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芳(1982.5.31),女,漢族,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主管護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精神護理專業(yè)。
【摘 要】 目的:在抑郁癥患者臨床護理中采用“共情護理”方式觀察臨床護理效果。方法:以隨機的方式選取60例在本院治療抑郁癥的患者,選取時間為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遵照數(shù)字隨機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對照組在本次調(diào)查中采用了常規(guī)護理方式。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實施“共情護理”模式。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護理效果。結(jié)果:對照組護理滿意率差于實驗組,組間有明顯的差異P<0.05。結(jié)論:在抑郁癥患者臨床護理中可采取共情護理模式,護理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guān)鍵詞】 護理;抑郁癥;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114-02
抑郁癥在臨床治療中屬于常見疾病。本病治病因素較為復雜,和遺傳因素、外界因素、情感因素、壓力、工作因素等有直接關(guān)系[1]。根據(jù)有關(guān)資料證實,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提高,社會進展迅速,導致我國抑郁癥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上漲[2]。由于本病較為特殊,患者容易出現(xiàn)自殺行為或想法[3],因此給予患者有效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在臨床護理中,常用護理方式為常規(guī)護理,但我院為了提高護理效果,我院在本次調(diào)查采用了“共情護理”模式,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的方式選取60例在本院治療抑郁癥的患者,選取時間為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遵照數(shù)字隨機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對照組中的男性患者共13例、女性患者共17例,患者年齡為18歲-62歲,平均40.5歲;實驗組中的男性患者共12例、女性患者共18例,患者年齡為19歲-61歲,平均40.5歲。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在本次調(diào)查中采用了常規(guī)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行為護理、病情觀察等。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實施“共情護理”模式,具體實施方式如下:(1)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技能:應定期的舉行培訓,邀請護理人員參加,提高護理人員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以及溝通能力、人文關(guān)懷、共情理論掌握程度等,使護理人員能夠養(yǎng)成主動理解患者、關(guān)心患者的性格;(2)耐心聆聽: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中對于患者的日常需求和要求應耐心的傾聽,同時可點頭、微笑、眼神等方式給予可定并和患者進行交流;對于患者提出的要求、問題以及行為護理人員對于合理的行為和要求護理人員應給予肯定,對于不合理的行為以及要求應耐心勸導和講解,不可采取直接了當?shù)姆绞椒穸ê团u患者;(3)換位思考: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中應給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本病大多數(shù)患者均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而且大部分患者家屬有同樣焦慮的心理,護理人員應充分的理解患者、患者家屬,進最大努力的平復患者的焦慮的心理;護理人員還應做到換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心情,能夠真正的體諒患者、理解患者并鼓勵患者;(4)共情感受: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做到充分的理解患者并尊重患者,同時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并觀察患者語言、表情、行為等信息,使患者充分的相信自己;(5)信息收集:護理人員應收集、整理并匯總患者臨床治療、病情、個人情況等,給護理帶來針對性和便捷,提高護理效果。
1.3 療效觀察和評價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抑郁癥狀改善情況。我院采用HAMD量表實施評定,共涉及到24個項目,應用四級評分標準,實際得分越高者證明抑郁情況越嚴重。
2 結(jié)果
對照組和實驗組護理前,HAMD得分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但護理后實驗組HAMD得分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有明顯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表1。
3 討論
抑郁癥在精神科臨床治療中屬于較為常見的疾病,患者在患病初期有心境低落、思維遲緩、精神行遲滯、主動性降低、興趣愛好降低等情緒異?,F(xiàn)象出現(xiàn)。但本病為進展性疾病,隨著病情的遷移,情況嚴重者可出現(xiàn)自殺或自殘現(xiàn)象,給患者家屬和社會帶來一定的負擔[4]。本病在臨床治療中常用治療方式為藥物控制治療,但本病病情特殊,大多數(shù)患者出現(xiàn)拒絕治療或不配合治療現(xiàn)象。因此在臨床護理中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可提高護理效果[5]。我院為提高護理效果,在本次調(diào)查中采用了共情護理模式。共情護理屬于臨床新型護理模式,是在常規(guī)護理上開展護理方式,這種護理方式能夠在保留常規(guī)護理優(yōu)勢的同時完善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之處。共情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護理中充分體現(xiàn)對患者的尊重,并以理解、接受、關(guān)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我院通過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技能,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操作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患者護理滿意程度的目的;通過耐心聆聽,患者在闡述事情或咨詢問題時護理人員應給予耐心聆聽并給予肯定,提高患者的信任感;通過換位思考,使護理人員在護理中能夠充分的理解和包容患者;通過共情感受,使患者在護理中能夠充分的體現(xiàn)人文關(guān)懷,提高護理效果;通過信息收集在提高護理效果的同時給護理工作帶來便捷。我院在本次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對照組護理滿意率差于實驗組,組間有明顯的差異P<0.05。
綜上所述,在抑郁癥患者臨床護理中可采取共情護理模式,護理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尹輝.“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有效性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7):111-111.
[2] 羅俊梅.“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探究[J].醫(yī)學信息,2016,29(14):208-209.
[3] 王淑平,陳麗輝.抑郁癥患者護理中運用共情護理模式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25(56):51-52.
[4] 應文潔.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7,29(11):69-71.
[5] 童良娥,謝志斌.共情護理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8):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