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涵
奶奶有一件棉襖,很大,已經洗得褪色了,但她還是舍不得扔,我也舍不得它。這件棉襖很舊,但是很干凈、很大,足以把小時候的我整個裹住。它就是我的樂園。
那是一個秋天,我和奶奶出去買菜。大雨不期而至,路上的行人都第一時間加快了腳步往家趕,或是在附近找個避雨的地方。我還沒有反應過來,奶奶就松開了牽著我的手,用她那寬大的棉襖一把裹住我,抱起我向家里跑去。我緊緊地摟著奶奶,頭埋在奶奶懷里,聞著奶奶身上淡淡的香味,心里涌動著一種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的情緒,只知道這種感覺讓我安心,我很喜歡。
又是一個冬天。我最討厭的冬天——正是好動年紀的我一到冬天不得不穿上厚重的棉襖,干什么都不方便。所以,我總喜歡只穿著毛衣就往外跑。每當這時,奶奶就會從背后像老鷹捉小雞似的一把把我抱起來,四處溜達著,哄著我玩耍。我縮在她的棉襖里,習慣性地聞著她身上的香味,忽而明白,那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的情緒其實是安全感,也是奶奶帶給我的溫暖和愛。
漸漸地,我長大了,寬大的棉襖漸漸裹不住我了。奶奶有飯后散步的習慣,我每天扶著她在小區(qū)里走幾圈。初春,迎面吹來的風還帶著些許涼意,沒過多久我的手就冰冷了。奶奶摸了摸我的手,皺起了眉頭,牽起我的手放進她那寬大的口袋里,用自己的手給我焐著。源源不斷的熱力從口袋里、從奶奶手心傳到我的手上,那是奶奶的溫度,也是愛的溫度。
奶奶去世了,那件棉襖也和她一起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奶奶身上的香味和奶奶帶給我的溫暖。我的樂園沒有和她一起遠去,它會永遠留在我的心里。
教師點評
不少同學在寫作文時存在誤區(qū):認為選材一定要求新、出奇。每次,我會耐心地追問他們兩個問題:身邊的故事寫完了嗎?身邊人的故事寫完了嗎?
楚涵這篇文章,言簡且意豐。寫的是同學們都寫過的長輩對我們的關心和付出,選材并沒有“出奇制勝”,但貴在巧思。所有的情和事,都緊緊“包裹”在一件奶奶的大棉襖里,向讀者娓娓道來。在我們記憶深處,是不是也珍藏著這樣一件“見物如面”的器物呢?
卒讀此文,感人至深,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文字的最大力量,是來源于生活本身的。
(呂增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