量。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崇敬母性的民族。從上古神話中的“女媧補天”,到《詩經(jīng)》中的一首首謳歌母性和愛情的詩篇,再到《史記》記載的華胥氏、嫘祖、姜嫄、“三太”等,無不表達(dá)一個民族對母性的崇拜。自西漢《列女傳》將孟母教子經(jīng)典故事載入史冊后,賢母文化便得到歷代推崇。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學(xué)校;母親,是我們的第一位老師。偉大的母愛、溫暖的家風(fēng)是我們成長、成才的根本保證。
回京后不久,柴桑的朋友給我傳來兩張照片,一張是夜景下的賢母雕像,雕像呈金黃色,通體透亮,高高聳立于叢林夜色之中。神圣之母愛流光溢彩,光芒四射,照耀著至暗,照亮著世間。另一張是賢母雕像在云霧的浪波中時隱時現(xiàn),一尊東方愛之女神在云幔中光風(fēng)霽月,亦真亦幻。氤氳在天穹霧靄中的母親,在云端微笑著撫愛我們……
我不禁在心中驚嘆,柴桑!柴桑!柴,母親灶膛里的柴火,母親房頂上裊裊上升的炊煙,曾喚來我們兒時怎樣的溫暖?桑,母親的蠶房,母親的桑林,母親的紡機,曾為我們織就了多少漂泊遠(yuǎn)行的衣裳?柴桑,柴桑!一個漢代的地域名稱,在歷史走過了千余年后被再度繼承,這是一座要怎樣傳承母愛的“母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