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霖,郭佳寶,張暢
人體運動學是研究人體活動的科學,包含功能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目前國內多數的康復治療專業(yè)將之設置為核心課程和專業(yè)基礎課程。作為康復治療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1門課程,《人體運動學》對學生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以及未來從事康復治療工作奠定基礎。因此,鑒于課程本身的復雜性和對學生完整知識體系建立的重要性,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學習效果,一直是《人體運動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1]。形成性考核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斯克里芬教授在其著作《評價方法論》中首先提出的。主要通過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實時監(jiān)控和反饋,形成對教育者和受教者即時性的影響效應,從而調動師生對教與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目的[2]。為探索《人體運動學》課程切實可行的形成性考核體系,我們從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形成性評價構建及內容的設計,以期為形成性評價模式在《人體運動學》教學中的實施提供參照。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四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yè)2016級和2017級共15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2016級學生為對照組(n=77),2017級學生為研究組(n=81)。2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本研究遵循經由徐州醫(yī)科大學康復治療專業(yè)教研室《人體運動學》課程組制定,并由校級教育教改研究課題立項的研究形成性評價體系設計方案。要求2組學生均使用相同教材,按照徐州醫(yī)科大學醫(yī)學技術學院制定的教學大綱要求完成《人體運動學》課程授課,教學時間均為10個教學周,共48個理論課學時和6個實驗課學時,2組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包括理論課與實踐課。理論課在多媒體教室開展,由任課教師講授所有課程,待理論部分內容講解完畢后,再由實驗課教師帶領學生按照課程實訓要求完成實踐操作學習。最終考核結果由期末卷面成績(70%)、出勤考核(10%)以及實踐課成績(20%)3部分組成。研究組采用形成性考核評價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理論課、實驗課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意見反饋。最終成績包括期末卷面成績(50%)、實踐課成績(15%)、出勤考核(5%)、小組講課表現(20%)以及隨堂測驗(10%)。具體實施過程如下:期末卷面成績(50%)由教研室教學組保證期末考試試卷難度系數整體和對照組試卷類似。并且按照徐州醫(yī)科大學考試中心要求,保證與對照組試卷試題重合率不高于20%。實驗課成績(15%)由實踐報告(5%)和實踐操作(10%)組成。實踐報告包括1次理論課后的思考題(2%)及1次實踐課后的思考題(3%)。實踐操作考試的監(jiān)考教師與對照組相同。出勤考核(5%)出勤考核部分根據每次上課到勤情況給分。小組講課表現(20%)研究組被分為10個小組,每組均需完成20~30min的講課任務。每組講課完成后,通過“問卷星”進行自我評價(5%)、組內評價(5%)、組外評價(5%)以及教師評價(5%),并從PPT制作、講臺表現、內容飽滿度3個方面給出評分依據(優(yōu)點/缺點),并將收到的評價匯總后及時反饋于組長。隨堂測驗(10%)共進行5次隨堂小測試(5×2%),測試題包括單選、多選以及填空題,測試時間不提前公布。
1.3 評定標準 ①考試成績評價:2組學生在學期期末均參加課程的理論和實操考核,試題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統(tǒng)一命題,難度系數基本一致,考核評價標準一致,均以百分制計分,及格(分數≥60),優(yōu)秀(分數≥85)。②問卷調查評價:在教學結束后分別向2組學生發(fā)放無記名學習自評調查問卷[3-4],內容包括學習信心、學習態(tài)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質疑釋疑以及對教學過程滿意度共6個項目的自評。問卷發(fā)放前,對該問卷進行重測信度分析,結果顯示2次測試的Cronbach’salpha系數為0.828,問卷具有較好信度。
2.1 考試成績 研究組學生最終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研究組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研究組學生的最終成績上優(yōu)秀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在及格率上2組學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研究組學生卷面成績在及格率和優(yōu)秀率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2組學生卷面成績與最終成績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aP<0.01
表2 2組學生成績及格率及優(yōu)秀率比較 n(%)
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問卷調查 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00份,共回收96份,回收率96%,回收問卷有效率100%。結果顯示,研究組學生在學習信心、合作交流和質疑釋疑方面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學生(P<0.05),在學習態(tài)度和自主學習方面2組并未表現出顯著差異。另外,研究組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學生自主學習自評調查問卷結果比較 n(%)
目前,國內《人體運動學》的教學載體以教材為主,教學形式以課堂授課為主[5],對教學效果的最終評價主要沿用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然而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過度注重考核結果的呈現,容易導致教師拼命講授而學生死記硬背的惡性循環(huán),這與《人體運動學》課程的特點并不適宜,且忽視了引導學生對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與我國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不符[6]。形成性評價則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評價標準的彈性設置等特點來保證師生對教學及學習本身的有效反思,提高他們對學習過程的參與度,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端正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習主動性[7]。因此,將更注重教學過程體現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引入《人體運動學》的教學中就顯得極有必要。我們嘗試構建適宜于《人體運動學》課程特點的形成性評價體系。最終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在課程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對學生在學習信心、合作交流、質疑釋疑以及課程整體滿意度方面,相對采用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對照班級均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這也表明了教學過程有效的師生反饋,確實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形成性評價是改善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從本質上來講是教育評價,是依照教學目標有計劃的收集教學活動中的相關信息,從而能分析目標達成程度的1種方式。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反饋是其重要特點,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方式,但實踐中常常關注通過贊揚的方式提高學生積極性,而忽視了反饋本身的評價功能,反饋也變成流于形式的紙上談兵。因此,我們在應用形成性評價的課程改革中,應牢牢把握反饋機制的主要目的,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掌握其達成學習目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優(yōu)勢與不足,同時教師也應根據反饋意見改進教學,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8]。此外,在教改的過程中,完全的否定終結性評價方式在教學評價上的價值也是1種誤解。適當的終結性評價(理論考核)同樣也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部分,涵蓋記憶、策略和專業(yè)知識的考核[9]。因此,說形成性評價是為了學習的評價,那么終結性評價則是關于學習本身的評價[10],在教學活動中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不同評價形式的關系,將終結性評價有效地融入形成性評價體系中,則是關系到教改成功的重要因素。
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tài)、多次進行的評價,但它并非固定不變的評價體系。任何評價體系都應該適應于不同課程的具體要求,這也就要求形成性評價體系也應隨著教學情況的變化而進行不斷地改進。具體到《人體運動學》課程,其本身作為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的基礎課,幾乎與所有的后續(xù)專業(yè)課均有密切聯(lián)系[14],因此隨著物理治療學、作業(yè)治療學、假肢與矯形器學、生物力學、神經生理學等學科的快速發(fā)展,《人體運動學》本身內涵與外延也隨之改變,這就要求我們《人體運動學》課程的評價體系也應處在動態(tài)的改進中。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科學應用形成性評價,確保其在評價活動中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綜上,形成性評價可以通過對教與學過程的改進,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改善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設計和實施形成性評價。然而,不同的課程和不同的教學對象均有各自特點,如何將形成性評價體系有效地應用到不同的課程教學中,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能準確地把握,形成性評價的內涵,針對不同課程和不同教學對象實施符合其特點的評價,如此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以評促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