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作者羅貫中。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作者在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tǒng)一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斗爭的經(jīng)驗和智慧。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有助于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里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tǒng)一的愿望。小說描述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chǎn)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jù)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于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tǒng)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斗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寄希望于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做出一番功業(yè),統(tǒng)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tǒng)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jīng)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度龂萘x》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具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夸張,并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于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表現(xiàn)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于描述戰(zhàn)爭。全書共寫大小戰(zhàn)爭四十多次,展現(xiàn)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彝陵之戰(zhàn)最為出色。對于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zhàn)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并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zhàn)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zhàn)爭的激烈、緊張、驚險,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shù)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jié)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墒亲髡邊s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于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作者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jié),既寫得曲折多變,又前后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于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chuàng)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fā)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象、夸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边@一批評是中肯的。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影響深遠。它是廣大人民認識三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軍事、政治斗爭和整個社會面貌的教科書;它曾為后世農(nóng)民革命的戰(zhàn)略策略提供了借鑒。幾百年來,它為民族戲曲提供了大量題材;為后世文學提供了一種反映復雜歷史生活的體裁。
馬謖拒諫失街亭(節(jié)選)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shù)镭M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逼皆唬骸皡④姴钜印H敉捅?shù)?,筑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jīng)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矣?!敝q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zhàn)?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瘪R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于山上下寨。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避矅@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避矄栐唬骸叭臧哺页龃舜笱??”昭曰:“男親自哨見,當?shù)啦o寨柵,軍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避泊笙苍唬骸叭舯谏缴?,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余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p>
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避材嗣鼜堗A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后乘勢擊之。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看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沖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品讀
司馬懿兵到街亭,首先立足于了解情況、分析情況。這反映了一個有才能的軍事家善于知己知彼,與馬謖的自恃輕敵恰好形成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