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玲
有一位藏族女性,不畏風吹雨打,不懼困難挑戰(zhàn),靜靜地盛開在高原鉆井一線,詮釋著生命的堅強、幸福與向往吉祥的信念,體現(xiàn)出青海鉆井人頑強奮斗的愛國創(chuàng)業(yè)奉獻精神?;▋弘m小,但扎根在柴達木,綻放于花土溝,卻也有自己獨特且耀眼的光芒。
這朵“格?;ā本褪俏鞑裤@探青海鉆井管子工具公司橋吊女工尕藏卓么。青海鉆井人常年奮戰(zhàn)在海拔3400多米的柴達木盆地,盆地表面一直被世人形容為“月球表面”,孤寂荒涼,生命絕跡,寸草不生。這里氧氣只能管個“半飽”,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坐著心慌,走路氣短,爬樓腿發(fā)軟,睡覺就失眠,嘴唇干裂鼻出血,空手也背40斤,這些平常時時都能體會得到,并且要想方設法克服與戰(zhàn)勝困難,是高原生存必須練就的基本功。別處都有一年四季,這里只有冬季和風季,尕藏卓么就是在這個環(huán)境里工作生活的。
盆地里有一個叫花土溝的石油小鎮(zhèn)子,這里既沒有杏花春雨、小橋流水的江南魅力,也沒有十里長街、華燈璀璨的城市繁華,每天陪伴尕藏卓么的,只有塵土中川流不息的抓管機、吊車這些“笨家伙”,還有冷冰冰的鉆具套管,以及呼嘯嘶鳴、鋼花飛濺的排排車床。尕藏卓么畢業(yè)于幼兒教育專業(yè),也曾是美麗高挑、皮膚白嫩的追夢女孩,初次踏上柴達木盆地,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一想到曾在黑白琴鍵上歡快跳躍的纖纖玉指,將會被鉆井工具磨礪成粗壯有勁的鋼筋鐵骨,心里一度畏懼過退縮過,這就是想要的事業(yè)嗎?這里能實現(xiàn)夢想和價值嗎?一陣彷徨與茫然悄悄襲上她的心頭。
尕藏卓么的第一位師傅肖李桃在柴達木奉獻了一輩子,他以35年平凡而不平靜的鉆井管子修理工生涯,言傳身教讓尕藏卓么慢慢堅定了扎下根安下心的樸素信念,接續(xù)傳承著“缺氧不缺精神”的錚錚誓言。那是卓么剛上班頭一年初冬的一天晚上10點多鐘,她正在宿舍看著《流星花園》連續(xù)劇,突然聽到場區(qū)傳來鉆具的碰撞聲混合著呼嘯的風聲,時隱時現(xiàn),格外刺耳。大概一個小時后聽到樓道里傳來腳步聲,沖出去一看,肖師傅正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昏暗的燈光里走回宿舍房間,那個被歲月與勞作微微壓彎腰身、卻消瘦矮捷的背影,令她至今難忘。卓么隨著師傅走進房間,一打聽才知道,井隊報來臨時計劃,急需套管短節(jié),肖師傅自告奮勇和車工一起加工急件。師傅說井上的兄弟們頂著寒風徹夜鉆井施工,和他們相比這點辛苦差遠了。卓么急著問為什么不帶上她,也好搭伴干活兒,師傅卻說:“你還是小女孩,受了風寒會落下病根,所以沒有叫你?!?/p>
感受著師傅簡短話語里的責任與關愛,尕藏卓么不禁想起了阿爸曾經(jīng)奉獻鉆井的光榮歷史。那時的他數(shù)十年奔波在鉆井物資供應線上,把一根根管具安全及時運送到野外井隊。記得當時,她從老家青海湟中縣轉(zhuǎn)學到油田中學,日常已經(jīng)習慣用藏語交流,突然進入新環(huán)境必須改用漢語,交流起來相當困難。阿爸是轉(zhuǎn)業(yè)兵,性格倔強耿直,晚上他就抽空輔導卓么的功課,最開始教的漢語都是些“方鉆桿、鉆鋌、拖掛車、井隊”這些他非常熟悉的業(yè)務用語,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許從那時起,尕藏卓么就注定要接過“鉆二代”的接力棒,繼續(xù)在柴達木為油奉獻。現(xiàn)在才開了個頭,卻整天哀怨嘆息、怨天尤人,不是辜負了這個標準“鉆二代”的光榮身份嗎?尕藏卓么心里這樣想著。
在這種意念的引導下,從陌生到了解,從了解到熟悉,漸漸地,尕藏卓么開始喜歡橋吊工這個崗位了,喜歡上了一個距離地面約5米、長250米的在半空軌道上穿梭的橙色“鐵皮箱”,它既是鉆具橋吊系統(tǒng)的指揮室,也是橋吊工成長必然經(jīng)歷的“煉丹爐”,指揮室里冬天最冷能到零下20多攝氏度,夏天最熱能升到42攝氏度,雖然用工裝全副武裝,仍然會“冬天一臉霜、夏天一身汗”,感冒上火更是家常便飯。橋吊工作重點在指揮室與地面的默契配合,不然輕則損傷鉆桿車床,嚴重的會造成人身傷害。為了把每根三四百公斤的“鐵家伙”收拾得服服帖帖,尕藏卓么挑燈夜戰(zhàn),把白天的工作心得、操作要領記錄下來,通過自己思考揣摩,編成易懂好學的教材,方便班組成員學習訓練。領導及同事們給這本教材起了個“穩(wěn)準快”操作法的大名,“穩(wěn)”是指管具移動過程穩(wěn)定,避免左右晃蕩;“準”是指準確無誤地將管具送進直徑只有34厘米的卡口,還要保證地面人員和設備安全;“快”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要眼快、手快,縮短車床等停時間,必須提前預判,看哪個車床即將完工,立即準備下根待修管具。經(jīng)過她的摸索實踐,“穩(wěn)準快”工作法很快成為單位內(nèi)部的技能培訓教材。
班里有個老師傅叫趙建國,在井隊受工傷后左腿一瘸一拐,上橋吊爬樓梯都費勁,地面推送管具又跟不上速度,他自己覺得拖了班組后腿,工作中焦躁、自卑,情緒低落。但趙師傅在井隊干了十幾年,對鉆具尺寸屬性爛熟于心,閉著眼睛都能摸出個一二三來,尕藏卓么就針對這些特點,安排他對回收鉆具進行鑒定分類,她和班組其他成員則根據(jù)輕重緩急、修復難易程度,見縫插針地運送倒修鉆具,這樣一來,班里當月車修量提高了近10%,而且質(zhì)量全部一次檢測過關,從橋吊到車工再到檢測,都從“一條龍”工作法里嘗到了省時省力的甜頭。大家都夸趙師傅有能耐,他很自豪也很感謝尕藏卓么,主動提出要當她的入黨介紹人。在趙師傅的培養(yǎng)與督促下,尕藏卓么2008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2013年6月,憑著8年多的帶班經(jīng)驗和工作成效,她在西部鉆探紀念建黨92周年座談會上介紹經(jīng)驗,作了《做好“四心工作”打造和諧班組》的發(fā)言,單位領導同事都為她驕傲。因為工作表現(xiàn)突出,尕藏卓么先后被評為青海省優(yōu)秀共青團員、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
尕藏卓么的愛人全曉軍也在青海鉆井管子工具公司工作,是抓管機司機。他們2003年結(jié)婚,兩個人工作生活同在一起,互相扶持,生活還算不錯。后來有了孩子,最大的困難也就來了。青海油田生活基地在敦煌,生產(chǎn)基地在花土溝,因此鎮(zhèn)子上沒有學校、幼兒園。從休完產(chǎn)假起,尕藏卓么和愛人就輪流倒休回敦煌照顧孩子,但因為是兩個月休息一個月的輪休制,掐來算去,兩個人也總有一個月是照看孩子的空檔期,女兒只好寄養(yǎng)在親戚家里,做了“留守兒童”。好不容易熬到了女兒上幼兒園,她們就變換成另一種“家庭模式”,寒暑假帶女兒上花土溝待著,一方面解決了照顧孩子的空檔期問題,另一方面也能讓同事乘著假期帶孩子出去轉(zhuǎn)轉(zhuǎn)。
2018年3月底,鉆井開工僅僅一個多月,一天尕藏卓么突然接到阿爸的電話,說阿媽的眼睛不行了,已經(jīng)聯(lián)系醫(yī)院準備手術治療,問她能不能回家看看。當時一著急,她的眼淚跟著掉下來,恨不能立刻沖到阿媽身邊貼心照顧,但冷靜一想,井隊剛開工起步,管具需求量很大,檢測探傷也在滿負荷運行,在大家都忙得“腳不沾地”的節(jié)骨眼上,尕藏卓么不好意思請假“撂挑子”。同在一個車間的弟弟扎西看穿了她的心事,安慰道:“姐,這次你這件‘小棉襖就遠程遙控,照顧阿媽的事就放心交給我吧?!彪S后阿媽入院治療,尕藏卓么也只能通過電話微信關心安慰,用心奉上自己的“精神療法”。當了一輩子“鉆嫂”的阿媽最了解鉆井人的苦楚與無奈,她出院后反而主動打電話寬慰女兒。對尕藏卓么來講,工作20年來這樣的愧疚不少,但也恰恰是阿爸阿媽的言傳身教,教會了她對事業(yè)對工作應有的執(zhí)著堅守與忠誠擔當。
每年年初開工都是管具保障最忙的時節(jié),為了滿足井隊鉆具需求,都需要提前安排個別人員冬休留守,從事年終管具維檢修工作,為開工做好充分準備。
考慮到班組其他人員年齡大,正是兒孫繞膝、共享天倫的時候,尕藏卓么總把冬休留守的活兒留給自己,工作20年留守“特權”她用了11次。她說自己也是有“小私心”的,因為這樣她們一家三口才能真正“大團圓”。女兒從3歲起的寒暑假每年都在花土溝度過,在安靜冷清、毫無年味的職工宿舍里過春節(jié),年三十晚上,看著孩子小手中握著煙花滿院子跑著叫著,尕藏卓么夫妻四目對視,臉上滿是微笑,心里卻堆滿了內(nèi)疚和虧欠的酸楚。
說件大家都不相信的事兒,尕藏卓么的女兒至今只到過花土溝、敦煌和西寧老家3個地方?,F(xiàn)在女兒慢慢長大了、懂事了,就經(jīng)常跟她說:“媽媽,我把去重慶當成一個人生目標?!彼龁枮槭裁?,孩子天真地摟著媽媽的脖子說:“我喜歡吃重慶火鍋,將來上大學考到重慶去,好好吃上4年,一次過足癮?!敝钡浇裉?,女兒的這個小愿望都沒有變過,也沒有實現(xiàn)……
柴達木,花土溝,青海鉆井人工作生活的熱土,尕藏卓么為之奉上了自己的青蔥歲月和智慧汗水。她說,希望自己做一株扎根在荒漠里、盛開在風沙中的格桑花,靜靜地堅守,默默地奉獻,在高原鉆井事業(yè)中不斷追求堅忍之美、頑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