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芳 趙瓊瓊 郭倩倩
【摘 要】 目的:分析和評價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急診護理干預,研究組采用急診護理路徑干預,對比兩組患者急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及搶救成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急診評估時間(1.0±0.2)min、急救時間(40.6±5.2)min均顯著短于對照組(2.6±0.4)min、(55.8±5.4)min,研究組患者搶救成功率(97.1%)顯著高于對照組(85.7%),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干預,不僅能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還能縮短其搶救時間。
【關鍵詞】 急診護理路徑;急性心肌梗死;搶救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15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的心血管疾病,臨床研究指出,患者發(fā)病至死亡的時間非常短,盡早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而在急救過程中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配合,不僅能確保急救工作順利進行,還能切實提高患者急救效果[1]。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對患者采用急診護理路徑干預,獲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將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WHO推薦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者,(2)發(fā)病時間≤24h者,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2)合并存在竇性心動過緩者。該項研究已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20:15,患者年齡分布:41-84歲,平均年齡(69.3±2.4)歲,病程分布:1-12h,平均病程(5.6±0.3)h;研究組男女患者比例為21:14,患者年齡分布:42-82歲,平均年齡(69.5±2.3)歲,病程分布:2-10h,平均病程(5.5±0.4)h,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急診護理干預,按照常規(guī)急救流程對患者施行護理干預。研究組采用急診護理路徑干預,(1)院前急救,接到120急救電話后,應在5min內出發(fā)至病發(fā)現(xiàn)場,在現(xiàn)場快速為患者做好開通靜脈通道、低流量吸氧及轉運等護理;(2)心電監(jiān)護,患者到達醫(yī)院后,護理人員需為其開放綠色通道,轉交給急診室??谱o士評估病情,并做好心電監(jiān)護;(3)用藥護理,到達急診室20min內,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病情給其提供適量的硝酸甘油緩解胸痛,并對患者血常規(guī)、心肌酶、凝血功能進行檢查,并給患者提供適量的抗凝治療;(4)溶栓護理,到達急診室30min內,還需給患者提供溶栓治療護理,期間治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體征變化。完成上述搶救護理工作后,還需配合醫(yī)師完成PCI術前準備工作,并將患者安全轉移至PCI手術室。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急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及搶救成功率,搶救成功的判定標準為:經搶救,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未出現(xiàn)出血、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急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者急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搶救成功率(97.1%)顯著高于對照組(85.7%),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8.673,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狀動脈急性或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其不僅會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心前區(qū)壓榨性疼痛、突發(fā)性胸骨后疼痛等癥狀,同時還易誘發(fā)其發(fā)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發(fā)癥,從而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盡早采取有效急救方案和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關鍵[2]。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臨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搶救護理工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究出一套科學護理模式,即急診護理路徑,其主要以縮短患者搶救時間和提高其搶救成功率為目標,要求急診護理人員為患者開通一條綠色通道護理路徑,從院前急救至安全移交過程給患者提供一系列針對性且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從而促進患者急救成功率顯著提高[3]。
本研究中,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采用常規(guī)急診護理干預及急診護理路徑干預,對比兩組干預效果,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急診評估時間(1.0±0.2)min、急救時間(40.6±5.2)min均顯著短于對照組(2.6±0.4)min、(55.8±5.4)min,研究組患者搶救成功率(97.1%)顯著高于對照組(85.7%),說明急診護理路徑干預優(yōu)于常規(guī)急診護理干預。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干預,不僅能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還能縮短其搶救時間,因此,其是一種高效的護理干預模式,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謝俊麗.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yī)療,2019,38(02):155-157.
[2] 古艷釵.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干預評價[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8,8(19):112-114+207.
[3] 黨麗.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干預評價[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1):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