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波, 王艷, 胡建廷
(1. 山東省藥學科學院 山東省化學藥物重點實驗室, 濟南 250101;2. 山東英才學院, 濟南 250104)
大鼠心臟自發(fā)性原發(fā)性腫瘤罕見,心臟的自發(fā)性原發(fā)性腫瘤包括心房間皮瘤、心臟副神經節(jié)瘤、心內膜神經鞘瘤和心壁內神經鞘瘤等[1-3]。海綿狀血管瘤也是大鼠心臟自發(fā)性原發(fā)性腫瘤的一種類型,但對于大鼠心臟自發(fā)性原發(fā)性腫瘤中的海綿狀血管瘤的文獻報道極為罕見。本文以空白對照組大鼠(試驗周期為26周)出現的一例自發(fā)性心臟海綿狀血管瘤為研究對象, 通過肉眼形態(tài)觀察、HE染色及血管內皮細胞CD31陽性標記物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 對該病例進行病理形態(tài)學的初步探討。
6~8周齡SPF級SD大鼠160只,雌雄各半,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有限公司[SCXK(京)2012-0001]。動物飼養(yǎng)于本中心SPF級動物房大鼠飼養(yǎng)間[SYXK(魯)2014-0008],分4組進行為期26周的灌胃重復給藥毒性試驗。
該患病動物為給藥26周結束后的空白對照組(雌雄各10)雄性大鼠。肉眼觀察,該動物心臟腫大,檢查體表皮膚無破損,眼、耳、鼻、口、外陰部等無出血或分泌物,肛周無排泄物附著。大鼠經剖檢后對心臟組織進行病理學和免疫組織化學觀察。
剖檢見病變位于室間隔,與心壁間界限不清晰,呈海綿樣結構,大小約1.5 cm×0.8 cm×0.5 cm,切面呈蜂窩狀(圖1箭頭所示)。
顯微鏡下, 觀察到心肌組織間含海綿狀血管瘤成分, 主要由邊界不清、擴張、充血的血管構成, 血管腔大小不等, 血管腔內有許多紅細胞, 管壁常較薄,內襯扁平的內皮細胞, 內皮細胞未見異型性(圖2)。
圖 1 心臟的肉眼形態(tài)學觀察
SP-0023 HistostainTM-Plus Kits免疫組織化學試劑盒,規(guī)格: 18 mL,批號: AG08164417,Rabbit Anti-CD31單抗、DAB染色試劑盒,均由北京博奧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圖 2 心臟海綿狀血管瘤的病理組織學觀察
CD31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1)石蠟切片, 常規(guī)脫蠟至水; (2)蒸餾水沖洗, PBS浸泡5 min; (3) 抗原修復: 將切片插到玻璃切片架上, 倒入0.01 mol/L的檸檬酸鈉緩沖液,微波爐中火加熱3 min至沸騰后,靜置5 min, 再加熱3 min至沸騰, 自然冷卻至室溫,PBS漂洗3次,每次2 min; (4) 3%去離子水孵育15~20 min; (5)添加試劑A室溫孵育15~20 min,傾去,勿洗; (6)添加適當比例稀釋的一抗,4 ℃過夜; (7)PBS沖洗,3 min×3次;(8)添加試劑B, 室溫孵育15~20 min; (9)PBS沖洗,3 min×3次; (10)添加劑C, 室溫孵育15~20 min;(11) PBS沖洗,3 min×3次; (12)顯色劑顯色。(13)自來水充分沖洗; (14)復染:蘇木素輕度復染1 min,鹽酸酒精分化,自來水藍化5~10 min;(15)高梯度系列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鏡檢。
血管內皮細胞CD31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顯示,低倍鏡下(圖3A),心肌間含海綿狀血管瘤成分,血管腔大小不等,呈海綿狀改變,血管腔內有許多紅細胞; 高倍鏡下(圖3B),毛細血管管壁較薄,管腔擴大,管腔內充滿紅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扁平,陽性染色,呈棕褐色。
在大鼠中,大多數原發(fā)性腫瘤通常為低分化的間充質腫瘤,由梭形細胞組成,這些梭形細胞腫瘤通常被認為是神經鞘瘤,這一觀點已被S100蛋白免疫細胞化學染色陽性支持[4,5]。血管瘤也是大鼠心臟自發(fā)性原發(fā)性腫瘤的一種類型,但人們對于大鼠心臟原發(fā)性腫瘤中的血管瘤的報道極為罕見。對大鼠來說,血管瘤最常見于脾臟、肝臟和皮下組織[6]。血管瘤是相對邊界清楚的血管腫瘤,其特征是大小不一的血管輪廓,內襯單層均勻、分化良好的內皮細胞,其特征類似于正常的血管內皮?;|通常很少[7]。本病例鏡下觀察心肌間由大小不一的血管輪廓組成,血管內襯單層均勻、分化良好的內皮細胞,這與大鼠血管瘤的診斷標準相一致。
圖 3 心臟海綿狀血管瘤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與大鼠相比,人類心臟血管瘤報道的文獻資料相對較多,但是對于人類來說,心臟血管瘤也是十分罕見的原發(fā)性良性腫瘤,占心臟腫瘤的0.8%[8]。據谷伯起[9]和Basso等[8]統計,過去國外有文獻報告只占0.8%~2.8%。病理組織學上主要有兩種: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毛細血管瘤鏡下主要為大量新生的毛細血管,新生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肥胖,管腔大小不等,管腔內幾乎沒有紅細胞; 而海綿狀血管瘤主要為增生的毛細血管是薄壁,管腔擴大,大小不等,管腔內充滿紅細胞,呈海綿狀改變[10]。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比較少見的血管源性腫瘤,機體任何部位都可發(fā)生,常見于皮膚、肌肉,而發(fā)生在心臟的海綿狀血管瘤極為罕見。本病例剖檢肉眼觀察血管瘤體積小、呈海綿樣結構,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血管內皮細胞上CD31分子為陽性; 鏡下觀察瘤體由不規(guī)則形的血竇構成,瘤與心壁間界限不清晰,瘤體中心部的血管竇纖維間隔可見散在的心肌細胞,高倍鏡下未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肥胖,而本病例血管管腔擴張,管腔內充滿紅細胞,呈海綿狀改變。因此,結合上述肉眼形態(tài)學觀察、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血管內皮細胞CD31分子染為陽性的方法,本病例可診斷為心臟血管瘤類型中的海綿狀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