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刀
我們之前說過了唐刀,這一期說一說苗刀。
苗刀和唐刀差不多,都是用來跟日本刀較勁的,唐刀的人設是日本刀的祖宗,而苗刀的人設則是戚繼光抗倭的兵器。當然,就像唐刀背景是假的一樣,苗刀的背景也是假的,只不過沒有唐刀那么假。
同樣,開宗明義,苗刀跟苗族沒有關系,跟戚繼光也沒有關系。所謂苗刀,源自日本刀法及日本野太刀形制,刀法源流是日本刀法,刀制也完全仿自日本,明清稱為單刀、長刀,民國時武人為了與普通的單刀做區(qū)別,為其改名,因為刀身形似禾苗,所以起名苗刀。
苗刀為戚繼光首創(chuàng)的說法,流傳甚廣。據(jù)說戚繼光為了抗倭,專門給他的戚家軍制造了戚家刀,而戚家刀就是苗刀。但事實上,根本沒有戚家刀這種刀,戚繼光沒有首創(chuàng)任何刀。
大概自宋朝開始,中國人就發(fā)現(xiàn)日本刀的鍛造水平超過了中國刀,歐陽修的《日本刀歌》中這樣描述: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讓妖兇。
古代中國人思想十分開闊,對于別人家的好東西,并沒有一定要證明自己更強的想法,而是踴躍學習。明朝時,中國的刀匠參考日本刀的型制,用中國本土的工藝打造了一類腰刀,并配上中式刀裝,改為一種單手腰刀。這類刀一般被稱作倭式腰刀或仿倭刀?!独m(xù)文獻通考》卷131《兵器》記載,洪武十三年設置“軍器局”,所制作的各類刀中就有“倭滾刀”。明武宗正德年間“兵仗局”制作“倭腰刀萬二千把,長柄倭滾刀二千把”?!睹鲿洹芬嘤小凹t鯊魚皮靶黑斜皮鞘錽銀事件倭腰刀”的名目,都是仿造倭刀。
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平鏟平削至刃,刀刃平磨,無肩乃利,由妙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
而這時候,戚繼光還沒出生。
至于戚家軍的制式軍刀,在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明代展廳有一把刻有“萬歷十年,登州戚氏”八字的戚氏軍刀,是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官時制造的。那把刀是非常標準的雁翎刀形制,雁翎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顯然跟“戚繼光首創(chuàng)”沒什么關系。
戚繼光所著的《練兵實紀》中也有詳細說明腰刀形制,就是柳葉刀形制,柳葉刀和雁翎刀都是明代主流制式腰刀形制,戚繼光也只是沿用朝廷制式腰刀。戚繼光曾經(jīng)在《紀效新書》里面感嘆過日本刀的品質遠超中國刀,但是戚繼光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中國軍刀要在材質上下功夫,同時要改變研磨方法。
“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平鏟平削至刃,刀刃平磨,無肩乃利,由妙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側銼橫出,芒兩下有肩,砍下不深,刃芒一禿,即為頑鐵,此當辯之,刀要與手相輕,柄要短,形要彎……”
戚繼光提出的這種“平磨”方法,所得出的刀身和日本刀是不同的,平磨得出來的刀身整個是“V”字形的,沒有脊,而日本刀大多是起脊鎬造——刀身側面有一條隆起的線,平磨造出的刀刃沒有這條鎬線。
同時刀尖和日本刀也不同,日本刀的刀尖要更加尖銳和鋒利,稱為切先。而戚繼光則要求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采用削棟——刀背兩個側面去薄,這種方法來減輕刀刃整體重量,同時又不減少刀刃的強度。從設計理念來說,比日本刀還要強一點。但這樣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戰(zhàn)斗技法的不同,日刀更加注重刺擊,而中國刀注重砍削。
所以戚繼光軍隊中,用的刀和刀法都跟日本刀沒有關系,在《紀效新書》第一版中沒有收錄任何刀劍法,到第二版時,才將得自日本的刀法改良后收錄進去,定名為《辛酉刀法》,但這也只是收錄,并沒有大肆要求士兵習練。
真正學習“倭刀法”的,是我們之前曾經(jīng)提過的程宗猷。在他的《單刀法選》中,才說了“器名單刀,以雙手執(zhí)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余訪其法……不吝授余,頗盡壸奧”。
這個才是后世苗刀的始祖,技法也跟戚繼光收錄的《辛酉刀法》不同,程宗猷說“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五尺”。習此刀法所用五尺刀,是仿的日本野太刀,刀法也應該是來自日本野太刀的刀技。
野太刀也叫大太刀,尺寸十分巨大,通常都在五尺開外,在日本歷史上使用者也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制造十分不易,一是戰(zhàn)國一過進入江戶時代后,這么巨大的軍陣用器幾乎沒有什么用途了。日本有一口最大的大太刀——山金造波文蛭卷大太刀,刃長七尺一寸二分,刀全長一丈一尺三寸二分,超過三米。
所以現(xiàn)在好多人看著苗刀那個長度驚嘆,說我們比日本刀要長,一寸長一寸強,苗刀比日本刀厲害,而且這個是我們自己發(fā)明的,實際上,大部分被他們用來作比較的日本刀是打刀,尺寸本來就沒有野太刀長。
后來吳殳寫《單刀圖說》的時候,也說“唐有陌刀……其法不傳。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于是結合劍法改良出十八勢單刀法。這個我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jīng)提過了,他的刀法和程宗猷的其實同出一源,都是日本刀法。
直到到了民國時,曹錕設置了苗刀營,這個時候才正式給這種長刀、單刀改名為苗刀,同時期身兼軍閥和武術家身份的馬鳳圖對此的評價很簡單,“出自對日本刀的忌諱……如沿用程宗猷、吳殳的單刀,又容易與一般的單刀混淆,于是便改了名字”。
后來到了中央國術館時期,馬鳳圖的弟弟馬英圖,和精擅苗刀的郭長生兩位,將原來傳授的不同的雙手刀法進行調(diào)整,參照古譜修定了一個套子,為便于流行,于是繼續(xù)使用“苗刀”名,改稱為“二趟苗刀”。主要刀勢與程宗猷《單刀法選》大部分相同,這也足以說明晚清河北省內(nèi)兩支雙手刀法的源頭,都應出自程宗猷,或是直接源自程宗猷的刀法老師“浙人劉云峰”,而這個刀法就是倭刀法。
馬鳳圖的兒子馬明達先生對于甚囂塵上的苗刀之說,也有過評論:“當今海內(nèi)以苗刀鳴世者不一而足……近年頗有些熱鬧氣象。因為苗刀名氣大,又有某種神秘感,加上商品經(jīng)濟給武術觀帶來的巨大沖擊,于是,各式各樣的‘苗刀紛紛脫穎而出,專家們也就紛至沓來,著書立說。但恕我直言……不能證明你的苗刀貨真價實?!?/p>
馬明達先生身為苗刀發(fā)起及刀法修訂的親歷者及當事人,對民國苗刀之起,及后來流傳之刀法敘述,基本可徹底定論。再加上目前相當數(shù)量文獻中記載的有關戚繼光、程宗猷、吳殳、石電、劉云峰等幾人所獲所傳刀法的資料交叉印證,足以證明苗刀源流。
所以,苗刀之名,起自民國。目前國內(nèi)流傳的大多是中央國術館時期修訂出的二趟苗刀法。苗刀的形制和刀法,傳自明清時期程宗猷、吳殳,源頭都是日本,實際就是改動過的日本野太刀法。至于戚家刀,無論是形制還是技法,都和所謂苗刀沒有關系。
偶乘青帝出蓬萊,劍戟崢嶸遍九垓——《紹興道會》 唐·呂洞賓
戟在我國是個很神奇的兵器,愛它的人認為它天下無敵,鄙視它的人認為它毫無殺傷力。而且這些人爭論的對象都是方天戟,但戟真的不是只有方天戟一種。
早期的戟是正經(jīng)戰(zhàn)場上的殺傷性武器,名列“周代五兵”,是戈、矛的綜合體,它的前端是矛頭,下面聯(lián)裝橫戈,可以鉤掛、可以啄鑿、可以捅刺、可以切割,一身兼職四大戰(zhàn)術用途,殺傷力比單一的戈和矛都要強,當然除了戈、矛結合的形制,還有其他的雙戈戟、三戈戟等,就是兩個戈或三個戈聯(lián)裝到同一個桿上,所以最早的戟其實就是復合兵器,先秦的所有復合長兵器都叫戟。
后來到了西漢時期,戟的材質和形制發(fā)生了一點變化,秦代及其以前的戟都是聯(lián)裝青銅戟,而從西漢開始,軍隊使用的戟都是鋼鐵制成的合鑄戟,這種戟的外形呈卜字狀,因此也被稱為卜字戟。當時戟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兵種,騎兵使用的戟被稱為馬戟,步兵使用的戟被稱為步戟。馬戟都是長戟,長度基本都在兩米開外,步戟則有長有短,長度不定。
到了東漢,戟又有了新的發(fā)展。東漢的戟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戟枝和戟刺均平直;第二種,戟枝平直,戟刺向枝彎曲;第三種,戟刺平直,戟枝向上翻翹;第四種,戟刺平直,戟枝伸出后明顯上翹。
第一種戟與西漢時期的鐵戟形制相同,其余三種則是東漢出現(xiàn)的新型鐵戟,其中后兩種戟的戟援上翹,與過去的鐵戟存在明顯區(qū)別。這種戟援上翹的戟利于叉刺而不利于勾啄。一般認為,在東漢時期,戟的用法開始發(fā)生緩慢變化,勾啄的功能逐漸弱化,叉刺成為主要攻擊手段。但這也是戟最后的輝煌了,這之后,戟逐漸就被軍隊所淘汰了。
在學術界,關于戟為什么被淘汰有幾種說法:
1.由于小枝的存在,戟的穿刺力不如長矛,無法有效穿透鐵甲,作戰(zhàn)效果不如長矛。
2.戟的小枝殺傷力有限,存在價值不大。
3.戟的頭部太重,操持不便。
4.戟頭的形狀不利于密集編隊。
5.打造戟頭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
6.北方民族沒有使用戟的傳統(tǒng),隨著五胡十六國的興起,北方民族和中原民族廣泛融合,戟被淘汰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但在武術界,流傳有另一種說法,很多人認為,戟的淘汰是因為在漢朝有另一種兵器出現(xiàn)了,那就是鉤鑲。
鉤鑲中的鉤就是鉤子,鑲則是手盾,所以鉤鑲的造型就是一個手盾前面加裝一個鉤子,我一直認為這東西是后世所有奇門兵刃的鼻祖,它兼具防、鉤、推三種功用,一般和環(huán)首刀配合作戰(zhàn),戰(zhàn)斗時鉤用于鉤束對方兵器,對戟頭橫出的小枝特別有效,鑲則用于推擋,同時右手環(huán)首刀揮向敵面門。
這樣一件兵器,將戟克制得死死的,準確地說是將戟橫戈的那部分克制得死死的,于是東漢卜字戟的橫枝越來越短,直到最后徹底退化回長矛的形狀。
但戟和其他就此失傳的古兵器不同,它雖然從戰(zhàn)場上退了下來,但作為儀仗用具保留了。
根據(jù)漢代儀注,皇帝派出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率兵征伐時,常常賜以棨戟,以代斧鉞,允許他專征、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皇帝親賜的戟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所以這種有衣的儀仗用戟叫做棨戟。這個時期戟還屬于一個從戰(zhàn)場到儀仗的過渡期。
后來到隋朝時,棨戟就徹底成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尊貴身份的儀仗物了。根據(jù)隋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
唐代文武官員都以門前列戟為榮,按照唐制,只有官、階、勛都在三品以上的官員,門前方可列戟。
戟成了儀仗用后,造型就開始一路跑偏,越來越華麗,后期多帶戟刀。而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方天畫戟,它其實并不是儀仗戟,它最早是梨園行的人設計出來,給戲曲舞臺上的武將用的,當然它的造型參照了儀仗戟的樣子。
但是,重點來了,這種方天畫戟雖然并非出身沙場,但它卻陰差陽錯的重新具有了實戰(zhàn)性。它的造型結構,跟西方月牙戟以及日本的十文字槍是相同的。
它可以刺、可以砍、可以拍,反弧的戟刀可以輕易砍爆頭盔,而橫枝和戟刀配合,能在卡住對方武器的同時鏟削敵手——這是戟曾經(jīng)的天敵鉤鑲的主技能,被方天畫戟陰差陽錯的具備了。
當然,它即使有了這樣那樣的優(yōu)點,還是沒能再次重返沙場,因為它的缺點也很明確。
首先它的戟頭太重了,前后重量極不平衡,基本上如果要使用的話必須在底端配上一個尾鐏。但這樣一來整體重量就更重了,對于使用者的要求無形中提高了很多。而且這么重的重量,對于戟桿的長度就有了限制,它不可能太長,否則即使是高手也玩不轉。
那用來馬戰(zhàn)就不可能了,而如果用它來步戰(zhàn),倒是比刀劍長,同時還兼具鉤鑲的功能,可它的重量注定了它沒有花槍靈活。鉤鑲也對付不了光桿一根的長槍,所以還是雞肋,唯一適合它的戰(zhàn)場,似乎是重甲步兵團,上可爆頭盔,下可砍馬腿。但方天戟的成本又是那么高,不可能大規(guī)模裝配,于是乎,方天戟的戰(zhàn)場,就只能是戲臺上了。
總體來說,戟的命運比與它同屬“周代五兵”的戈、殳都是要好的,起碼經(jīng)過幾千年后,現(xiàn)代我們依舊能看到戟,雖然它的造型已經(jīng)跟最初的樣子不一樣了,但我們還知道有這么一件兵器,武術界還能流傳有完整的一套戟法,這就不易了,而且它雖然雞肋,但是帥啊,所以如果不考慮種種條件制約的話,在意氣風發(fā)時,喊一句“左右,取我戟來”,還是很拉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