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樹堂
在一次大學同學聚會的飯桌上,有位曾在京師為官現(xiàn)已退休的老友,談起官場上的一些往事,不勝感慨,他援引蒲松齡的一首小詩:“仕途乃迷途,幾人不糊涂?待到清醒時,已踏黃泉路?!闭勈隽怂麑賳T何為清醒、何為糊涂的深切見解。言辭懇切,聞者肅然。使我不由想起范蠡三遷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最初投奔吳國,受到吳王夫差漠視,后來去往越國,深得越王勾踐賞識,很快被封為大夫。由于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才能,文韜武略,善于機變,且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成為勾踐的主要謀臣。在勾踐兵敗會稽,窮途末路之際,他挺身而出,陪同勾踐做人質,蝸居石室,駕車養(yǎng)馬,忍辱負重。被釋放回越國后,范蠡與文種等大臣輔佐勾踐勵精圖治。決心復興越國。10多年后,越國富強起來,上下同心,團結一致,出兵伐吳獲勝。勾踐乘勝北上,與諸侯會盟徐州,被推為盟主??梢哉f范蠡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勾踐班師回國后,君臣設宴慶功。樂師作《伐吳》之曲,曲中有詞贊文種、范蠡之功。群臣大悅,惟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刻明白了一切。清醒地意識到若不及早脫身,日后難逃厄運。于是當夜悄然離去,漂洋過海到了齊國,再沒返回。此謂一遷。
范蠡到達齊國后,更名改姓,耕于海濱,父子合力,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間不長,致產數千萬。齊人見其賢能,請他做國相。他慨嘆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比旰笏贿€相印,將家財分散給朋友和鄉(xiāng)親,抄小路到陶地定居??芍^二遷。
范蠡看到陶地不失為財貿中心,便適時經營起商業(yè),又從事農牧業(yè),沒過多久,積累財富達到萬萬,天下稱之為陶朱公。這時期,其次子因殺人被囚于楚,打算派少子前去探視,并帶一牛車黃金。可長子執(zhí)意要去,并以自殺相要挾,范蠡無奈只好同意。但不久長子帶著二弟死訊歸來,家人都感到悲痛,惟范蠡獨笑曰:“我料到次子會被處死,不是哥哥不愛弟弟,他從小知道謀生艱難,不忍舍棄錢財。我開始決定派少于去。就是因為他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少于能舍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事,無足悲哀?!笨芍^三遷。
“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司馬遷之所以如此評贊范蠡,就因為他在權位、功名、錢財乃至子女面前,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這一點上。與他一起輔佐越王的大夫文種就有所不及。范蠡到齊國后曾寫信給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見書醒悟,稱病不朝,但為時已晚,最后被越王賜劍自刎。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鉤?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這是《西游記》第一回中作者通過猴子的眼光對封建社會人間世相的描摹。舊時代,多少人為了爭權奪勢,勾心斗角,乃至刀槍相向;多少人為了聚斂錢財,爾虞我詐,乃至殺人越貨。到頭來付出慘重代價,為后人留下難忘的教訓。
再看如今,又有多少人正在為權、為錢、為私欲費盡心機,奔波勞碌?不是有的已經身陷囹圄,有的已經踏上“黃泉路”了嗎?應該說那些人都是有頭腦、有本事、知法度的聰明人。然而,權令智昏、利令智昏、色令智昏,各種誘惑使他們昏昏然成了糊涂人,而且是前“腐”后繼,無一回頭。假如他們始終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仕途上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對錢財取之有道,當聚則聚,當散則散,恐怕就沒有那么多人間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