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興柏
扁擔,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發(fā)明。作為農(nóng)民一種重要的勞動運輸工具,它曾經(jīng)是鄉(xiāng)下一道亮麗的風景,它不僅給人的生活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節(jié)省力氣。
我家外屋的墻釘子上,懸掛一根褐黃色的木質(zhì)扁擔,是由刺槐樹木制作的,與父親朝夕相處80多年。它很是美觀,結(jié)實耐用,不開裂,兩端窄中間寬,打磨得光滑無比,就連兩端垂下的鐵鉤,也是銀亮的。這根老扁擔,中間的部分,由于長年和肩頭摩擦,被汗水浸染,顏色變得很深,很養(yǎng)眼。
過去,吃水困難,父親每次打水要到100米外的公用土井,提上水來,細心擱下繩子,分別將兩個水桶裝滿,最后將兩桶水使用扁擔挑上肩,向家大步行走,水桶和著扁擔發(fā)出吱嘎吱嘎聲,見證了父親的陽剛之氣。挑回到家里,右手拿著水桶梁,左手托著水桶底,倒入大缸中的剎那間,那叫個痛快。
扁擔是父親忠實的朋友,自打我記事起,父親的扁擔在呼來喝去中,成為一道抹不去的記憶。父親用扁擔挑水從不歇息,而是兩個肩膀輪流著挑,步伐從容,扁擔發(fā)出悠悠的響聲。晚霞時,兩個水桶隨著扁擔上下顫悠,那投在地面的有節(jié)奏的身影,是令人羨慕的。
過年的時候,也是家家戶戶用水最多的時候,殺年豬,洗被褥,洗衣服,掃塵土,擦箱柜,蒸饅頭等等,于是父親便挑水不停,肩膀不離扁擔,扁擔不離肩膀。除夕那天,把水缸裝得滿滿的。
父親17歲時,家鄉(xiāng)開始了轟轟烈烈修建渾河防洪堤壩工程,上邊給每戶分派了任務。領了自家的工段后,父親英姿颯爽,天亮就動身,一直挑到天黑,天天從堤外取土,裝好兩土籃子,用扁擔向堤上挑去,每天都要挑上幾百挑死沉的濕土。上堤下壩往返,每天都要行走五六十里。
父親起早貪黑搶時間干了一個多月,才完成自家筑堤任務。奶奶擔心父親年齡偏小,怕把身體累壞,可父親硬是挺了過來,提前完成了任務。
在鄉(xiāng)下,一年四季都離不開扁擔。春播前,父親會把自家發(fā)酵好的農(nóng)家肥,一挑挑送進菜地里;夏日里,父親將剛剛收獲的土豆,一挑挑挑進院內(nèi)土豆棚子里;晚秋日,父親把拉回來的玉米,一挑挑倒進玉米倉子內(nèi);初冬時,父親把土豆、白蘿卜,一挑挑送進菜窖里。
在那些挑扁擔的日子里,父親在扁擔吱吱嘎嘎的響聲中堅強地守望,蘊含了多少艱辛和歡樂。那些起早貪黑的日子,父親的扁擔讓所有的日子靈動起來,把汗水變成了全家人的希望。父親的扁擔挑走了貧窮,挑走了艱辛,挑走了四季的雨雪風霜;挑來了豐收的微笑,挑來了致富的夢想,挑來了人生的幸福。
而今,鄉(xiāng)下的扁擔風光不再了,在信息時代的變奏中,扁擔成了人們懷舊的對象。然而,扁擔精神,我們?nèi)f萬不可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