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堪稱“巾幗英雄第一人”,她在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海沿的危急時刻,不顧高齡,親率廣西俍兵奔赴抗寇前線,驍勇善戰(zhàn),連殲敵兵,打破倭寇不敗的神話,為保家衛(wèi)國立下戰(zhàn)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關鍵詞】抗倭名將;瓦氏夫人;保家衛(wèi)國
【中圖分類號】K82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少數(shù)民族的抗倭歷史隱沒在中華浩浩蕩蕩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鮮有人提,但抗倭名將瓦氏夫人卻名垂青史,常為后世所贊揚。在采九德所著的《倭變事略》中記載著瓦氏夫人的抗倭經(jīng)歷,將倭寇的殘暴、她的驍勇善戰(zhàn)、不畏強敵生動再現(xiàn),至今讀起來依舊讓人敬佩不已。[1]出生于廣西壯族地區(qū)的瓦氏夫人,壯族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鑄造了她的品格和氣質,這些品質與壯族的文化不可分割,只有置身于壯族文化的背景下,我們對她的研究才會更精確、更深刻。
一、瓦氏夫人寬闊的胸襟
從古至今,廣西綿延青翠的大山孕育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他們的胸襟像大山一樣寬闊。這是壯族人的主要分布區(qū),他們處世豁達友好,有大局意識和團結意識。朝廷為了穩(wěn)定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之下,壯族與朝廷關系和睦,極少發(fā)生戰(zhàn)爭。這種大局意識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寬闊的胸襟。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舊州村)土官岑璋之女。在壯族大山般情懷的熏陶下長大,又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飽讀詩書,她的堅韌再現(xiàn)了壯族大山般的情懷。正當最美年華的瓦氏夫人嫁給了土官岺猛,瓦氏是她為了避嫌同姓相婚而改的姓氏,后被人稱作“瓦氏夫人”。田州之亂,土官岑猛與其兒子岑邦彥戰(zhàn)敗而亡,岺猛的四兒子邦相繼承土官之職。邦相并非一個大度之人,繼承職位之后,他時常擔心自己職位不保,不能容忍邦彥的兒子岺芝,將他視為威脅自己官位的眼中釘,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2]寬容大度的瓦氏夫人看不慣邦彥這種行為,于是就與別人結盟,挫敗了欲置之于死地的岑邦相的陰謀。穩(wěn)定了田州的政局,由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還小,瓦氏夫人代理知州事,并以庶母的身份將岑邦彥遺子岑芝撫養(yǎng)成人。田州之亂使瓦氏夫人亡夫喪子,令岺氏家族發(fā)生重大變故,出現(xiàn)各種爭奪官位、親人反目成仇的現(xiàn)象,瓦氏夫人并未因此就對參與其中的人懷恨在心,反而主動與別人緩和僵硬的關系,使田州人民生活安定,經(jīng)濟文化得以較快的恢復和發(fā)展。
在倭寇猖狂,東南地區(qū)的人民被戰(zhàn)亂所困之時,瓦氏夫人在受到檄書后毫不猶豫,請求朝廷讓她親率俍兵出征。她畢竟是女子,開始俍兵并沒有將她放在眼里,甚至因為她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而被他人歧視,她并不理會別人的目光和偏見,而是嚴明治軍,指揮有度,率領俍兵以三戰(zhàn)三捷的戰(zhàn)績成功打敗倭寇,以自身的能力改變別人的看法。
在兵戈相見的時代,瓦氏夫人以其大度、寬闊的胸襟,堅韌的毅力向世人證明女子不輸男。荀況曾說過:“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她為人寬容,不與人結仇恨,以大局為重,以尊重和平等為原則,將壯族山一般的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瓦氏夫人勇于擔當?shù)钠焚|
生活在廣西這里的壯族人民勤勞、淳樸、寬厚、善良,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淳樸的人文造就了壯族質樸的民風,這一切又養(yǎng)育著瓦氏夫人,使她擁有淳樸、正義、擔當、耿直的品質。雖是官宦之家的小姐,卻沒有半點嬌氣,反而有極強的正義感。她嫁給岺猛后,與溫和善良的林氏情同姐妹,對心思不純的其他氏卻避而遠之,在結交朋友上首先看中的是優(yōu)秀品質。岺邦相繼承其父岺猛的官位后,對其親生侄子岺芝懷有殺心,屢次想要殺害他,并且利欲熏心,想要吞下瓦氏夫人和林氏的田產。瓦氏夫人對他的行為極不贊同,一開始只是隱忍寬容,可邦相的行為愈加放肆,在忍無可忍之下,她與盧蘇結盟除掉邦相的勢力,隨后又看穿盧蘇的不軌圖謀,打破了他奪位的幻想。瓦氏夫人讓岺芝繼承職位,因其年紀尚幼,自己便在一旁輔佐岺芝,教他如何治理田州。教導岺芝要心懷國事、心懷朝廷,對朝廷沒有二心。岺芝在幫朝廷鎮(zhèn)壓起義的戰(zhàn)爭中不幸戰(zhàn)死,瓦氏夫人不得不再次擔起重任,教養(yǎng)曾孫甚至重孫, 雖年紀已大,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堅韌。在瓦氏夫人治理田州之時,田州的經(jīng)濟和文化穩(wěn)定發(fā)展,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定,是田州安定與發(fā)展史上最長的時期。瓦氏夫人58歲時,她又親率俍兵,擔起責任,幫助朝廷與倭寇對抗,以英勇的氣度連連獲勝,將倭寇打得潰不成軍,為朝廷立下赫赫戰(zhàn)功。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過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是一個勇于承擔社會、承擔國家責任的人必有的品質。壯族的淳樸、勤勞、正義滋養(yǎng)著瓦氏夫人,瓦氏夫人以天下為己任,在面對困難和艱苦時不言放棄,意志堅毅,用自己的正義之心、擔當之品質為安邦定國、人民生活幸福奉獻自己。
三、瓦氏夫人的驍勇善戰(zhàn)
在古代,廣西與外界交流較少,發(fā)展較落后,壯族人民外出耕種或覓食時常會遭到兇猛野獸的攻擊,他們不得不與野獸拳腳相搏。同時,廣西又是祖國的邊界,異族進犯我國邊境的事情時有發(fā)生,處于交界處的廣西避免不了戰(zhàn)爭,每次邊境被侵犯時,壯族人民都要為保衛(wèi)祖國作斗爭,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的戰(zhàn)斗使壯族人民在拳腳相搏的戰(zhàn)斗中逐漸總結經(jīng)驗,并加以改善,形成屬于他們的習武傳統(tǒng),最終這種赤肉相搏的習武傳統(tǒng)造就壯族人民勇猛好斗的民風。
在這種民風的浸染之下,瓦氏夫人自幼便開始習武,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功。民風的勇猛彪悍同樣造就了她豪爽、粗獷的性格特點,在戰(zhàn)場中馳騁沙場,沖鋒陷陣,銳不可當。年輕時,就曾跟著父親上過戰(zhàn)場,與敵方士兵交過手,當時瓦氏夫人僅用飛鏢和毒箭就使敵軍的前陣士兵方寸大亂,敵方潰不成軍,最終落敗而逃。在她晚年抵抗倭寇的戰(zhàn)斗中,立下“誓不與賊俱生”的誓言,將敵軍打得落荒而逃。這些驍勇善戰(zhàn)的事跡在采九德的《倭變事略》中、王士騏的《馭倭錄》中、張鼐的《吳淞甲乙倭變志》中都有所記載。
與此同時,武術的發(fā)展在明代到達巔峰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古代武術發(fā)展中至關重要的時期。明代中后期,武術活動日趨頻繁,其內容多變,且與打斗緊密結合,武術的理論和實踐在這個時期都得到極大的發(fā)展。[3]瓦氏夫人在抗倭勝利之后,中原人民被她的驍勇善戰(zhàn)、不畏強敵的精神所折服,精湛的武功更是被人稱贊,開始了解并學習壯族人民的尚武傳統(tǒng),在中原武術中漸漸融入少數(shù)民族的武術技巧和理論,進一步加快了民間武術體系的形成。[4]
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尚武傳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壯族人民的精神內涵,存在于壯族人民的心底,進而發(fā)展為壯族人民的品質。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不乏瓦氏夫人這樣勇猛驍戰(zhàn)的歷史名人,如儂智高、劉永福等,他們不僅展現(xiàn)了壯族人民的英勇品質,更讓人們看到壯族人民的的歷史底蘊。
四、瓦氏夫人的政治才能
田州之亂結束后,爭襲之亂是瓦氏夫人政治才能初露的時機。在田州之亂中,瓦氏夫人的丈夫土官岺猛不幸死亡,各方勢力開始蠢蠢欲動,想要借著這個機會瓜分田州,瓦氏夫人挺身而出,積極調整與朝廷的關系,將田州的政權牢牢握在自己人手中。后邦相襲承職位,但品行不端,為防止內亂,瓦氏夫人果斷除掉邦相勢力,掌握了田州的政權。在治理田州期間,她理清思路,找準方向,提倡內外和諧,在朝廷的支持下休養(yǎng)生息,帶領人民安居樂業(yè)??辞鍟r局,以和為治理主線,充分說明她的政治謀略。在抗倭期間,瓦氏夫人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凸顯出來。她不計前嫌,堅持抗倭,對俍兵要求嚴格,不欺壓百姓,改變俍兵在百姓心中的不好印象,隨后對俍兵恩威并施,賞罰分明,使俍兵對她既愛又敬,在瓦氏夫人嚴格的軍隊紀律之下,俍兵各個英勇驍戰(zhàn),成功殲滅倭寇,立下大功。
瓦氏夫人的政治才能有目共睹,從出身來看,自小飽讀詩書,接觸父親的政治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耳濡目染使她政治資質卓越。其次,不斷的戰(zhàn)爭經(jīng)歷造就她果敢、大度的政治品質。再者,壯族文化里男女平等,女子的獨立意識強,再加上壯族尚武傳統(tǒng),瓦氏夫人的性格更是豪爽、講義氣,自強。這些都是瓦氏夫人政治才能的必要因素。
五、聽調江浙,抗倭揚名
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大舉入侵江浙沿海。史書記載:“倭寇連艦數(shù)百,蔽海而進。一時浙江東西,大海南北,濱海數(shù)千里,同時告警?!本o要時刻,明廷詔令兵部尚書張經(jīng)總督各路兵馬前往江浙抗倭。張經(jīng)曾總督兩廣軍事,他心里知道廣西俍兵勇敢善戰(zhàn),說:“寇強民弱,非藉俍兵不可?!蓖呤辖拥匠フ髡{詔令,當時已近花甲之年,張經(jīng)素知瓦氏夫人精通武術,有膽略,并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蓖呤戏蛉藥ьI田州、歸順、南丹、東蘭、那地等地俍兵6853人,戰(zhàn)馬450匹從田州城出發(fā),經(jīng)過數(shù)千里的長途跋涉來到浙江嘉興。她見到張經(jīng)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
蘇州知府林懋舉“倚”俍兵為強,率兵與俍兵一道,投入了抗倭的斗爭中。瓦氏進駐蘇州,倭寇進犯,瓦氏與官兵南北夾擊,把倭寇合圍在盛墩,直殺得倭寇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擊之力,這一戰(zhàn)打開了抗倭戰(zhàn)場的新局面。初露鋒芒的俍兵在蘇州駐守月余,隨即被派駐金山衛(wèi),這里南瀕大海,北連松江,西控浙東,東扼倭寇巢穴柘林,是當時浙直的戰(zhàn)略要地,倭寇據(jù)守在川沙洼和柘林,經(jīng)冬涉春,時常有新的倭寇補充隊伍。令“地方甚恐”?!段咫s俎》中記載:“國朝土官妻瓦氏者,勇鷙善戰(zhàn),舞戟如飛,倭奴畏之?!奔娂姳ь^鼠竄,瓦氏部下“一兵年甫弱冠,獨奮身沖鋒,連殺七賊,眾兵乘勢追擊,斬獲數(shù)十,賊皆潰逃”,這些振奮人心的描述,把瓦氏夫人的英雄本色呈現(xiàn)在后人的面前。
倭寇一路向西進入浙江嘉興,瓦氏尾隨其后步步追擊,將倭寇趕入預先設計好的大伏擊圈內,瓦氏率部回防金山固守打援,總督張經(jīng)和浙撫胡宗憲追賊至王江涇,倭寇逃竄到石壙灣,但張經(jīng)預伏的保靖宣慰司土司彭藎臣因為新到,不諳地形敵情,倭寇這網(wǎng)中之魚拼死相搏,此時胡宗憲適時來到,他令人取來毒酒一百多壇,挑選有膽有識的士兵衣冠齊整,“駕輕舟為犒師狀,載向賊所,遇賊棄舟而走”。猶如困獸的倭寇饑乏難耐,絲毫不懷疑酒中有毒,一個個開懷暢飲,中毒而死數(shù)百人。張經(jīng)“委俞大猷督彭翼南率永順土兵由泖湖間道趨平望以扼賊路,令湯克寬引舟師從中擊之”,倭寇又被胡宗憲帶領的俍兵、浙兵、鄉(xiāng)兵攔住,狼狽逃奔王江涇,以求固守待援,這時,合圍之勢已經(jīng)形成,張經(jīng)親臨督戰(zhàn),龜縮在王江涇的倭寇被斬“一千九百有奇,焚溺者無算”,當他們逃向金山衛(wèi)的時候,瓦氏把倭寇殘兵敗將一掃而光。瓦氏夫人率領的俍兵在這場戰(zhàn)爭中擔任引敵以及尾擊、打援和圍殲逃敵的任務,其獨立作戰(zhàn)的功勞不可抹殺。當?shù)剡€有平倭墩、大捷山等遺跡。她傳統(tǒng)、大敗倭寇的事跡被廣為傳揚,還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嘉獎。
五、結語
瓦氏夫人的寬闊胸襟、勇于擔當、英勇驍戰(zhàn)的品質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民族文化傳統(tǒng)對該民族人民的影響,這種影響從小就存在于人民的血液里,隨著人民的長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生活和習慣。在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壯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壯族文化的影響下,瓦氏夫人的善良、耿直,寬闊的胸襟,以及勇于擔當、驍勇善戰(zhàn)的品質使她在面對艱辛不易時保持理智,正確處理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積極帶領百姓發(fā)展經(jīng)濟和文化,為廣西人民的安居樂業(yè)、國家的穩(wěn)定祥和貢獻自己的全部精力。瓦氏夫人的抗倭經(jīng)歷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小溪流,但它卻對之后中國的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壯族文化背景之下,我們看到瓦氏夫人的生活方式和品質,深析瓦氏夫人優(yōu)秀品質形成的成因,對提高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自身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等都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金文,孫夢梅.壯族瓦氏夫人傳說的口述史價值[J].河池學院學報,2017(4):23-25.
[2]陳文俊.伯乜觀:瓦氏夫人崇拜研究之三 [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3):73-75.
[3]韋曉康.從瓦氏夫人抗倭探析廣西狼兵武術[J].百色學院學報,2019(1):68-70.
[4]馬明達.抗倭英雄瓦氏夫人[J].少林與太極,2015(12):10-11.
作者簡介:韋美兵(1965-),男,仫佬族,廣西柳城人,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