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超
圖一 東漢 “偏將軍印章”金印
圖二 東漢 “朔寧王太后璽”金印
巴蜀是我國使用金器最早、工藝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時代約相當于中原商周時期的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貼金青銅人頭像和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至今依然耀眼奪目,熠熠生輝,足見當時金器制作技藝的爐火純青。本文將聚焦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珍藏的數(shù)件金器,它們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圖三 南宋 金腰帶扣飾(及局部)
金印通高2厘米,紐高1.2厘米,邊長2.4厘米,重108.95克,系漢代龜紐方形金印。經(jīng)檢測,其含金率高達96%。該金印的發(fā)現(xiàn)十分偶然,是1982年重慶市民劉定全在嘉陵江邊散步時無意中拾得,后自愿無償捐贈給重慶市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印篆刻陰文“偏將軍印章”五字三行,字跡清晰工整,篆刻挺拔遒勁。東漢應劭《漢官儀》中明確記載:“諸侯王,黃金璽,橐駝紐。列侯乃至丞相、太尉與三公、前后左右將軍,黃金印龜紐?!睋?jù)文獻記載,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始設于春秋,通常由帝王親自拜授,在軍隊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聲望,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云長和趙子龍都曾官拜此職。東漢“偏將軍印章”金印現(xiàn)陳列在“壯麗三峽”展廳,2005年被觀眾評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
圖四 南宋 花卉紋金碗
金印1954年出土于陜西寧強陽平關,形制、大小、字體與“偏將軍印章”完全一致。印采用澆鑄技法,首先將黃金融化成液態(tài)后倒入預先制作好的模范中,待其冷卻凝固成器后,再在背部雕刻多邊幾何形同心圓式甲殼。龜四肢伸張趴伏,頭探出張望,背部微微向上拱起,造型活靈活現(xiàn),生動可愛。
南宋金腰帶扣飾出土于重慶市南川區(qū)人民醫(yī)院基建工地發(fā)現(xiàn)的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石室墓中的金銀器窖藏,與之共同埋藏的還有金碗、金手鐲、金釵、銀罐、銀渣斗等。腰帶由11塊正方形、1塊圓形、2塊長方形扣飾組成,長107.2、寬6.8厘米,采用錘揲、掐絲、鏨刻、珠化等諸多工藝制成,精湛絕倫。其制作過程,首先利用黃金延展性強的特性,錘打制成薄片,使四周向上突起,然后再掐絲和鏨刻出主體圖案——纏枝瓜果,最后珠化出瓜果身上的顆粒。瓜果豐碩鮮美,顆粒飽滿,枝葉舒展盤繞,脈絡清晰??梢钥闯?,腰帶不僅是墓主人炫耀財富的物件,還是彰顯地位的象征,由此可以想象南宋時期名門望族的奢華生活。
碗口徑15.2、底徑6、高4.2厘米,重189克。敞口,弧壁,呈蓮瓣狀,共分六瓣,圈足。碗口鏨刻纏枝牡丹紋一圈,內底繪荷花圖案,圈足上錢紋一圈,皆取富貴吉祥之意。碗造型端莊規(guī)整,金色璀璨光芒,絕非普通豪門所能擁有。古人認為使用金器作為餐具能夠延年益壽,驅邪避兇,金碗正迎合了上層統(tǒng)治階級奢望“金身護體,百病不侵”,追求長生不老,貪圖永世榮華的心理。
盂口徑8、底徑5.5、高2.5厘米,重56克。敞口,唇沿,弧壁,平底,外刻有“連盤四兩七錢半 元”八字銘文。該盂系1982年3月在重慶市江北區(qū)上橫街織布廠房拆遷改建施工中發(fā)現(xiàn)的明玉珍墓陪葬品之一。盂通體素面無紋,不事雕琢,光潔潤滑,規(guī)整端莊,包漿勻凈,給人一種幽雅柔和之感。明玉珍是元朝末年眾多農(nóng)民起義軍中一支的領袖,曾率部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是歷史上第一位在重慶建都并稱帝的人物。明玉珍墓又稱叡陵,是重慶目前唯一發(fā)現(xiàn)的一座帝陵,也是全國罕見的農(nóng)民起義領導人墓葬,對研究明玉珍和重慶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釵長16.4、寬6.5厘米,重52克,1957年重慶市江北區(qū)大竹林磚瓦廠蹇芳墓出土。蹇芳墓又稱駙馬墳,據(jù)《巴縣志》記載,明永樂年間吏部尚書蹇羲之子蹇芳早卒,永樂帝賜以早歿的公主,封為駙馬,實行冥婚。
釵自古以來就是深受女性喜愛的首飾之一。釵通常由兩股簪子合制而成,因而常成為情人、夫妻離別時的信物:女子將釵一分為二,一半贈予郎君,一半自己保留,待日后重逢時相認。南宋詞人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中“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一句就描寫了這一場景。
明學士登瀛金釵制作精妙,絢麗華貴。釵腳呈長針狀,釵頭呈靈芝狀,寓意吉祥長壽,鏤空累絲,層次豐富,玲瓏剔透,流光溢彩。釵正面亭臺樓閣錯落排列,曲苑回廊,小橋流水,藤枝纏繞;高閣上人們正憑欄倚窗觀望橋上行走的馬隊,橋上三位學士官員模樣的人正在馬上談笑風生,神采飛揚,喜氣洋洋;童子仆從鞍前馬后地侍奉,抱琴捧盒,鳴鑼開道。釵背面刻《三學士詩》:“冠世文章絕等倫,瀛洲學士盛時人。玉堂金馬聲名舊,明月清風氣象新。閬苑朝回春滿袖,宮臺醉后筆傳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賜金蓮出禁宸?!薄案H鐤|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長生不老年年在,松石同歲萬萬春?!?末署“歲在戊申仲冬吉日造”。結合釵上圖案,推測有可能描繪的是西王母大壽,群仙前去賀壽的場景。釵上人物表情生動自然,屋檐門飾清晰可見,讓人不由地感嘆工匠手藝的巧奪天工、匠心獨具,也讓人不禁想象佩戴此金釵的婦人該是何等的莊重華貴。
圖六 明 學士登瀛金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