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降香黃檀林灰卷裙夜蛾幼蟲空間分布型研究

      2019-11-01 01:21:48閃瑤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9年18期

      閃瑤

      摘要為了研究灰卷裙夜蛾在降香黃檀林內(nèi)的空間分布情況,調(diào)查了廣西國有高峰林場長客分場降香黃檀林受害情況和蟲口密度,應(yīng)用擴散系數(shù)(C)、平均擁擠度(m*)等8種聚集度指標分析灰卷裙夜蛾空間分布型。結(jié)果表明,該蟲在降香黃檀林中的空間分布類型為聚集分布,通過計算聚集參數(shù)λ,分析出灰卷裙夜蛾的聚集原因是由于自身的生活習性和環(huán)境因素中的一個方面,或是由于2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了該蟲林間理論抽樣數(shù)公式:N=3.841 6×[2.229 2/m+1.589 2]/D2,計算出不同蟲口密度下及其不同誤差條件下的最適理論抽樣數(shù)。

      關(guān)鍵詞降香黃檀;灰卷裙夜蛾;空間分布型

      中圖分類號S?763.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18-01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8.03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wù))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lecoptera subpallida (Walker) Larval on Dalbergia odorifera T.C.Chen

      SHAN Yao

      ( Gaofeng Forest?Farm in Guangxi,Nanning,Guangxi 530001)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ecoptera subpallida(Walker), it was studied by six aggregation indices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C),mean crowding (m*) and so on in Dalbergia odorifera T.C.Chen forest of Gaofeng forest far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assembly distribution. The aggregation was caused by one of its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or both its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model was proposed which was N=3.841 6×[2.229 2/m+1.589 2]/D2. Meanwhile, the optimum theoretical sampling number in requirement of diffre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rror was also determined.

      Key wordsDalbergia odorifera T.C.Chen;Plecoptera subpallida(Walker);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降香黃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Chen)屬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又稱花梨木、黃花梨等,常綠或半落葉喬木,原產(chǎn)于海南島,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該樹種可為木雕、家具、香料提供上乘材料,市場需求緊缺,產(chǎn)品價格高昂。為優(yōu)化廣西樹種結(jié)構(gòu),加快廣西珍貴樹種的發(fā)展,滿足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高端林木產(chǎn)品的需求,廣西自2011年開始規(guī)劃發(fā)展珍貴樹種,并向林農(nóng)免費贈送降香黃檀等珍貴樹種苗木。廣西國有高峰林場按照珍貴樹種規(guī)劃,自2011年至今共種植降香黃檀30.0 hm2,從2012年起,連續(xù)出現(xiàn)一種降香黃檀的重要食葉害蟲——灰卷裙夜蛾(Plecoptera subpallida(Walker)),大發(fā)生時,受害株的葉片全部被吃光,下一代幼蟲危害期將在植株重新萌發(fā)嫩芽新葉時再次出現(xiàn),繼續(xù)吃光葉芽,使枝條或單株枯萎,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2-3]。

      灰卷裙夜蛾屬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卷裙夜蛾屬(Plecoptera),早期文獻記載分布于海南,寄主為花梨[2],是危害降香黃檀樹種的主要害蟲之一。筆者應(yīng)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灰卷裙夜蛾在降香黃檀林的空間分布格局,進一步掌握灰卷裙夜蛾的空間格局分布規(guī)律,明確了抽樣技術(shù),旨在為灰卷裙夜蛾的種群調(diào)查、監(jiān)測和有效科學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廣西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高峰林場長客分場(108°15′46″E,20°54′20″N),地形地貌主要為丘陵、低山,平均海拔170 m,屬南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熱量豐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 ℃左右,≥10 ℃活動積溫7 500 ℃左右,極端最高氣溫40 ℃,極端最低溫度為-2 ℃,相對濕度超過80%,全年降雨量和蒸發(fā)量均超過?1 200 mm,而蒸發(fā)量稍大于降雨量,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年日照時數(shù)超過1 400 h,氣候適宜大多數(shù)用材林樹種和經(jīng)濟林樹種的生長。

      1.2試驗方法

      1.2.1調(diào)查方法。

      在調(diào)查地設(shè)置15個樣方,每個樣方隨機抽取25株樹,以整株樹(地上部分)為最小樣方,采用樣木全查法,記錄每株樣木的蟲口數(shù),共計調(diào)查375株。

      1.2.2灰卷裙夜蛾空間分布格局檢測方法[4-13]。

      (1)根據(jù)擴散系數(shù)(C):C=s2/m(式中,m為蟲口密度,s2為方差,下同)。其中當C小于1時,幼蟲的種群呈均勻分布型;當C等于1時,幼蟲的種群呈隨機分布型;當C大于1時,幼蟲的種群呈聚集分布型。

      (2)根據(jù)叢生指標(I):I=s2/m-1。其中當I小于0時幼蟲的種群呈均勻分布型;當I等于0時幼蟲的種群呈隨機分布型;當I大于0時幼蟲的種群呈聚集分布型。

      (3)根據(jù)CA指數(shù):CA=(s2-m)/m2。其中當CA小于0時幼蟲種群呈均勻分布型;當CA等于0時幼蟲的種群呈隨機分布型;當CA大于0時幼蟲的種群呈聚集分布型。

      (4)根據(jù)負二項分布K值:K=m/(s2/m-1)。其中K值越小,聚集程度越強。

      (5)根據(jù)擴散指數(shù)(Iδ):Iδ=n∑(fx2-N)/[N(N-1)](式中,N表示調(diào)查的總蟲數(shù),n表示抽樣數(shù))。其中Iδ小于1幼蟲種群呈正二項分布型;Iδ等于1幼蟲種群呈隨機分布型;Iδ大于1幼蟲種群呈聚集分布型。

      (6)根據(jù)平均擁擠度指標(m*):m*=m+s2/m-1。其中當m*小于1幼蟲的種群呈均勻分布型,當m*等于1幼蟲的種群呈隨機分布型;當m*大于1幼蟲的種群呈聚集分布型。

      (7)根據(jù)聚塊性指標m*/m,也就是平均擁擠度和平均值的比值,當m*/m<1時為均勻分布;當m*/m=1時為隨機分布;當m*/m>1時為聚集分布。

      (8)根據(jù)Iwao的回歸關(guān)系式:m*=α+βm,由α和β值分析種群的分布情況。

      1.2.3聚集原因[11-12]。

      利用聚集公式:λ=mr/2K,分析灰卷裙夜蛾幼蟲在林間分布的聚集原因,K為負二項分布的值,r表示自由度等于2K時,卡方分布表中概率值取0.05時對應(yīng)的X2分布函數(shù)值。其中當λ小于2時,幼蟲種群聚集的原因是由于某些環(huán)境因素導致的;當λ大于等于2時,幼蟲種群聚集原因是由于自身的聚集行為和環(huán)境因素之一的因子或者兩者共同作用導致[3]。

      1.2.4理論抽樣數(shù)[6-8,10-12]。

      采用Iwao的理論抽樣數(shù)公式:N=t2[(α+1)/m+β-1]/D2,計算出不同平均蟲口密度?(頭/株)情況下的最適合理論抽樣數(shù)。Iwao的理論抽樣數(shù)表示在允許誤差范圍內(nèi)應(yīng)抽取的最少理論樣本數(shù)[3]。

      2結(jié)果與分析

      2.1灰卷裙夜蛾每株蟲口數(shù)

      由表1可知,降香黃檀每株受30頭以下(含30頭)危害(占52.0%~100.00%)的較多,其中0頭的有8株,占?0.02%。受61~90頭(含90頭)以上危害的相對較少,受90頭以上危害的僅1株,未發(fā)現(xiàn)121頭以上的受害植株。

      2.2灰卷裙夜蛾空間分布格局

      根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的每株蟲口數(shù)量,計算出蟲口密度m和S2值,再代入公式中計算各項聚集參數(shù),結(jié)果見表2。由表2可知,通過聚集指標計算的15個樣地參數(shù)中,擴散系數(shù)C大于1,叢生指標I大于0,CA大于0,擴散指數(shù)Iδ大于0,m*/m 大于1。因此,灰卷裙夜蛾幼蟲在降香黃檀林中的種群空間分布型呈聚集分布類型。

      2.3Iwao的分布格局模型

      采用Iwao回歸關(guān)系模型:m*=α+βm,得出如下結(jié)果:

      m*=1.229 2m+2.589 2(r=0.861 7**)

      其中α=1.229 2大于1,說明灰卷裙夜蛾在降香黃檀林中分布格局呈現(xiàn)個體群,同時個體之間存在相互吸引;β=?2.589 2大于1,說明幼蟲的種群呈現(xiàn)聚集分布類型。

      式中,r表示樣本之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說明m*與m關(guān)聯(lián)程度。r等于1或者-1時,表示樣本間相關(guān)程度達到了極值。其中r絕對值愈接近于1,表示m*和m的相關(guān)程度越緊密[5,11-12]。通過Iwao計算出的回歸關(guān)系模型各值可知灰卷裙夜蛾幼蟲的種群空間格局為聚集分布型。

      2.4聚集原因

      根據(jù)聚集均數(shù):λ=mr/2K,分析幼蟲分布的聚集原因,從表2可以看出,聚集均數(shù)λ=25.782 822>2,說明灰卷裙夜蛾的聚集是由幼蟲自身的生活習性或環(huán)境因素兩者之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兩者共同作用導致的幼蟲種群呈聚集分布格局。

      2.5理論抽樣數(shù)的確定

      采用Iwao的理論抽樣數(shù)公式計算出的理論抽樣數(shù)α和β值,代入模型公式:

      N=t2[(α+1)/m+β-1]/D2,

      該模型是根據(jù)平均擁擠度和蟲口密度之間的關(guān)系計算得出。式中,N表示理論抽樣數(shù),t表示抽樣質(zhì)量概率,D表示允許的誤差。當抽樣質(zhì)量概率t=1.96,在已知回歸方程m*=?1.229 2m+2.589 2的前提下,根據(jù)上式,其計算結(jié)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如果降香黃檀林灰卷裙夜蛾幼蟲的平均蟲口密度增加,則需要進行的抽樣數(shù)逐漸降低,同時在允許誤差0.3以內(nèi),蟲口密度越大,理論的抽樣數(shù)越少。由表2可知,平均蟲口密度為27頭/株,表3計算結(jié)果表明,在蟲口密度為27頭/株,允許誤差0.2時對應(yīng)的理論抽樣數(shù)為24株,而實際抽樣數(shù)為25株/樣地,符合理論抽樣要求。

      3結(jié)論與討論

      目前國內(nèi)對灰卷裙夜蛾的研究較少,王緝健[3]對灰卷裙夜蛾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等進行了初步觀察,并指出由于該蟲形態(tài)不一,發(fā)生頻繁,防治困難。該研究發(fā)現(xiàn)灰卷裙夜蛾在降香黃檀林中的空間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狀態(tài),同時幼蟲個體之間存在相互吸引,幼蟲的聚集原因是由于其自身的生活習性和環(huán)境因素二者之一引起,也可能是由于兩者共同作用導致,該研究結(jié)果對探索防治灰卷裙夜蛾方法提供科學依據(jù)。

      該研究運用Iwao的回歸關(guān)系式,提出了灰卷裙夜蛾幼蟲在降香黃檀林中的理論抽樣數(shù)模型,計算出了在不同平均幼蟲蟲口密度下與允許的最小誤差要求下的最適理論抽樣數(shù),該結(jié)果為開展幼蟲種群科學調(diào)查和抽樣提供了依據(jù),也為灰卷裙夜蛾的監(jiān)測和防控提供基礎(chǔ)數(shù)據(jù)。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廣西樹木志:第1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2.

      [2]向濤,崔龍簫.海南降香黃檀人工林重要害蟲及天敵種類調(diào)查[J].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2018,38(11):59-62.

      [3]王緝健.降香黃檀葉部害蟲——灰卷裙夜蛾初步觀察[J].廣西植保,2014,27(4):20-21.

      [4]丁巖欽.昆蟲數(shù)學生態(tài)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22-134.

      [5]徐汝梅,成新躍.昆蟲種群生態(tài)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劉奎.荔枝尖細蛾幼蟲空間格局及抽樣技術(shù)研究[J].廣西植保,2002,15(1):1-3.

      [7]張志春,王楠,李娟,等.楊扇舟蛾卵和幼蟲的空間分布型及抽樣技術(shù)[J].昆蟲知識,2006,43(2):192-195.

      [8]虞軼俊,鄭永利,許方程.香蔥田甜菜夜蛾幼蟲空間分布及抽樣技術(shù)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06,26(9):32-34.

      [9]徐家雄,任輝,趙丹陽,等.桉樹枝癭姬小蜂種群發(fā)生規(guī)律與空間分布格局研究[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8,24(6):50-57.

      [10]湯行昊,張華峰,張思祿,等.桉樹枝癭姬小蜂蟲癭空間格局及其抽樣技術(shù)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3,33(1):73-77.

      [11]鄧力,文娟,常明山,等.黛袋蛾空間分布型的研究[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7,13(16):66-67.

      [12]張秀國,范航清,劉文愛.白骨壤林小袋蛾幼蟲空間分布型的初步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09,28(3):21-23.

      [13]溫小遂,鄧禮,廖菲菲,等.危害松餌木的松褐天牛幼蟲空間格局及分布規(guī)律[J].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18,49(10):1995-2000.

      义乌市| 东明县| 石泉县| 彰化市| 惠来县| 夏河县| 亳州市| 茂名市| 龙口市| 慈溪市| 鄢陵县| 天津市| 贵定县| 任丘市| 吉安县| 凤庆县| 密山市| 远安县| 朝阳市| 师宗县| 张家口市| 日土县| 育儿| 临汾市| 平果县| 正蓝旗| 永新县| 灵川县| 商河县| 怀远县| 香格里拉县| 玉溪市| 富裕县| 武陟县| 汪清县| 安图县| 合作市| 岫岩| 横山县| 获嘉县| 咸丰县|