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德
葛正慧這個名字對絕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無疑是陌生的,猜想所知者寥寥無幾。但如果說“文革”中那個炮打張春橋的主炮手 ,第一個喊出“狄克就是張春橋”者,興許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們就會想起葛正慧,并驚呼: “噢,原來就是他啊!”審視介紹葛正慧先生傳奇人生的文章,首功當推葉永烈先生。盛巽昌先生的《我所知道的葛正慧和“四人幫”》,以一個同事和晚輩的視角,聚焦“文革”中牽動江青、張春橋等神經(jīng)的“葛正慧專案組”的來龍去脈,所記皆屬“親歷、親見、親聞”的史料,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性,加上作者敘事翔實、生動,注重細節(jié),文獻價值和可讀性皆備,誠為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我發(fā)此感慨,實因葛正慧先生曾是我期盼為《世紀》寫稿而終未能如愿的一位神秘學者。
怎么回事呢?還是要說說盛巽昌先生。他是《世紀》的老作者,又一直關(guān)心、支持刊物的選題策劃。二十多年來,我經(jīng)常向他請教問題,獲益良多。葛正慧的名字,就是盛先生最早跟我說的。記得那還是在刊物創(chuàng)辦初期,他對我說:“儂應(yīng)該請上海圖書館的葛正慧先生為《世紀》寫點文章,他可是個奇人?!蔽覐哪菚r知道葛正慧其人,并與他取得聯(lián)系,但寫稿卻被他爽快地拒絕了,具體說什么早已淡忘了。在他去世后,我不止一次鼓動盛先生寫寫葛正慧,只因其著述工作繁重,總推說以后有空些再寫。峰回路轉(zhuǎn)總有時。去年上海文史館組織編撰《武重年口述歷史》(該書將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定稿后,我在《世紀》“口述歷史”欄目選發(fā)部分內(nèi)容,所刊《我在人大經(jīng)歷的“反右”運動》、《我所知道的邱清泉之子邱國渭》等文都受到盛先生的關(guān)注。他在看到寫邱國渭一文后,特地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他是武重年人大檔案系的同級同學,贊賞有關(guān)人大“反右”一文寫得不錯,是他所見第一篇寫人大“反右”的文章,很有價值。對邱國渭一文他認為有些是傳聞,細節(jié)有出入。在我的極力邀約下,他寫了篇補正文章給《世紀》,文末他關(guān)心武重年的口述史里,是否寫了葛正慧等幾位傳奇人物,還說“葛正慧是上圖一個大題目,也是上海和全國在‘文革期間的一個大題目”。由此,我緊盯要他一定寫寫葛正慧,了卻我多年的心愿。
巧事仍在延續(xù)。盛先生說葛正慧不大喜歡拍照,他也沒有與葛的合影,甚至連一張照片也沒找到。他提醒我,實在找不到照片,就請上圖人事部門幫忙,要一張標準像。我后來就微信請上圖的余江先生援手,沒想到他恨快回復(fù):“有辦法,葛老侄子我認識!”當天午后,我就接到葛正慧侄子的電話,驚訝世上巧事真是多,葛的侄子竟然是我認識二十幾年的《世紀》老讀者葛自清先生。葛先生是搞信息統(tǒng)計的,但他特別喜愛文史,可我并不了解他與葛正慧是叔侄關(guān)系。8月2日上午,葛先生來文史館與我見面,除帶來他叔叔的照片,還送我由他編的有關(guān)他叔叔的一本資料匯編。他告訴我,退休后就一直在做他叔叔的資料搜集工作。
我很感謝葛先生熱情為盛文提供圖片。那天我向他求證其叔是否會畫連環(huán)畫,得到肯定的答復(fù)。原來,今春我在邢建榕兄寫的一篇有關(guān)上海解放初中共對連環(huán)畫家的安置和照顧的論文中,見有個叫葛正慧的,我估計就是奇人葛正慧,卻又無法印證,所以與葛先生見面后,我就急切向他求證。另外,葛先生糾正了我的一個錯誤記憶。在我印象里,我憑著盛先生的介紹曾去登門拜訪過葛正慧,地址就在復(fù)興中路529號《世紀》雜志社的東首。葛先生聽我一說,指出他叔叔從不在家里會客,我說的寓所地址不對。待我在葛先生陪同下,踏訪他叔叔的故居,發(fā)現(xiàn)我的記憶確實有誤。
(2019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