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璐璐
“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7點整”“北京時間8點整”……“北京時間”是怎么來的呢?它的確立者名叫葉叔華。
亞洲第一的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
故事從葉叔華求職開始。1950年,23歲的葉叔華和丈夫程極泰懷著滿腔報國熱情,從香港來到南京,向紫金山天文臺求職。然而,得到的答復是只要一名男性。氣憤不已的葉叔華當即提筆給時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張鈺哲寫了一封信,質(zhì)問為什么不能招她。她一口氣列舉了五大理由,為自己抱不平??上攵?,這封信給張鈺哲帶來了多大的震動。最終,葉叔華如愿進入了位于上海的徐家匯觀象臺,成為這里的第一位女性工作人員。當時徐家匯觀象臺是全國唯一的時間服務臺,使用的時間是以地球自轉(zhuǎn)運動為基準,靠觀測恒星的位置來確定。當一個已知星體到達子午線時,它在赤道上的經(jīng)度就是當?shù)貢r間。觀象臺負責晴夜觀星,把星體經(jīng)過子午線的時刻和鐘表的時間進行比較,以此來校正鐘表時間。
由于晴夜不是每天都有,天文臺往往是根據(jù)之前的天文觀測結(jié)果,確定初步的天文鐘走向,然后從電臺發(fā)播時間信號,給出近似的標準時間;再通過3個月的天文觀測,計算中間一個月天文鐘的準確時間,對已發(fā)播的時間加以改正,成為準確的天文時。
在徐家匯觀象臺,葉叔華和另一位年輕人輪班觀測,通常一個晚上觀測20多顆星,每天上午11點整和下午5點整兩個時間點,再用無線電信號把準確的時間發(fā)播出去。觀測室的屋頂是可以移動的,天一黑,就得將屋頂打開,讓設備散熱。夏天蚊蟲叮咬還能忍受,到了冬天,觀測員在寒風中凍得手腳發(fā)麻,也不能戴手套,否則操作望遠鏡時手指就不靈敏了。這樣的工作是葉叔華始料不及的。來上海前,她在香港一所中學擔任老師,工作、生活條件都很優(yōu)裕??伞盀樽鎳暙I力量”的信念讓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觀象臺堅持了下來。
不久,國家進行大規(guī)模資源勘探、水利礦山建設、精密地圖測繪……對授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測繪人員在測量時必須知道精確的時間,一旦時間不準,經(jīng)度就測不準,測繪的地圖就拼不起來。而徐家匯觀象臺設備陳舊、人員也少,測量的時間精確度處于全世界末等水平,提供的標準時間遠不能滿足需要。葉叔華回憶,在一次觀象臺與測繪部門共同召開的會議上,有位專家說:“不用你們的時間還好,用了你們的時間,反把我們的工作都搞壞了!”
1953年,國務院把提升我國時間工作水平的任務下達給中國科學院,徐家匯觀象臺的人員和設備都大大加強了,并于1957年開始使用大型石英鐘,使發(fā)播的時號(一種時間信息服務信號)每秒長度一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徐家匯觀象臺還著手籌建我國自己的世界時綜合系統(tǒng),葉叔華挑起了這個擔子。當時國際上通用的“世界時間”由21個國家共39個天文臺測算而來,可中國總共只有上海、南京兩個天文臺和4架觀測儀器。葉叔華苦苦尋求適用于我國綜合世界時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經(jīng)過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適用的數(shù)學模型。
1965年,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tǒng)通過國家鑒定,正式作為我國的時間基準,向全國發(fā)播。結(jié)果證明,我國世界時系統(tǒng)的精確度超越了由4個國家共17個臺站參加的蘇聯(lián)標準時刻系統(tǒng),僅次于巴黎天文臺的“世界時”?!氨本r間”橫空出世,舉世震驚,我國綜合世界時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沿用了20多年。葉叔華也因此被稱為“北京時間之母”。
1973年,葉叔華提出要發(fā)展我國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她跑到電子工業(yè)部,找到一位處長,詢問能否造一個25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對方一口回絕了。葉叔華心里很急:“這是個生死關頭,我就在那位處長的辦公桌前不遠處,默默地站了足足15分鐘。后來他被感動了,帶我去見副部長。望遠鏡的事情就這么順利解決了?!钡?,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還要在中科院立項。葉叔華又去找相關領導,反復強調(diào)射電干涉儀的重要性。領導終于松了口,同意立項。于是,上海天文臺建立了射電天文組,從零開始,從事該項技術的研究。
在葉叔華的帶領下,1987年,25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建成,為我國開展各項深空探測奠定了基礎。
后來,根據(jù)射電天文望遠鏡和深空探測的發(fā)展需要,葉叔華又提出了建設“65米口徑全波段射電望遠鏡”的建議。2013年12月,命名為“天馬”的65米口徑全方位可動的射電望遠鏡全程參加了“嫦娥三號”實時觀測任務,為月球軟著陸做出了卓越貢獻。
1994年,葉叔華提出了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計劃(APSG計劃)。次年,4年一次的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lián)合會第二十一屆大會在美國召開,葉叔華赴美提交APSG計劃。討論會上,不少國家的科學家懷疑:“中國人能干成這事嗎?”葉叔華一個人“舌戰(zhàn)群儒”,終于爭取到了各國對中國APSG計劃的支持?;貞浧疬@件事,葉叔華感慨萬千:“那是我在聯(lián)合國會議上為中國爭取到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也是我國天文界在國際上第一次爭取到一項由我們倡議、由我們主辦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真的非常不容易?!?/p>
由于在天文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1994年,紫金山天文臺將他們新發(fā)現(xiàn)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葉叔華星”,她也從此被尊稱為“女先生”。
葉叔華出生于廣州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1935年,全家遷往香港,她在那里完成了初中教育。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后,葉叔華收到一位要好同學從廣東韶關寫來的信,說政府收容僑生,可以免費入學。于是,葉叔華只身回到粵北樂昌,進入國立華僑第三中學學習。1944年,日軍迫近,葉叔華又來到粵北連縣,在培英真光聯(lián)合中學高三完成了學業(yè),考入中山大學。
顛沛流離的青少年生活和求學時光在葉叔華心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澳莻€時候我別無出路,只希望有書讀,有飯吃,有地方住?!比~叔華說,“只有體會過什么是亡國奴滋味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忱;才會明白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p>
葉叔華上學時喜歡文學,數(shù)學成績突出的她雖然報考了中山大學數(shù)學天文系,但文學依然是她的心頭好。葉叔華總說,中文這么美,沒有讀文學專業(yè)是她的遺憾?!拔业乃枷氤尚问窃谥袊墓艜?,有一點士大夫思想,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求官,不求財。我對物質(zhì)的要求不高,以前過的日子比現(xiàn)在艱苦得多?!比~叔華說。
如今,92歲高齡的葉叔華獨自在上海生活,她依然每天出現(xiàn)在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的辦公室里,閱讀最新的科技文章。她說:“我的孩子都在國外生活,我這個年齡,也許哪天就沒了,但我希望還能夠做一些事,為年輕一代敲鑼打鼓,建立舞臺,我這一生就算是為國家盡力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