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這句詩常常出現(xiàn)在朋友圈中,但貼在莊戶人家的門上,倒是頭一次見到。
我在浙江麗水市松陽縣的一處村落閑逛,黑瓦黃墻的房屋,全都貼著山坳而建。一位老奶奶坐在屋前的木凳上,身后虛掩的木門,油漆剝落得看不清歲月,門上貼著的這句王維的詩倒是清晰可見。
游走松陽,白云青山隨處見,歲月不辨是常態(tài),仿佛這山銜水繞的景致凝固了時間,真的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了。
松陽入詩不少,比如宋代的沈晦曾將其比作桃花源:“寒流穿曲岸,支徑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靜珍禽飛。唯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p>
現(xiàn)身于王維詩句的松陽,是在《送縉云苗太守》一詩中,詩人吟出了“按節(jié)下松陽,清江響鐃吹?!?/p>
“清江”即松陰溪。松陽四面環(huán)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占了大部分面積,謂之“八山一水一分田”?!耙凰钡乃?,幾乎全都出自松陰溪,它是浙江省第二大江甌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一半的流域在松陽境內(nèi),養(yǎng)育了松陽的沃土良田,所以松陽自古就有“處州糧倉”之稱(“處州”即麗水的古稱)。
此地自古即是兵家之路。公元前138年,閩越國攻打東甌國,漢武帝出兵相救,隨后東甌數(shù)萬部眾經(jīng)水路過麗水,沿松陰溪到達古市一帶上岸,后轉(zhuǎn)經(jīng)衢州等地北遷至如今的江蘇揚州等地。
又過了近30年,幾乎是同樣的“逃亡”線路,只不過,這次北遷的是被西漢軍隊擊敗的東越國殘部。
陸上交通崎嶇的若干年里,水運是進出古城的主要交通方式。如今在松陽,松陰溪舊時的忙碌依稀可見,地名里有用渡口命名的黃公渡、黃埠頭等。
商貿(mào)往來的痕跡,也留存了下來。那些沿著水路來松陽經(jīng)商的外地人,結(jié)成商會,留下了江西會館、福建會館等。
松陽縣博物館以前設(shè)在湯蘭公所,也叫“蘭溪會館”,清嘉慶十四年由湯溪、蘭溪籍商人在松陽集資興建,是松陽會館中面積最大(1100平方米),也是最宏偉壯美的會館,共有88根落地大柱,雕刻精細,乃研究明清建筑的重要案例。
鮮活的是松陽老街。
筆直的街道并不寬敞,但青石板路清亮綿長,兩旁的建筑古樸而閑適。屋子大都是明清時期到民國年間形成的老建筑,兩層的土木結(jié)構(gòu),樓下是店鋪,樓上是住宅。沿街的部分,只是建筑的前面,更多的幽深藏在后面,是傳統(tǒng)江南小城前店后場的布局。
鱗次櫛比的店鋪,保留著昔日的買賣,裁縫店、剃頭店、拉面店、酥餅店、鐵匠鋪、金銀鋪、炭燭鋪、錫箔鋪、草藥店……應(yīng)有盡有。如今老街的各個店鋪前,還醒目地貼著手機支付的二維碼。
時間的凝固,在松陽無處不在,就像氤氳的云和霧,彌漫在浙南山地中的這個小城。
位于縣城西三公里處,有始建于北宋年間的延慶寺塔,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說也是目前江南地區(qū)唯一保存完整的北宋原物。
此塔最初名“云龍”,因建在云龍山下而得名,后于公元1130年改稱延慶寺塔。古磚壘砌而成的塔體,鶴立于碧野,共六角7層,高38.32米;塔身中空,但每層的南北東西方向,都有可以遠眺的拱券式門窗,通透明暢。游客們可沿每層的回廊,一層層往上登上塔頂,塔頂有7個互相串鎖住的鐵鑄圓盤輪,纏住直立向天的鐵質(zhì)芯柱。
2018年10月2日,浙江麗水松陽風光
千年風雨后的延慶寺塔,如今塔身略傾斜,有人稱之為“東方比薩斜塔”,倒將其“貶低”了不少。
出城漫行,風光無限,那些迄今保存較好的古民居令人驚喜。
黃家大院位于距松陽縣城兩公里的烏丼村,是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構(gòu)思奇妙的建筑工藝精湛,前后耗時60多年才全部建成,凝聚了明末清初松陽首富黃中和祖孫三代人的心血。
在松陽,可以作為建筑標本的存在,除了黃家大院,還有許多。比如,始建于明末清初的石倉古民居群,囊括了幾十座清式民居、古店鋪、祠堂和廟宇等,可謂一幅內(nèi)容豐富的歷史畫卷。
楊家堂村,5座小山環(huán)抱的古村落,始建于1655年,因明代文臣宋濂的十一代孫遷徙于此,遂成為宋姓家族聚集地。
村里建筑依山而建,層層向上延展,黃墻黑瓦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在陽光下泛著光芒,因而有“金色布達拉宮”之稱。錯落有致的黃土墻斑駁于陽光下,詩詞家訓、彩繪壁畫掛在墻上,在光影的流動中,靜默而肅然。
村頭的老樟樹,年年歲歲俯瞰著下方的那條小溪,聽著溪水哼著小曲繞村而行,從不停息。
秋天抵達這里的話,被太陽曬紅了臉的小柿子會一個又一個靠在墻頭,停在樹上,熱情地盯著您。所謂“四塞無他虞,唯此桃花源”,莫過于此了吧。
在松陽的日子,緩慢得記不得光陰。抬頭是悠悠的白云拂過山頭,耳旁有潺潺的溪水淺吟低唱,偶聽風過林間,只見草木柔軟起伏,安詳而恬淡。
無數(shù)個古村落仿佛是跌落凡塵的星星,在松陽的山水間熠熠生輝。它們中的大部分先民為躲避戰(zhàn)亂,從遠方遷徙而來。這里的山山水水收留了他們,而他們用辛苦勞作回饋了這片土地,使之繁茂不衰。
不知山外事,倏忽已千年。在松陽的日子,緩慢得記不得光陰。抬頭是悠悠的白云拂過山頭,耳旁有潺潺的溪水淺吟低唱,偶聽風過林間,只見草木柔軟起伏,安詳而恬淡。
自然的賜予,松陽從容地接納,并視若珍寶,也因此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松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8年,松陽縣實現(xiàn)旅游總收入41.91億元,約占全縣生產(chǎn)總值(106.06億元)的40%。
“四塞無他虞,唯此桃花源”——愿沈晦的“桃花源”在松陽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